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成長的過程,我們都會有這樣一些“發小”,他們或者是你學前班、小學最貼心的同學或“死黨”,或是和你小時候同住一個村,一條巷,一起捕蜻蜓,一起捉迷藏、一起招貓逗狗的玩伴。發小,就是一個蒸饃合著吃,一根冰棍輪流舔,一把瓜子分着嗑的人。

在白水有這樣一對發小,他們從小起一起長大,如今飯店也開在同一條街道,同一小區門口,近視於鄰居,他倆同出生在劉家卓。在白水九窯十八卓,雷牙鎮劉家卓可以稱得上第一卓,村莊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文化底蘊深厚。民國陝西靖國軍左路司令曹世英就出生在這裡,在民國初期楊虎城將軍只是他下面一個支隊司令,在高中歷史課本上辛亥革命那段,武昌起義後,全國率先響應的省份陝西也插個旗幟,仔細看會看到旗幟是插在渭北,這旗幟是為曹世英而插。時至今日白水還留傳一句:“曹世英殺官不見了,張禿娃坐了縣令了。”他是當時最早響應號召帥先成立新的共和政權。

劉家卓村民習慣性的把村上分為秦家、楊家、曹家、董家。楊亞龍1975年出生於楊家,據傳這裡楊姓是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來的,來時栽植了一棵古槐,屹立在村中,可謂福蔭楊家,知名書畫家楊曙天,楊陌就是從這裡走出去。秦少鋒1976年出生於秦家,相傳這裡秦姓都是孔子的弟子秦冉的後裔,與秦家灘、秦家道、漢積村的秦姓是一支。小的時候秦少鋒,楊亞龍常在古槐下玩耍,一起捉迷藏,一起跳過房,一起拿過洋。

1995年他們同時選擇在餐飲行業打工,楊亞龍去了首都北京,秦少鋒去了省會西安,和所有70後一樣,年輕時都往城裡走。

北京是吃食龍魚燴雜,全國各地都有,楊亞龍被這裡博大精深的餅文化所吸引。山東煎餅,東北大餅,掉渣餅,鴨肉餅,千層餅、老婆餅……他常常看師傅們用烤、烙、煎、炸、煮等不同烹飪技法用於各類餅。北京的餅不但有能包進酸、甜、苦、辣、咸五味,“膽大包天”,凡入得了口的一切,無所不包。也有南北融合,東西相濟的的各種燴,這種誘人麥香嚴重減緩了他的歸程。

秦少鋒在西安先後在福臨門,湘江甲魚城打工,幾年間他練就一好手湘川小炒,他做湘菜辣而不烈,酸而不濃;煎、炒、炸、熘、煨樣樣在手,他做菜時尊傳統而不死守傳統,根據季節人群隨時變化。他說,三年刀工,五年火候一生味,火侯對川菜尤其重要,火大了,花椒麻味會發苦,火小了不出味。手藝成熟後一顆創業的心一直在招喚着他,他回到白水後於2008,2009在湖南土家菜做過兩年廚師。在這期間他對這座小城有了重新的解讀與定位,於2010年走向創業之路,白水人都有四聖情結,曾經先後出現過倉頡飯店,杜康酒家命名的飯店,他給自己的飯店取名蔡倫餐廳,一個新的品牌誕生於水門路西口。




亞龍回到白水後曾在東風路牧里新村火鍋店和湖南土家菜工作過幾年,在閑暇之餘,他一直忘不了自己的燴餅情結,也一直在思索着,看到發小的創業更加快了他的步伐,於2011年創立香貢貢燴餅館。我是2016年6月21日帶朋友試吃過,試吃後曾寫道:美食不分貴賤的,有山珍海味,也有街邊小吃。水門路香貢貢燴餅館繼承傳統,餅筋肉香,湯鮮味濃,香氣四溢,顏色鮮亮,再加上一點油潑辣子,五顏六色,引人食慾。也是當時的真實感受吧!


近兩年,水門路與居苑路餐飲業已進入白熱化競爭階段,傳統的餐飲業受到了新餐飲浪潮的強烈衝擊。先有外賣平台的大戰,後有水門路餐飲一條街口碑爭奪,群雄逐鹿。再隨着人工成本紅利的逐漸消失,房租成本又日益攀升,餐廳利潤越來越低、面對這個現狀,蔡倫餐廳與香貢貢在飯菜質量和服務上不斷提升自己,在堅守中獲得盈利,已是不錯的成功,相信他會走得更遠。

如今的城市,高樓大廈多了,農村的孩子也去城裡上學,人與人的距離卻遠了,成為“發小”的概率也少了。蔡倫餐廳秦少鋒與香貢貢燴餅館楊亞龍這種童年結下的純潔、真摯的“發小”之誼,至今還走在一起,在白水這座小城來說機率很小,就像點點桃花落在身旁,絲絲細雨滴在臉頰,瑟瑟秋風拂進髮絲,片片雪花飄進眼帘……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319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