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價比高的電子體溫計品牌「電子體溫計哪個牌子好」

a8e8302b86f4460ab24fce3d81053275?from=pc

■文丨市井財經專欄作家 葉克飛

疫情期間,出個門總要被量體溫,額溫槍成了小區、商場和超市門口的標配。

當年要量體溫可沒這麼容易,使用水銀體溫計,沒有幾分鐘肯定不行。如今,水銀體溫計已被淘汰,即使是家用,電子體溫計也已逐漸普及。

體溫計的歷史

沒有體溫計的時候怎麼辦?讓我們來看看中醫。

其實在現代醫學誕生之前,人類的平均壽命不過三十歲,東西方皆然。傳統中醫能治的病相當有限,或者說,患者能夠自愈,那就沒事,碰上不能自愈的病,大多數時候就只能聽天由命。古代因風寒而死的人比例極高,更不要說肺炎和難產這種問題。

發燒在古代是極其高危的病症,但如何確定體溫呢?最簡單的方法當然是用手摸,但誤差肯定很大,誤診可能性高。還有傳說,用舌頭舔也能感知體溫,還是門技術活兒,不知出處與真假。隨着現代醫學傳入,體溫計才走進中國人生活。

要有體溫計,首先得有溫度計。

溫度計的發明者是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1593年,他準備了一根一端敞口的玻璃管,另一端帶有核桃大的玻璃泡。使用時先給玻璃泡加熱,然後將玻璃管插入水中。隨着溫度的變化,玻璃管中的水面就會上下移動,根據移動多少可以判定溫度變化和高低。

但是,這種溫度計受大氣壓強等環境因素的影響較大,所以測量誤差很大。

1612年,伽利略的朋友、意大利科學家聖托里奧將這個發明進行改造,使之處於一個封閉系統內,空氣隨溫度變化而收縮膨脹,彩色液體高度隨之變化。他用這個設備測定人體溫度變化,可算是世界上第一個體溫計。

1714年,加布里埃爾·華倫海特在溫度計上加了刻度。他最先用酒精作為表示溫度的液體,後來則選擇了水銀。他還引入了華氏溫度概念,開啟了溫度計數的標準化時代。1742年,瑞典天文學家提出攝氏溫度概念。

但溫度計的演進並沒有讓體溫計同步發展,這是因為在當時的醫學界看來,體溫和疾病沒有必然聯繫。聖托里奧在1612年的發明,直到1867年才得到真正發展,那一年誕生了第一個細小便利的臨床溫度計,發明者是英國醫生奧爾巴特。1868年,德國醫生文德利希首次提出“發燒狀況因疾病而異,不同疾病會呈現出不同的體溫變化曲線”。從此,體溫測量開始成為醫生在診斷疾病時的必要環節和重要依據,也成為家庭必備的常用醫學器械之一。文德利希還將這款臨床溫度計的臨床記錄整理為《疾病與體溫》一書,記載了2.5萬例病人的體溫變化。

二戰期間,第一支耳溫計發明。1984年,紅外線耳溫計得以發明。

水銀體溫計正在告別我們

從1868年至今的一百多年間,水銀體溫計一直是醫院和家庭的主流選擇。水銀體溫計的最大特點就是穩定,玻璃結構緻密,水銀性能穩定,所以水銀體溫計示值準確、穩定性高,加上技術成熟,所以價格也很低廉。

但水銀體溫計最大的問題就是易破碎,一摔就爛,很容易造成水銀污染甚至中毒。另外,因為測量時間較長,對於嬰幼兒來說特別麻煩。2002年,僅僅為了生產水銀體溫計,全球就消耗了150噸汞,是極為危險的潛在污染源。

2013年,包括中國在內的92個國家和地區共同簽署了《水俁公約》。此公約以“水俁”命名,意在紀念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日本水俁發生的汞污染事件,警醒各方對汞污染問題予以重視。該公約是一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全球性公約,按照公約要求,截止2017年,我國至少有70%的含汞體溫計、血壓計被電子品替代,2020年將全面禁止包括含汞的體溫計、血壓計、電池、熒光燈等9種製品的製造、進口和出口。換言之,今年中國將不再生產和進出口含汞產品,傳統的水銀體溫計很快就會從生活中消失。

2013年公約簽訂時就有數據統計,到2017年,中國僅醫院就有700萬個含汞體溫計會被替換,2020年將有3500萬個體溫計被替換,當時預計這存在着7億多元的電子替代品生存空間。很顯然,這個數字嚴重低估了市場。

數字式體溫計早在上世紀80年代發明,此後逐步發展,並進入智能化階段。它的安全性更好,但當時主要在發達國家使用。在中國投入應用,還是1998年開始的事情。另外,如今我們見到的體溫槍,不管額溫還是耳溫,利用的都是紅外線。自然界中的任何物體,都存在紅外線輻射。皮膚也好、耳膜也罷,每時每刻都在往四周輻射紅外線,而輻射紅外線的劑量,又和其溫度有關。運用這一原理,通過光學系統接受被測部位的紅外線,將光信號轉化為電信號,電信號再經芯片解讀,顯示在液晶屏上,就能在不接觸的情況下,快速、準確測量患者的體溫。

此外,還有使用感溫物質和指示劑的一次性體溫計,它將對溫度敏感的物質固化在試紙上,遇到某一特定溫度時,該物質氣化,覆蓋指示劑表面,使其呈現獨特的顏色。這種模式既能保證準確性,又避免交叉感染。當然,在家庭中,它的利用率不高。

去年,日本還發明了“藥片式”內服體溫計,可隨排泄物排出體外。這種內服體溫計只有藥片大小,內含溫度感應器和微型集成電路等,外表是樹脂材料。它不使用對人體有害的紐扣電池,而是利用胃酸接觸電極發電並存儲在電容器中,可每隔30分鐘測量一次體內溫度並發送數據。

體溫計品牌,最靠譜還屬日本

如今說到新型體溫計,最熟悉品牌的當屬寶媽們,因為體溫計的最大用戶群體可能就是孩子了。

最受推崇的品牌當屬歐姆龍。這個始創於1933年的日本品牌,一直是家庭健康監測器械的領先品牌,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健康設備提供商。尤其是在注重健康的當下,歐姆龍的血壓計、血糖儀和體溫計,幾乎是許多城市家庭的標配。日本品牌還有西鐵城,很多人知道它是因為打印機,但它同時也是健康電子產品的重要品牌之一,國內工廠設在廣東江門。

德國品牌除了著名的博朗外,還有全球大型醫療器材製造商的可孚,其中國總部設在中國長沙,是國內最大的康復護理、醫用供氧及醫用臨床系列醫療器材的專業生產企業。源自美國的格朗是母嬰用品的重要生產商,體溫計也是產品的一部分。

疫情爆發後在A股市場節節走高的魚躍醫療,1998年創立,目前有家庭醫療、臨床醫療和互聯網醫療三大產品線,也是目前國內最大的醫療器械專業企業。

此外,倍爾康、心諾美迪、長坤、百略、旭俊和艾蒂安等也有一定知名度,九安醫療則與跨界成習慣的小米合作。

數據顯示,僅僅是電子體溫計這個領域,1998年至2015年,以每年高於30%的速度發展。因為政策壁壘和技術壁壘的門檻都比較低,利潤空間又大,因此吸引了許多企業。2015年,電子體溫計的市場規模是13.32億元,2016年為15.43億元,今年因為疫情,增長率只會更高。

智能化肯定是未來,但不是現在

早幾年,智能穿戴成為潮流時,就有很多公司開始開發智能體溫計。比如2014年,就有公司研發了名為“孕律”和“發燒總監”的兩款產品。前者針對孕婦,後者針對孩子和成年人。用戶只要在手機上安裝APP,將片狀體溫計貼在腋下,產品就會及時將測量出的體溫數據傳送回手機上並長期存儲,用起來相當便捷。

最關鍵的是,這種產品可以持續觀測體溫,不用像傳統體溫計那樣打擾使用者休息,孩子用起來最為方便。

此外,還有公司推出過“豆芽”智能體溫計等,都是類似模式。但這類產品存在一個問題:因為採用黏膠方式,會引發部分人的過敏反應,而且撕下來時會有痛感。而且大多數產品都沒有兒童防誤吞設計,增大了風險。另外,一旦脫離智能終端就無法工作,使用上有限制。

也有同類產品採用醫用布料綁帶,也就是捆綁式智能體溫計。這種產品同樣快捷方便,而且自帶顯示屏,醫用布料杜絕了皮膚過敏問題,即使脫離智能終端也可以工作。但這類產品也存在問題,因為無法清洗,所以很難長期使用。

還有公司開發過針對寶寶的奶嘴智能體溫計,以藍牙方式傳送檢測數據,採用食品級硅膠材質。不過這類產品顯然很小眾,而且質量標準不易確定。

直至今天,我們仍然沒有見到相對成熟的智能化體溫計,它肯定是未來,但不是現在。

O1CN01Bra1C41ucc0E9Ljt1_!!0-item_pic
歐姆龍嬰兒額溫槍寶寶紅外線電子體溫計家用溫度計表兒童準確測量

179
淘口令:

7¥cFEYcOYh7mq¥/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319151.html

(0)
打賞 微信掃一掃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投稿專員的頭像投稿專員
上一篇 2025-01-12 12:09
下一篇 2025-01-12 12:09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後才能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