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rimitive
在了解Promise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primitive的概念。Primitive指的是JavaScript中的基本數據類型,包括了number、string、boolean、null、undefined和symbol等6種。當我們在JavaScript中定義一個變量並賦值時,賦給它的值是Primitive類型中的一種。
比如:
let a = 10 // a是number類型的變量 let b = 'hello world' // b是string類型的變量 let c = true // c是boolean類型的變量
Primitive類型的變量存儲的是值本身,而不是一個指向內存地址的指針。
二、premise
Promise(承諾)是異步編程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我們通常使用異步函數來處理一些比較耗時的操作,比如請求API接口、文件讀寫等。在異步操作中,我們不能像同步操作一樣等待操作完成再執行,而是需要使用回調函數來處理異步操作結果。
而Promise則是一種更加優雅的異步編程方式。它可以用一個對象來表示一個異步操作的最終完成(或失敗)狀態及其返回值。這個對象可以被異步函數返回,同時可以被其他函數通過then()方法處理異步結果。
Promise有三種狀態:
- pending: 初始狀態,既不是成功,也不是失敗狀態。
- fulfilled: 意味着操作成功完成。
- rejected: 意味着操作失敗。
一個Promise對象的狀態只能由pending轉變為fulfilled或rejected。狀態一旦改變,就不能再變。
下面是一個簡單的例子:
const p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 異步操作 setTimeout(() => { if (Math.random() > 0.5) { resolve('操作成功') } else { reject('操作失敗') } }, 1000) }) p.then( res => { console.log(res) }, // 成功處理函數 err => { console.error(err) } // 失敗處理函數 )
三、promising
Promise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可以鏈式調用。在鏈式調用中,每一個then()方法都會返回一個新的Promise對象,從而實現對異步操作結果的串行處理。
下面是一個簡單的例子,演示了鏈式調用的過程:
fetch('/api/data') .then(response => response.json()) .then(data => { // 對返回的數據進行處理 }) .catch(error => { console.error(error) })
在上面的例子中,fetch()方法返回的是一個Promise對象,然後通過then()方法鏈式調用,對獲取的數據進行解析和處理。如果發生錯誤,則通過catch()方法進行錯誤處理。
四、premises
Promise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可以將多個Promise對象組合成新的Promise對象。這個特點有時候也叫做Promise的合成(Composition)特性。
一個常見的應用場景就是同時請求多個API接口。我們可以使用Promise.all()方法將多個Promise對象合成一個新的Promise對象,等待所有異步操作都完成,再統一處理結果。
下面是一個簡單的例子:
const p1 = fetch('/api/data1') const p2 = fetch('/api/data2') const p3 = fetch('/api/data3') Promise.all([p1, p2, p3]) .then(responses => Promise.all(responses.map(response => response.json()))) .then(data => { // 對多個API接口的數據進行處理 }) .catch(error => { console.error(error) })
五、promises
除了Promise.all()方法之外,Promise還提供了其他一些方法來實現異步操作的控制。
一個常用的方法就是Promise.race(),它可以同時執行多個異步操作,只響應最先完成的操作。這個方法適用於一些對速度要求比較高的場景。
下面是一個簡單的例子:
const p1 = new Promise(resolve => setTimeout(resolve('p1'), 1000)) const p2 = new Promise(resolve => setTimeout(resolve('p2'), 2000)) const p3 = new Promise(resolve => setTimeout(resolve('p3'), 3000)) Promise.race([p1, p2, p3]) .then(res => console.log(res)) .catch(error => console.error(error))
六、promise的用法
Promise是非常常見的異步編程方式,幾乎每個JavaScript開發者都會使用它。下面是一些Promise的常用用法。
- 使用new Promise()創建一個新的Promise對象。
- 在Promise構造函數中,使用resolve()方法表示操作成功完成,使用reject()方法表示操作失敗。
- 使用then()方法對Promise對象的成功處理進行定義,使用catch()方法對Promise對象的失敗處理進行定義。
- 使用Promise.all()方法將多個Promise對象組合成一個新的Promise對象。
- 使用Promise.race()方法同時執行多個異步操作,只響應最先完成的操作。
七、promise歌曲
在編程社區中,Promise常被稱為一首歌曲的名字。這首歌曲的名字是《Promise》(承諾),由電子音樂人Nero創作。該歌曲曾在2015年艾美獎的廣告類音效設計中獲得提名。
八、promise翻譯
Promise這個單詞的中文翻譯是“承諾”,它的意義與JavaScript中的Promise概念十分貼切。在日常生活中,“承諾”可能更容易理解:當我們做出一個承諾,就會有一個期待的結果。如果我們兌現了承諾,就是成功;如果沒有兌現承諾,就是失敗。
九、permission
Permission(權限)是指用戶在使用應用程序時授予的資源(如攝像頭、麥克風、地理位置等)訪問權限。Promise在處理權限方面也有很好的應用場景。在許多Web應用程序中,需要徵得用戶的同意才能訪問這些資源。而在JavaScript中,我們可以使用Promise來處理用戶授權。
下面是一個簡單的例子:
function askForPermission()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if (window.confirm('是否授權?')) { resolve('授權成功') } else { reject('授權失敗') } }) } askForPermission() .then(res => console.log(res)) .catch(err => console.error(err))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們使用window.confirm()方法來彈出一個確認框,等待用戶做出是否同意授權的決定。如果用戶同意,就使用resolve()方法返回一個成功信息;否則,使用reject()方法返回一個失敗信息。
總結
本文從primitive、premise、promising、premises和promises等方面詳細介紹了Promise的概念和用法,並給出了相關的代碼示例。通過學習本文,讀者可以深入了解Promise的必要性和優雅的異步編程方式。
原創文章,作者:MRONC,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330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