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反序列化定義
反序列化是將序列化後的數據結構還原回原始數據結構的過程,通俗的說,就是將一些被序列化對象重新實例化的過程。反序列化是序列化的逆過程。
序列化是將數據結構轉換為一串字節流便於存儲和傳輸,而反序列化則是將字節流轉換成數據結構。
在網絡編程中,序列化可以將對象轉換成二進制流,然後通過網絡傳輸到其他機器,反序列化則是接收到這些二進制流數據後,將其轉換成對象實例並使用。
二、反序列化漏洞
反序列化的過程分為兩個步驟,首先將字節流轉換成對象,然後根據對象中的結構和數據,創建新的對象實例。
但是,如果在反序列化的過程中沒有有效的驗證和限制,攻擊者可以在字節流中注入惡意代碼,導致反序列化後的對象實例具有攻擊者所期望的行為,這就是反序列化漏洞。
通過反序列化漏洞,攻擊者可以實現遠程代碼執行、SQL注入、任意文件讀取等攻擊。
三、反序列化漏洞的示例
// 沒有限制反序列化的類型,導致了 RCE(遠程代碼執行)漏洞,攻擊者在惡意序列化對象時
// 在字符串中植入了反彈 shell 命令。該反彈 shell 命令將被反序列化為 ProcessBuilder 對象,
// 並從該物體中啟動進程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byte[] serialized = // 惡意序列化字符串
ObjectInputStream in = new ObjectInputStream(new ByteArrayInputStream(serialized));
Object o = in.readObject();
}
// 沒有進行任何校驗,導致攻擊者可以通過字節流注入任意對象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byte[] serialized = // 惡意序列化字符串
ObjectInputStream in = new ObjectInputStream(new ByteArrayInputStream(serialized));
Object o = in.readObject();
}
四、反序列化漏洞的修復
為了防止反序列化漏洞,開發人員應該遵循以下安全規範:
1、限制反序列化的類型,校驗反序列化的對象的類是否在一個安全列表之內。
2、檢查所有從網絡接收到的數據,確保它是從預期的源發送的,和預期的格式和長度。
3、在反序列化之前先驗證數據的完整性,常用的方式是在序列化前計算數據的哈希值,然後在反序列化時校驗哈希值。
4、避免直接從不可信任的源反序列化數據,例如在反序列化時使用一個臨時的類加載器,以限制反序列化的類的範圍。
五、結語
反序列化漏洞是 Java 開發中比較嚴重的漏洞,攻擊者利用這些漏洞可以實現遠程代碼執行、SQL注入、任意文件讀取等攻擊。因此,開發人員需要在編寫代碼時認真對待反序列化漏洞的問題,及時發現並修復相關安全漏洞,以保護系統的安全。
原創文章,作者:EGZUL,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333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