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首小令描繪出一幅凄涼的背景,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調,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遊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於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它的作者正是馬致遠。

馬致遠(約1251年-約1321年至1324年間),字千里,晚號東籬,著名戲曲家、雜劇家,被後人譽為“馬神仙”,還有“曲狀元”之稱,一生從事雜劇創作,負有盛名,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
馬致遠與關漢卿、白樸相近而稍晚,青年時期仕途坎坷,晚年不滿時政,隱居田園,以銜杯擊缶自娛,病逝於泰定元年(1321年)以後,死後葬於祖塋。其所作雜劇今知有15種,《漢宮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輯本《東籬樂府》。
馬致遠年少時非常好學上進,為馬氏後人所津津樂道,他們不時以此來激勵自己的子孫後代向之看齊。青年時期追求功名,對“龍樓鳳閣”抱有幻想,但仕途多舛,經歷了蒙古時代的後期及元政權統治的前期,都未曾擔任顯赫官職,所以其政治抱負一直沒能實現。
最終在大約五十歲的時候辭官歸隱。他的一生都是鬱郁不得志,漂泊無依,在官場生涯里,他看透了世俗的可悲和人生的恥辱,對政治的各種不滿意,就有了”隱居山林其樂悠悠”的念頭。從此就過上了很平淡的休閑幽雅的恬靜生活。

昭君出塞
《漢宮秋》是馬致遠的代表作,講的是王昭君出塞和親的故事。西漢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以宮人王牆(昭君)嫁匈奴呼韓邪單于為闕氏。這是一種政治聯姻,它客觀上對密切當時的民族關係起了促進作用。但是就王昭君個人來說,她在漢室和匈奴的遭遇都帶有悲劇色彩。歷史上詠唱、敘說昭君出塞的作品很多,如《樂府詩集》中的《昭君怨》,是譜成樂曲歌辭的代表,筆記小說《西京雜記》中的《王昭君》也很有影響,後世吟脈昭君的詩歌為數更多。這些作品大都流露出悲怨的情調,抒發作者的憤懣。
王昭君故事在流傳過程中,曾不斷被增飾,並逐漸成為民間說唱文藝的題材。敦煌《王昭君變文》是唐代作品,前部殘缺,後文表現了王昭君思鄉的鬱郁心情,雖然單于對她百般體貼,也未能取得她的歡心,終因愁病身亡。宋代歌舞曲中也有譜寫昭君事迹的篇章。
馬致遠的《漢官秋》不拘泥於史實,在前人創作的基礎上進行了創造。首先,劇本把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改為匈奴強盛,昭君出塞是在脅迫下進行的,從而突出了王昭君對祖國深沉的感情。第二,將畫工毛延壽的身份改為中大夫,索賄未成,將昭君的畫圖獻給單于,唆使匈奴攻漢,成為被責的主要對象。第三,王昭君未入匈奴便投河自殺。這樣,昭君故事便被賦予了新的主題。這是元代初期,金、宋相繼滅亡後民族情緒的曲折反映,在當時具有一定現實意義。《漢官秋》的主角是漢元帝。作品通過他對文武大臣的譴責和自我嘆息來剖析這次事件。作為一國之主,他連自己的妃子也不能保護,以致演成一幕生死離別的悲劇。劇中借漢元帝之口,斥責不能保衛國家的文臣武將:“太平時賣你宰相功勞,有事處把俺佳人遞流。你們乾請了皇家懌,着甚的分破帝王憂。”

漢宮秋
從當時的現實來看,正是對金、宋亡國之臣的批判。在描繪漢元帝對王昭君的思念中,滲入了對國家命運的關注,流露了深沉的憂傷情緒。特別是作品第4折描寫昭君去後,漢元帝聽到大雁悲鳴,倍增傷感,在反覆吟嘆中抒發了他的滿腔愁緒。這與白樸《梧桐雨》第4折的情調和手法頗為相近,都是借歷史上的興亡聚散抒寫作者情懷,但又各具特點,傳為絕唱。
王昭君在《漢宮秋》中雖不是主唱角色,但被塑造得相當成功,成為明、清時代有些戲曲作品中昭君形象的依據。她深知擺在面前的將是難以承受的塞外風霜,而為了漢室江山,不得不出塞和番。她臨行留下漢家衣裳,在漢匈交界處投江而死。這些情節着墨不多,卻有力地點染了她崇高的氣節,閃耀着動人的光彩。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321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