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E指數
E指數(Impact Factor,IF),是指某一期刊最近2年發表的論文中,被其他期刊所引用的次數,越高則說明該期刊的影響力越大。E指數在學術界被廣泛認可,有時會被用來評價學者或機構的學術水平。
二、如何用Python計算E指數
下面是使用Python實現計算E指數的代碼示例:
def calculate_E(indexed_papers, citing_papers, n_years=2): n_cites = [0] * n_years for paper in citing_papers: year = int(paper["year"]) if year >= datetime.now().year - n_years: n_cites[datetime.now().year - year - 1] += paper["cites"] return sum(n_cites) / len(indexed_papers) indexed_papers = [{"id": 1, "year": "2019"}, {"id": 2, "year": "2018"}, {"id": 3, "year": "2017"}] citing_papers = [{"id": 1, "year": "2021", "cites": 3}, {"id": 2, "year": "2020", "cites": 2}] E = calculate_E(indexed_papers, citing_papers) print("E指數為:{}".format(E))
該代碼中,calculate_E函數接受兩個參數:indexed_papers表示被評估期刊發表的論文集合,citing_papers表示引用被評估期刊中文章的文章集合。函數默認計算最近2年的E指數,但可以通過n_years參數進行控制。
在函數內部,先使用一個列表n_cites來統計最近n_years年內被引用的次數。然後將每篇文章的被引用數累加到對應年份上。最後通過計算總的被引用次數與文章數的比例,得到該期刊的E指數。
在主程序中,我們可以傳入indexed_papers和citing_papers兩個示例集合,並將計算結果打印出來。
三、Python實現的優點
Python作為腳本語言,能夠很好地支持自動化和批量處理。因此,使用Python計算E指數非常適合處理大量的數據集合。此外,Python也是一種易於學習和上手的語言,其廣泛的生態系統和社區支持也使得我們在實現計算E指數時能夠快速找到相關的工具和類庫,並進行集成和調試。
四、總結
在本文中,我們介紹了E指數的概念和Python實現方法,並給出了計算E指數的代碼示例。我們還討論了Python作為一種強大的腳本語言對於實現計算E指數的優勢。通過這篇文章,相信讀者們已經掌握了使用Python計算E指數的方法,並在自己的研究和評估工作中得到了實際應用。
原創文章,作者:CAOXF,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331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