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股票的發展由來
鴉片戰爭結束後,一些外國洋行和外資企業相繼進入中國,同時也把股票這種西方人的玩意兒帶進了中國。而中國人擁有屬於自己的股票,則是從洋務運動開始的。輪船招商總局發行的股票就是中國人自己發行的第一枚股票。這時的股票樣式比較單調、樸素,白紙黑字,分為股份票和存根兩欄。

清朝股票
那時中國第一家近代輪船航運公司開辦後,由於虧損嚴重,便交由當時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文華殿大學士李鴻章來接手。李鴻章可是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於是他打着求富的旗號,奏請將輪船招商公司改組,試辦輪船招商總局。公元1872年,同治皇帝大筆一揮,批准了李鴻章的奏摺,正式成立輪船招商總局。不過這奏摺雖然是批了,但是讓李鴻章頭疼的事情還在後面呢。
原來,老佛爺慈禧太后在同治皇帝的准奏後面,又添上了一句話:朝廷手頭上也緊,你自個兒想辦法去吧。這就叫政策照給,資金自籌,這一下子可把李鴻章給難住了。不過李鴻章也不是省油的燈,於是當晚他就找來造船界的巨子朱共昂,也就是後來的輪船招商總局的董事長,一起商量這一大筆資金問題。一開始兩個人都先按照官場上的習慣,相互兜了一番圈子,等都摸清了對方的態度之後,不約而同想到了一個人—容閎。
容閎是清政府第一批官費的留學生,是個高材生,而且還著有《西學東漸記》。早先這個容閎就有過計劃,以股份制的形式創辦造船廠,而且還擬定了一份《聯設新輪船公司章程》,這可是中國最早模仿西方股份制籌組股份公司的設想。可惜的是,這份章程報到總理衙門之後,由於多方掣肘,所以導致最終沒能夠通過。不過這份章程給李鴻章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而且正好符合現在的這個狀況,於是李鴻章和朱共昂兩人對着這個章程反覆思量,最後終於決定按照這個辦法來。
那個時候政治官僚們講究的是,君子恥於言財,不過從小便飽讀詩書的李鴻章可不管這一套,他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那就是開創屬於中國人自己的股票,於是輪船招商總局成為中國近代第一家發行股票,面向社會籌集資本興辦的新型股份制企業,號稱中華第一股。這個中華第一股一出來紅極一時,輪船招商總局的原始股是每股為一百兩白銀,這還不算什麼,更驚人的是,公元1882年,居然被炒到了每股二百六十五兩白銀,這樣高的驚人股價居然還有人敢買,充分證明了中國古人和現代人在炒股這件事上同樣瘋狂。受到輪船招商總局的影響,大大小小的企業都想要來分一杯羹,於是公元1880年開始,舉國上下掀起了一股興辦股份制企業的高潮,甚至還催生出了中國第一家帶有證券交易所雛形的股票公司—上海股票平淮公司。於是,股票這個新名詞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被人們廣為接受。
招商局股票興起之後,國人對股票開始狂熱起來,並迅速發展到了不管公司業績好壞,能否獲利,有股就買的地步。正如1882年9月2日的《申報》所評論的:“今華人之購股票者,則不問該公司之美惡,及可以獲利與否,但有一公司新創、糾集股份,則無論如何,競往附股。”
在股市裡,狂熱,往往就是危機的前奏。
1883年10月,對礦業股票的過分投機,導致中國迎來了歷史上第一次現代意義上的金融危機。當時,礦業股票暴跌,形同廢紙,其他原本信譽良好的招商局、開平礦務局股票也是一落千丈。
於是,股市崩盤,股民最終血本無歸。
這是中國首次股票危機。
民國時期股票發展:

民國時期股票
1914年底,北京政府頒布《證券交易所法》。時孫中山先生覺得創設交易所,可以為革命事業籌措資金,經與傾向革命的上海工商界諸大佬商議後,決定發起創辦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但因孫中山先生不宜親自出面,於是遂委託張靜江、虞洽卿、戴季陶、聞蘭亭和蔣介石等人具體操辦,並成立秘密組織“協進社”,專職開展籌備工作。
1917年1月,由孫中山領銜,虞洽卿、張靜江、戴季陶、趙家蕃、張鑒、趙家藝、盛丕華、洪承祁共九人具名,將擬具的申請開辦交易所呈文,報請北京政府農商部核准。但農商部遲遲沒有批複,只是讓虞洽卿他們先行試辦證券業務。其內中緣由,則主要是實業家張謇等人的反對。經過三年的扯皮,最後在虞洽卿、聞蘭亭等人的多方疏通下,加之上海工商界的鼎力支持,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最終在1920年2月得到了農商部正式頒發的營業執照。
1920年7月1日,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在四川路愛多亞路(今延安東路)正式開業,由虞洽卿出任理事長,交易物品有證券、棉花、棉紗、布匹、金銀、糧食、油類、皮毛等。開業當天,場面極為壯觀,鑼鼓喧天、旌旗飄揚,有上千人蒞臨出席,實可謂上海工商界之一大盛事。當時孫中山先生雖身在廣州,但仍寄來“倡盛實業,興吾中華”題詞,以志祝賀。
就在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開幕的當日,《申報》就已刊登出一則廣告:“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五十四號經紀人陳果夫,鄙人代客買賣證券、棉花,如承委託,竭誠歡迎。事務所四川路1號3樓80室。電話:交易所54號。”
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開業半年以後,獲純利50萬元,年收益率超過80%,本所股價高達60元,最高時竄至100元以上,棉紗、棉花和證券交易均十分活躍,一時眾商趨利,蜂擁而至,連原先在日商取引所做投機的商人,也紛紛改換門庭,集中到了證券物品交易所。其他商人見錢眼開,也紛紛開辦交易所,在短短的一年多時間裡,上海竟開業大小交易所上百家,莫不獲利。
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與張靜江等人又於1920年12月15日合資創辦恆泰號經紀人事務所,投資股本3萬5仟圓,分35股,每股1000元,資本幾乎是茂新號的10倍。其中張靜江5股,其侄兒張秉三4股,全家人共13股,佔三分之一以上,因此由張秉三出面任經理;蔣介石(化名蔣偉記)4股(由張靜江代交);戴季陶2股,陳果夫1股。在該所契約上落款的人,都蓋章為據,只有蔣介石是由張靜江代為簽字的;次年5月31日,在蔣介石與戴季陶、張靜江等人合營利源號契約上,蔣介石的名字是由戴季陶代簽的,可見蔣介石的心思並不在此,完全是那幫商界朋友捧他的場。蔣介石將恆泰號的經營活動,也交由陳果夫代理,但幕後老闆還是蔣介石。這家經紀人號不僅做買賣,而且還成為國民黨的一個秘密據點,負責招兵買馬事宜。由於這段時期上海股票市場的火爆,張靜江、陳果夫等人在證券市場買空賣空,投機倒把,大發橫財,張靜江曾借給蔣介石一筆錢作為“經紀人”,化名“蔣偉記”,附在恆泰號上進行交易,獲利豐厚。茂新號也開始賺錢,陳果夫一改原先“凄咽含淚”的腔勢,不斷向蔣介石報告喜訊。張靜江等人的股本和經營所得,曾為孫中山領導的革命事業提供了大量活動經費,張靜江也因此獲得了國民黨財神爺之稱。
除茂新號、恆泰號和利源號三家經紀人營業所外,蔣介石還參與了新豐號、鼎新號經紀人營業所的創辦,但具體情況不詳。
1921年初,交易所股價已由120元抬高至160元,到年終時竟漲到每股200多元,猶如脫韁之馬,橫衝直撞。但凡事物極必反,隨着交易所的數量越來越多,光怪六離,問題百出,已完全失去了“平準市價”的作用,終於釀成了1921年的信交風潮,許多交易所紛紛倒閉。
上海交易所雖得以倖存,但也時停時續。1929年,該所花紗布併入上海華商紗布交易所,1933年證券部合併於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至此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宣告解體。
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雖歷時不長,但作為我國第一家綜合性交易所,其歷史意義非同凡響。
新中國成立後股票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曾經發行過國家經濟建設公債,一些公司也發行過股票。1956年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股票籌資基本退出工商企業領域。改革開放後,由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複雜過程,正是以股票為標誌性發端,證券史的源頭正是體現在股票上。隨着時代的發展,股票的定義也有了變化。如今,股票是股份公司發行的所有權憑證,也是股份公司為籌集資金而發行給各個股東作為持股憑證並藉以取得股息和紅利的一種有價證券。每股股票都代表股東對企業擁有一個基本單位的所有權。每支股票背後都有相對應的上市公司。同時,每家上市公司都會發行股票。
同一類別的每一份股票所代表的公司所有權是相等的。每個股東所擁有的公司所有權份額的大小,取決於其持有的股票數量占公司總股本的比重。股票是股份公司資本的構成部分,可以轉讓、買賣,是資本市場的主要長期信用工具。

上海證券交易所
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企業多為國民經濟支柱企業、重點企業、基礎行業企業和高新科技企業。

深圳證券交易所
深圳證券交易所:分為中小企業版,創業版。
與美國股市相比,中國股市仍然處於成長階段。從1990年12月1日深圳證券交易所試營業到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再到2009年10月30日,中國創業板正式上市。新中國股市的歷史不過短短28年時間。1811年經紀人簽署《梧桐樹協議》,之後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開始運營,美國股市正式誕生,至今美國股市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
中國股票市場仍需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才能追趕上美國股市。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319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