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作者金璞,原新浪高級運營經理,現就職於創新工場。文本主要講解了如何搭建完整用戶激勵體系,產品運營&產品經理必看。

金璞,暢銷書《互聯網運營之道》的作者,現任職於創新工場。曾任職新浪微博運營經理,在職期間完成微博運營方法論的搭建以及團隊的組建,經歷微博用戶從1億到5億的增長。
在用戶運營當中,為了提高產品的生態健康度和用戶活躍度,搭建完整的用戶激勵體系是一種常見的運營手段。
這裡,首先要明確產品和運營的定義和目標。運營是一個目標導向的工作。產品更多的是通過了解用戶、設計和優化功能,來滿足用戶的需求。而運營則是通過有效的用戶錄入場景,更加高效的滿足用戶的需求,滿足產品的各項目標,其中包括用戶的註冊量、活躍度、目標營收等等。
運營的十二字方針用戶至上目標導向效率優先
作為運營人員,首先需要考慮:搭建用戶激勵體系的目標是什麼?是用戶量的提升,還是用戶活躍度的提升,還是用戶互動的規範?通常來說有兩個目的:
→ 表面目標:激勵用戶行為;
→ 根本目標:維護產品的健康生態,防止劣幣驅逐良幣,進而會造成用戶集體性的撤離。
為了達成一系列目標,我們需要搭建用戶激勵體系來保證用戶不僅能成為產品的“守法公民,更能成為“執法機關”,維持良好用戶生態。比如積分制、身份認證都是其中的一些手段。
不同的產品形態的有效的手段不同,我們需要針對產品形態以及定位差異,來解決用戶需求的差異所帶來的用戶群體的差異。但是,在搭建用戶激勵體系的思路上面,實際是有章可循的。
用戶激勵四部曲
1
用戶應該扮演什麼角色?
首先,可以根據用戶的活躍程度和貢獻程度分為以下四類:

核心用戶和高質量用戶是需要重點維護的目標。內容消費者(伸手黨)價值遠大於沉默用戶。比如在微博中,不僅需要鼓勵用戶成為核心用戶或者是高質量用戶,同時根據“二八原則”,還需要鼓勵絕大多數用戶成為內容消費者。再比如在遊戲產品中,不僅需要鼓勵用戶成為付費用戶,同時還需要引導普通用戶在遊戲中持續的當“路人”(體現優越感)。
在分析中,需要明確產品的用戶都屬於什麼類型,明確他們帶來什麼樣的價值,才能在構建過程中有的放矢。這樣的用戶分類的過程也可稱為是用戶建模的過程。
2
用戶的哪些行為應該被激勵?
需要分析用戶的哪些行為是有價值的,需要被激勵的,哪些行為又是有害的,需要被制止或者是懲罰的。這裡需要提出的一個運營人員會忽視的盲點的問題:激勵體系不僅僅局限於激勵行為,還需對有害的行為進行制止或懲罰,防止其泛濫,導致生態破壞。因此需要整個體系是賞罰分明的。就像我們可以經常看到微博有些賬戶會被禁言,封號等手段來進行有效的懲罰。
3
該用什麼樣的刺激手段?
與其研究手段,不如研究人性。比如哪些是用戶用來炫耀,來滿足其虛榮心的,哪些是可以降低其使用成本,來滿足其懶惰的特性。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會發現其實可以利用的有很多:窺探隱私的慾望(悄悄關注)、貪婪(搶購、特價、登錄有獎)、懶惰(打包下載)、虛榮(等級制度、積分排名、特享功能)、傲慢、情色等等。
歸類後為以下三種手段:物質激勵、精神激勵、功能激勵。前兩種很好理解,就如上文所述。功能激勵是很少會被意識到的一個手段。比如百度貼吧,在用戶升級到七級後就可以使用多個貼吧一鍵簽到的功能,這就是通過用戶對產品的分級體驗,來刺激用戶希望的行為。
4
激勵體系搭建
激勵體系搭建,其實就是聯合用戶想要的和產品想要的,再匹配產品能夠給出的,再分析產品健康的生態中所需要的用戶行為模型,再來選擇合適的激勵方式。
比如,像勳章這樣一次性的激勵方式不適合於長時的激勵需求,而積分和等級就較為適合。但是搭建的過程,還是需要基於產品的形態。比如,微博的個人認證,不僅滿足用戶的虛榮心,還能夠創造出較好的生態環境,但如果把用戶認證放到QQ空間中,那就不是十分管用了。搭建的原則為:謹慎選擇、合理搭配、制定規則。

譬如,天天愛消除的生命周期十分長,就得益於其完整多樣化的體系,比如滿五局就可以有獎勵,這是活躍用戶的手段;或者朋友圈會有額外的遊戲機會的獎勵,能夠輻射到更多的人;或者自己份數超過朋友的話還能讓朋友知道等等。難能可貴的是,其手段不僅激勵的用戶,更促進了這些用戶周圍流失用戶的回歸,完成產品價值鏈的傳遞。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323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