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兩天的“瓜”多得讓人應接不暇:#蔣勁夫家暴女友#,在微博熱搜榜久居不下,引起媒體民眾間一波關於家庭暴力問題的關注和討論;#高以翔參加節目錄製時猝死#,讓粉絲和網友感到無比痛心的同時,也提醒我們從八卦緋聞中抽離出來,更多地去關注明星群體的真實工作狀態,以及當代職場人關於996、工作強度的思考;#第一批90後30歲倒計時#、#孫楊CAS聽證會#……
社交移動迅速發展的今天,隔三差五,就有一個大瓜甩過來。某種意義上,“吃瓜群眾”可謂是網民中最具規模性與代表性的群體,也是很多人網絡生活的一個縮影,人們享受吃瓜帶來的樂趣和快感的同時,也難免陷入某種道德困境。
“吃瓜群眾”是一個網絡用語,最初源自一則馬路新聞,記者採訪路邊老農對於車禍事件的看法,老伯說:“我什麼也不知道,我當時在吃西瓜。”後來新聞評論中有人評論道:“我只是一個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今天,小編就從“瓜”這個字講起,吃瓜群眾到底吃的是什麼瓜?

你知道嗎?“瓜”其實很孤獨
詩句“孤帆一片日邊來”描繪了一隻小船從水天相接的遠處悠然駛來,好似來自天邊的樣子。那麼,表示單獨的“孤”里為何有個“瓜”呢?其實這個字就道盡了“吃瓜”的本質。

金文 瓜
瓜和果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在於:果多是簇生的,瓜多是獨生的。一般一根藤蔓上只結一個瓜,因為瓜的這種生長特性,所以在漢字里,“瓜”除了表示果實瓜以外,還可以表示“單獨、 一個”的意思。
另外,“瓜”在古代讀作 gū,所以“瓜”作為聲旁的漢字大多韻母是 u。如表示嬰兒初生的“呱呱墜地”中的“呱呱”要讀作 gūgū。

子+瓜=孤。“瓜”表示讀音,也表示“單獨”之意。“孤”是孩子單獨一個人,失去了父母。成語“鰥 (ɡuān)寡孤獨”是指失去妻子、失去丈夫、失去父親和失去子女的人,他們都是沒有勞動力而又無人贍養的人,一般生活很凄苦。

篆文 孤
“孤”表示“單獨”的意思時,強調失去依靠或陪伴,如沒有親屬或親屬不在身邊,無依無靠,叫作“孤身”;獨立無援的軍隊,叫作“孤軍”;遠離大陸和其他島嶼的島,叫作“孤島”,也常用來比喻孤立存在的事物或孤立無援的地方。

我們為什麼愛吃瓜?
從“瓜”這個字看來,“吃瓜”的本質即是孤獨。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娛樂方式,在數字時代生活的人們對“孤獨”的體驗比任何一個時代都要強烈。
狄更斯在《雙城記》中用“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來形容法國大革命的到來,這句話用來形容現在也不為過。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因為互聯網的便利,科技的高速發展讓人們距離越來越近,愛豆偶像再也不是只能在海報上才能看見的了,微博上的他們離我們只有咫尺之遙;這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人們心裡的距離越來越遠,用厚厚的心牆阻擋了與外界的溝通交流,吃瓜群眾也變成了這個時代特有的一種文化標誌。

今天,當我們談起“吃瓜”,往往主觀上帶有一絲貶義的判斷,就像“孤獨”一樣,我們害怕孤獨、我們逃避孤獨,我們希望通過各種社交網絡的分享,來證明自己的“不孤獨”。但“孤獨”真的就不好嗎?蔣勛先生在《孤獨六講》中分享了他對於孤獨的理解:
我要說的是,孤獨沒有什麼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可是我相信,如柏拉圖的寓言,每個人都是被劈開的一半,儘管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哲學對這個問題有不同的解釋,但孤獨絕對是我們一生中無可避免的命題。
——蔣勛《孤獨六講》
“孤獨和寂寞不一樣,寂寞會發慌,孤獨則是飽滿的”,飽滿是多面,從孤獨中生髮而來的“吃瓜”也絕不能只看到它粗暴、消極的那一面。群眾的關注和熱議,有時對信息公開、案件調研、政策優化都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只是這樣的關注要建立在獨立思考和價值判斷的基礎上,不做人云亦云的“無腦水軍”。

文化小常識
中國最早的西瓜出自哪裡?

內蒙古敖漢旗羊山一號遼墓壁畫
在今天的內蒙古羊山1號遼墓壁畫中,我們能看到中國現存最早的西瓜畫像。圖中的墓主人倚坐在木椅上,左側的契丹男侍手捧唾盂,右側的兩名漢裝男侍進獻酒食。重點是前方的案,上面有兩個大果盤,一盤是石榴、杏、桃等水果,另一盤是3個碧綠的西瓜。
吃瓜群眾的自我修養:“雨女無瓜”
有一個網絡流行詞“雨女無瓜”,出自《巴啦啦小魔仙》,其實是“與你無關”的諧音。

且不論網絡語言的誕生和傳播背後的懷舊色彩以及引起的共鳴,也許這個詞說出了吃瓜的終極修養——“與你無關”。
“哇!xxx居然出軌了”“她居然整容了”……吃瓜群眾們又在半夜放下手機時,丟下一句“貴圈真亂”,心裡想:這和我有什麼關係呢?隨即又懊悔自己浪費時間刷了一天微博和抖音。

有人批評“吃瓜”顯現出一種事不關己、沒有責任心的冷漠,在對待公眾事件時,這簡直就成了魯迅筆下“看客”的現代版化身,這當然是有道理的。
但是,在今天這個繁雜混亂的信息時代中,安安靜靜地“吃瓜”也有其可取的一面。“吃瓜群眾” 就像一種隱形的力量,雖然有時缺乏擔當而默不作聲,有時缺乏主見而人云亦云,有時也是一種無言的監督,默默審視着周遭的一切。
“吃瓜群眾”數量之龐大使得“吃瓜”的力量不容小覷,已經成為網絡中一股特殊的輿論力量。不過,這力量能救人亦能害人,如果我們對事件不清楚就盲目跟風、聽信一面之詞,那極有可能對無辜的人造成難以想象的傷害。所以,我們還是要在“吃瓜”圍觀時理性思考,對事件作出理性判斷。

吃瓜有時也可以成為人們探討價值觀的契機。從校園霸凌到性別歧視,從該不該減肥到探討996,對於吃瓜群眾們來說,它們是現實,也是戲劇。名人八卦、社會趣聞看似與你我生活無關,但背後的人生觀、婚戀觀、人權、利益等實則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主持《鏘鏘三人行》的竇文濤就曾說過:“到今天,我們所有的人生問題,都可以拿明星的故事來聊,他給了我們一個話題來聊。”某種程度上,他們,就是我們。
一個個新聞、八卦成為映射社會價值觀點的閃光碎片,也成為人們生活中的理性討論。
總之,吃瓜可以理性,沉默不等於冷漠,它也可以是“獨自沉思”。
但更重要的是,生命,要“浪費”在更美好的事情上。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321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