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大學之道,在於“明德”,在於“親民”,在於“止於至善”。
明德,已經論過。
大學之道還在於“親民”,什麼是“親民”?
從“親民”再次說明《大學》非“民”學而是“上”學。
親民,親者近也。
近者,知心也。
民心若何?
“璞玉”也。
民不讀書,民無知無智,不爭不名。
《西遊記》石猴出世,目運兩道金光射沖斗府,玉皇大帝並沒有干涉它的自由逍遙,這就是“天”的“親民”。無為而治,不擾民生。

“止於至善”:止於至純至真。
止於至善即“正”,
正而不止則“延”,
延者,非正而邪也。
這就是“魏延”腦後有反骨的寓意,也是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第五關太守“劉延”要暗示給我們的:劉延就是暗示“劉備非正”。
又走偏了!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322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