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詳解析這四個維度「深度思考的四個維度」

我們經常用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大要素來判斷一件事情能否成功。

孟老夫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

《孫臏兵法》上說: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

當我們使用這三個要素來進行評判的時候,天時,其實是包含了多層的含義,既有天道的規律,又有時機的選擇,而很多人理解的時候,更容易偏向於時機這一要素,而忽略了天道的規律這一項。比如在一些重大的戰爭中,得天時者,這裡更多的是指時機,則能取得局部戰役的勝利,但是最終的勝利卻往往屬於得天道的一方。

成大事的人,思考問題的四大維度

《淮南子》中將這些要素分為四個,分別是:天、地、時、人。

我們先來看看這一段原文,然後再來具體的說說這四大要素。

《淮南子·兵略訓》

神莫貴於天,勢莫便於地,動莫急於時,用莫利於人。凡此四者,兵之干植也。然必待道而後行,可一用也。夫地利勝天時,巧舉勝地利,勢勝人。 故任天者可迷也,任地者可束也,任人者可迫也,任人者可惑也。夫仁勇信廉, 人之美才也,然勇者可誘也,仁者可奪也,信者易欺也,廉者易謀也。將眾者有 一見焉,則為人禽矣。由此觀之,則兵以道理制勝,而不以人才之賢,亦自明矣。

簡單的翻譯一下:

用兵打仗,精神沒有比合天道更可貴的,形勢沒有比佔據有利地形更便利的,行動沒有比適宜時機更急切的,功用沒有比得人和更有用的。以上四方面,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但一定得依賴“”才可起作用,才能發揮其中任何一種因素的作用。

地形便利勝過天時,而巧妙行動又勝過地形,時勢又勝過人和。所以專靠天時可能被“天”迷惘,專靠地形可能被“地”束縛,專靠人和可能被“人”迷惑,專靠時勢可能受“時”逼迫。仁、勇、信、廉,是人的美好品質。但是勇敢的人可能被誘騙,仁慈的人可能被侵奪,誠信的人容易被欺騙,廉潔的人容易被謀算。統率大軍的將帥一旦表現出以上四種美德的任何一種都有可能被人利用而制服擒獲。由此看來,用兵打仗獲取勝利,有它的內在規律,不僅僅只依靠人才的賢能,這是相當清楚的。

這一段文字寫的已經非常清楚,天、地、時、人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我們分別來看一下:

這裡的天,或者說天道,很容易被誤解。往大了說是我們的先賢大哲們所說的道,是終極規律。其實,這裡所說的天接近於這個意思,世道人心,其實我們說天道的時候,絕大部分情況下是隱含了絕大多數人對於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是把普遍的人類追求人格化為天道了。

在戰爭中,地多指有利地形,佔據有利地形,則能做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境界。除了戰爭的語境,地利,更多的是指的土地的產出,而對應到企業,則是包含了區位優勢,這是地域之利,又包含了產出之利,地的功能是產出,古代農業社會,土地的產出是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對應到企業里,就是企業賴以生存的核心業務。

在戰爭中,時更多的是指時機,抓住稍縱即逝的戰機,是一個優秀的將領必須具備的重要能力。同樣,對於企業家而言,時機的把握,同樣重要,有時候,進入太早會成為先烈,領先半步才是先進。對時機的選擇和把握,其實是一種系統的能力,選擇時機並不是靠感覺,更不是靠主觀的臆斷,既要有對道的把握,又要有對自身能力、外部環境的準確把握。這也是我們上邊所說,為什麼很多時候,我們只使用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大要素來做判斷,因為對道的體悟和把握已經隱含在了天時這一要素中。

我們的先賢大哲們一直強調人和的重要性,人和在很多時候會是決定性的因素。

戰略和戰術這兩個詞,我們經常使用,但是戰略和戰術的定義卻一直都非常模糊,其實,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做過很清晰的定義:

戰略是運用戰鬥的方法,戰術是運用戰鬥力的方法。

從這個角度而言,形成戰鬥力、運用戰鬥力的核心就在於人和。

成大事的人,思考問題的四大維度

關於這四大要素之後的論述,更值得我們重視,故任天者可迷也,任地者可束也,任人者可迫也,任人者可惑也。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過度強調其中的一個要素,或者說是更擅長或迷信其中一個要素,都很容易被迷惑,也更容易被對手給利用。

這裡的意思是說,不能過度的偏執一端,而是這四大要素要綜合考量,綜合運用。後邊以仁勇信廉,也就是為將者的四大要求來做解釋,這四個都是人的美德,但是,勇者可以被激怒、被引誘,

其實,這是另外一個層面的問題了,如果一名將軍不具備這四大美德,很難成為一名優秀的將軍,但是,如果執着於仁勇信廉之名,則很容易被敵人利用,牽着鼻子走。

根據這四大要素,我們可以把帶兵打仗的主將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上將、中將、下將,這裡當然不是指軍銜,我們來看一下下一段原文:

《淮南子·兵略訓》

兵之所隱議者,天道也;所圖畫者,地形也;所明言者,人事也;所以決勝者,鈐勢也。故上將之用兵也,上得天道,下得地利,中得人心,乃行之以機, 發之以勢,是以無破軍敗兵。及至中將,上不知天道,下不知地利,專用人與勢, 雖未必能萬全,勝鈐必多矣。下將之用兵也,博聞而自亂,多知而自疑,居則恐 懼,發則猶豫,是以動為人禽矣。

簡單的翻譯一下:

用兵打仗要考慮這幾個因素,即揆度謀慮天道、繪測地理圖形、客觀評議人事,而用來決定戰爭勝利的是權變和氣勢。所以高水平的將帥用兵是上得天道,下得地利,中得人心,再能運用機變,以氣勢因勢來發動進攻,因此部隊不會吃敗仗。次一等的將帥用兵是既不懂天道又不懂地利,而只靠人和與氣勢因勢,這不一定能保證全勝,但取勝的謀略卻還是不少的。下等水平的將帥用兵是被道聽途說的東西攪亂自己的正常思維,智謀多又不能決斷、疑疑惑惑,平時患得患失、怕這怕那,戰時又猶豫不決,這樣稍有行動就被人窺破意圖、被人擒獲。

成大事的人,思考問題的四大維度

作為帶兵打仗的將軍,根據上邊提到的四大要素,需要做的工作基本也涵蓋與這四個方面之下,具體的工作是:

一、揆度謀慮天道

二、地圖的編製

三、明確賞罰標準並堅決執行

四、權變,根據瞬息萬變的戰場形勢做出最合理的應對。

所以呢,以此將將帥分為三個層次:

高水平的將帥能夠做到:上得天道、下得地利、中得人心,還懂得權變,這樣的部隊不會吃敗仗,這種是上將,也就是高水平的將帥;

而次一等的中等水平的將帥,既不懂得天時、也不懂得地利,但是懂得如何利用人和與勢,這裡多說幾句,戰場上的勢,是一種讓對方可以感知到的形勢和態勢,而作用就是對方的將領和士兵,在己方強大的兵勢面前膽戰心驚、失去戰鬥力,或者未戰先怯。這種類型的將軍雖然未必能夠保持全勝,但是卻也有很大的勝面。

《孫子兵法》里的五事七計,是用來計算勝算的,而很多人把五事道天地將法中的第一條“道”,理解為終極規律,或者說是道義,其實是誤解,孫子的本意在後邊有解釋:令民與上同欲,可以與之生,可以與之死,而不畏危。而對於企業家而言,就是自身的領導力,是否能上下同德,同心同力,則是領導力的直接體現。也就是上下同欲,有些時候戰爭中非道德的一方,因為能夠做到上下同欲,而在某一階段或者說歷史上的某一時期能夠取得勝利,而不是我們我們通常認為的佔有道義優勢的一方。

下等水平的將帥,則是多謀而不善段,優柔寡斷,患得患失,這樣既不能實現人和,更難以利用地利,更別說把握天時了。

殺伐決斷是優秀的將帥必須具備的核心素養,商業和戰爭一樣,沒有完全的利,也沒有完全的弊,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權衡取捨,所以有人說,商業和戰爭一樣,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沒有最優解,只有次優解,因為你如果想得到全部的利益而有沒有取捨,那這樣反而會導致最終的失敗,錯失最佳的時機。

很多時候,我們最容易犯的錯誤是,以果推因,因為我們往前看歷史的時候,在大多數情況下,相對而言能夠掌握更多的雙方的信息,而身在其中的人,卻只能掌握有限的信息。紙上談兵的時候,可以頭頭是道,邏輯嚴密,但是,這是建立在信息完整的基礎上的,但是,實際的操作過程中,任何一方的主帥,都是在有限信息,甚至是充斥着大量誤導信息的情況下要做出對自己最為有利的決策,難度可想而知。

要在有限的信息中做出判斷和取捨,隨着事態的發展印證和權變,這都是領導者必須具備的能力,而天、地、時、人,這四大要素則是我們可以着力思考的四大維度。就像戰爭和戰役的關係一樣,一時的失利並不代表着最終的失敗。《孫子兵法》里說:善戰者,無勇功,無智名。我們會習慣性的崇拜那些百戰百勝的將軍,但是百戰百勝的將軍卻肯定不會是一個好將軍,打了一百場仗,都沒有解決問題,怎麼可能是位好將軍呢?另外,善戰者並不一定每一戰都勝,有些時候從全局考慮,戰略放棄,或者佯敗誘敵,一戰而定可能更為合理。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323929.html

(0)
打賞 微信掃一掃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投稿專員的頭像投稿專員
上一篇 2025-01-12 12:50
下一篇 2025-01-12 12:50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後才能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