《三國演義》中還有一個劉備,卻並不那麼光彩。
他老是厚着臉皮佔據荊州不還,魯肅來要時又假意“掩面大哭”,簡直近似無賴。他平日里聲稱“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縫;手足斷,安可續”。可是甘夫人死後,他卻又“晝夜煩惱”。等到娶了“正當妙齡”的吳侯之妹,他又“為聲色所,全不想回荊州”,實在不像胸懷大志的英雄。

劉備 呂布殞命白門樓 高順不侍玄德公
呂布被曹操所,求告劉備說:“公為座上客,布為階下因,何不發一言而相寬乎?劉備點頭但當曹操徵求他意見的時候,他卻毫不猶像地用一句話斷送了呂布的性命。呂布曾經門射戟救過劉備的命,此時劉備不僅自食其言,而且恩將仇報,氣得呂布大叫:“是兒最無信者!”罵道:“大耳兒!不記門射時耶?“儘管劉備在長坂坡將趙子龍出生入死救出的阿斗“擲之於地”,說:“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老百姓卻還是不客氣地將其解讀為“劉備摔阿斗—小買人心”。

趙雲 長坂坡七進七出救阿斗
這是兩個劉備(三國志劉備傳1),也是一個劉備,是一個既講究目的,也講究手段的“梟雄”。然而他畢竟是個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因此他最終不能成為白璧無瑕的道德完人。曹操從來沒有稱劉備為“梟雄”。也許在他看來,什麼梟雄、奸雄,本質上都是英雄。判定“英雄”是不作道德意義上的評價的。如他所說:“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按照這個標準,劉備則比曹操更“英雄”。他的志向比曹操遠大:曹操只想做周文王,劉備卻想得更遠(他的兩個兒子,一名封,一名禪,“封禪”乃天子祭祀天地之禮。)劉備的心事埋藏得更深;曹操明確地告訴過別人他要做周文王,劉備則城府很深,從不明說,真真是“包藏宇宙”。有人說,劉備善於收買人心。從領導策略的角度看,這確是劉備的成功之處。

張飛大意失陷了徐州,甘、糜二夫人皆陷於城中。劉備知道了,只是默默不語。 後來,張飛心裡內疚,欲拔劍自刎,劉備一把抱住他,奪劍擲地,說:“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妻子
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縫;手足斷,安可續?’吾三人桃園結義,不求同生,但願同死。今雖失了城池家小,安忍教兄弟中道而亡?況城池本非吾有,家眷雖被陷,呂布必不謀害,尚可設計救之。賢弟一時之誤,何至遽欲捐生耶!”說罷大哭。關、張二人都感動得流下了眼淚。毛宗崗批道:“聞家眷
失陷,只默默不語。後見翼德欲自刎,卻放聲大哭。是至情,亦是妙用。”
徐庶做了劉備的軍師不久,曹操將其母騙至許昌,並偽造家書喚徐庶北上。徐庶不得不向劉備告辭。劉備捨不得他走,但還是同意了。孫乾私下對劉備說:“元直天下奇才,久在新野,盡知我軍中虛實。今若使歸曹操,必然重用,我其危矣。主公宜苦留之,切勿放去。操見元直不去,必斬其
母。元直知母死,必為母報仇,力攻曹操也。”但劉備堅決不同意,他說:“使人殺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絕其子母之道,不義也。吾寧死,不為不仁不義之事。”臨別時,劉備送了一程,又送一程。望着徐庶乘馬匆匆而去,劉備哭着說:“元直去矣,吾將奈何!”他指着前面的樹林說:“吾欲盡伐此處樹木。”眾人不解劉備說:“因阻吾望徐元直之目也。”在這裡,恐怕不能簡單地說劉備是在收買人心。傑出人物的處事方式往往有其獨特的地方,品味這則故事,不覺得生活其實是可以更詩意一點的嗎?劉備送徐庶,亦應作如是觀。

劉備欲斬桃花十里
劉備的愛才之心算計之心與詩人氣質糅合在一起,絕不是僅以小恩小惠籠絡人心的小聰明。一點小聰明,幾滴假眼淚,是打不下江山的。
一個人在許多方面不如他人,卻能把眾多的“他人”聚結到自己的麾下,他一定有過人的領導才能漢高祖劉邦,謀略不如張良、陳平,用兵不如韓信、彭越,卻能夠讓他們對自己忠心不二,最終一統天下。韓信評價他:“不善將兵,而善將將。”劉備也正是這樣的領導者。
原創文章,作者:魯迅的弟弟迅雷,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344101.html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