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市場和主板市場區別_在創業板投資新股有何投資技巧 創業板又稱二板市場,即第二股票交易市場,是指主板之外的專為暫時無法上市的中小企業和新興公司提供融資途徑和成長空間的證券交易市場,是對主板市場的有效補充,在資本市場中佔據着重要的位置。那麼創業板市場和主板市場區別有什麼,在創業板投資新股有什麼投資技巧,股市中最常出現的陷阱有哪些?下面中金網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創業板投資的相關知識。

創業板市場和主板市場區別
創業板作為中國證券市場的新生事物,與A股主板市場有很多不同之處,差異主要表現在上市門檻、信息披露、保薦人制度、退市制度、上市交易等多方面。
一、上市門檻低
在創業板上市主要有兩條定量業績指標,一是要求發行人最近兩年連續盈利,最近兩年凈利潤累計不少於1000萬元,且持續增長;二是最近一年盈利,且凈利潤不少於500萬元,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少於5000萬元,最近兩年營業收入增長率均不低於30%。只要符合其中的兩條指標中的一條便達標。
而主板則要求發行人連續3年盈利,且累計凈利潤超過3000萬元,或者最近3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累計超過5000萬元,或者最近3年營業收入累計超過3億元。
對股本規模,創業板要求發行後的股本總額不少於3000萬元,主板則要求發行後的股本總額不少於5000萬元。
股本結構方面,主板要求持有面值不低於1000元以上的個人股東不少於1000個,創業板只要求不少於200人。
二、招股把關緊
因為對創業板和主板的上市要求有很大不同,所以,證監會為此特別分設了主板發審委和創業板發審委。
為了推動建立創業板市場化約束機制,加強市場相關責任主體的責任意識,督促責任主體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創業板對公司股東、高管、保薦人、律師等強化了責任機制。要求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對招股說明書提供確認意見;要求保薦人對公司成長性出具專項意見,公司為自主創新企業的,還應當在專項意見中說明發行人的自主創新能力;律師對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發行人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在相關文件上簽名蓋章的真實性提供鑒證意見;公司監事、高級管理人員要對申請文件的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進行承諾。
針對創業企業規模小、業績不穩定、經營風險高、退市風險大的特點,招股書還在反映創業企業成長性和自主創新、發行人風險因素等方面加大了力度、提高了標準,拓展了披露的深度。
三、信披要求高
創業板對於上市公司定期報告和臨時報告提出了更有針對性的信息披露要求。
定期報告包括年報、中報和季報。與主板公司一樣,年報披露期是4個月,中報是兩個月,一季報和三季報是1個月。如果預計不能在規定期限內披露定期報告,創業板公司應及時向深交所報告,並公告不能按期披露的原因、解決方案及延期披露的最後期限。另外,預計不能在兩月底前披露年報的公司,要在兩個月內披露業績快報。年報披露後的一個月內還要舉行年報說明會,向投資者真實、準確地介紹公司的發展戰略、生產經營、新產品和新技術開發、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投資項目等各方面情況。如果在定期報告披露前出現業績提前泄漏,或者因業績傳聞導致公司股票及其衍生品種交易異常波動的,公司要及時披露相關財務數據。
四、股東套現難
按照《公司法》等法律規定,不論是主板還是創業板公司,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自公司股票上市之日起一年內和離職後半年內,均不得轉讓其所持公司股份。一年鎖定期滿後,擬在任職期間買賣公司股份的,應當按有關規定提前報交易所備案。
對創業板公司的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進一步要求其承諾,自公司股票上市之日起3年內不得轉讓、託管或公司回購其所持股份。對其他股東所持股份,如屬於在向證監會提出首次公開發行申請前6個月內(以證監會正式受理日為基準日)進行增資擴股的,自公司股票上市之日起一年內不能轉讓,而且必須承諾:自股票上市之日起24個月內,轉讓的上述新增股份不超過其所持有該新增股份總額的50%。也就是說,24個月後方可出售全部股份。對於其他股東所持股份,仍按照《公司法》的規定,自上市之日起滿一年後方可轉讓。
五、保薦責任重
創業板公司保薦人承擔的監督責任很重。不但要求持續督導期較主板公司延長一年,而且在持續督導期內,於公司披露年度報告、中期報告之日起15個工作日內,須在證監會指定網站披露跟蹤報告。
公司臨時報告披露的信息如涉及募集資金、關聯交易、委託理財、為他人提供擔保等重大事項,保薦人也要自臨時報告披露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進行分析並在證監會指定網站發表獨立意見。
六、首日監管嚴
除上市首日交易風險控制制度外,創業板交易制度與主板保持一致,仍適用現有的《交易規則》。因此,創業板和主板在交易規則上的區別可能目前僅限於首日。
為警示和防範創業板股票上市首日過度炒作的風險,深交所將實行三檔停牌制:上市首日盤中成交價格較當日開盤價首次上漲或下跌達到或超過20%時,深交所可對其實施臨時停牌30分鐘;首次上漲或下跌達到或超過50%時,深交所可對其實施臨時停牌30分鐘;首次上漲或下跌達到或超過80%時,深交所可對其實施臨時停牌至14時57分。股票臨時停牌至或跨越14時57分的,深交所將於14時57分將其復牌並對停牌期間已接受的申報進行復牌集合競價,然後進行收盤集合競價。與中小板相比,停牌指標更為嚴厲,尤其是停牌至收盤前3分鐘。
創業板還將沿用中小板現有上市首日重大交易異常賬戶處理方式,對通過大筆集中申報、連續申報、高價申報或頻繁撤銷申報等異常交易方式影響交易價格或交易量的賬戶,將依據有關規定採取限制交易等措施。
七、收購披露勤
創業板公司對持股5%以上的股東或公司的實際控制人通過證券交易系統買賣公司股份,要求每增加或減少比例達到上市公司股份總數的1%時,相關股東、實際控制人及其他信息披露義務人應當委託上市公司在該事實發生之日起兩個交易日內發布公告。公告內容包括股份變動的數量、平均價格、股份變動前後持股情況等。
在這方面,主板早已放鬆要求。規定通過證交所的證券交易,投資者及其一致行動人擁有權益的股份達到上市公司已發行股份的5%時,應當在該事實發生之日起3日內編製權益變動報告書,向證監會、證交所提交書面報告,抄報該上市公司所在地的中國證監會派出機構,通知該上市公司,並予公告;在此期間,不得再行買賣該上市公司的股票。以後每增加或者減少5%,要進行報告和公告。在報告期限內和做出報告、公告後2日內,不得再行買賣該公司的股票。
八、退市風險增
與主板一樣,創業板也實行退市風險警示。除了最近兩年連續虧損等情況外,創業板增加了最近一個會計年度凈資產為負、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的財務會計報告被會計師事務所出具否定或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因股權分布或股東人數不具備上市條件,公司在規定期限內提出解決方案,經交易所同意其實施、公司股票連續120個交易日通過交易所交易系統實現的累計成交量低於100萬股等可以實行退市風險警示的情況。退市風險警示的處理措施與主板一樣:修改公司股票簡稱、股價的日漲跌幅限制為5%。
經過了退市風險警示、暫停上市後,如果創業板公司不幸被終止上市,那麼將直接退市,不像主板公司,必須進入代辦股份系統轉讓。這也是投資創業板公司的最大風險所在。不過,創業板公司退市後如符合代辦股份轉讓系統條件,也可自行委託主辦券商向中國證券業協會提出進入代辦股份轉讓系統。
在創業板投資新股有何投資技巧
創業板公司首次公開發行的股票申請在深交所上市應當符合下列條件:股票已公開發行、公司股本總額不少於3000萬元、公開發行的股份達到公司股份總數的25%以上;公司股本總額超過四億元的,公開發行股份的比例為10%以上、公司股東人數不少於200人、公司最近三年無重大違法行為,財務會計報告無虛假記載、深交所要求的其他條件。
在深交所如此嚴格的監管下,如果您在評估風險承受能力後,還是決定堅決參與首日炒作的話,那就需要了解一下這些新股操作技巧。
一:看大盤臉色
同主板相較來說,創業板走勢還要看主板的臉色。所以,主板的趨勢至關重要,當年中小板開板之時,也不可避免連續跌停,皆因2004年正處於大熊市之中。
二:要看比價
將創業板新股與主板同一地域公司、同一行業公司、同一市場題材公司、業績相近公司、相同流通股本規模及類似股本結構間的公司進行比價,選擇平均價來確定該股的預計價格,即為上市後的理論定位價格。如果該企業在其所在行業中處於龍頭地位的,定位價格可以更高一些。
三:看成長性
其中重點是業績分析,不僅要看每股收益,還要注意業績的穩定性。要和往年的業績相比,關注業績是否具有成長性。相對來說,盈利能力強的公司對資金的吸引力較強。
四:看大股東實力
流通股本過大和過小都不利於市場炒作。觀察公司股東情況,即什麼樣的公司、機構、個人是其大股東,還要看大股東間持股的比例如何。
五:概念好不好
能夠在上市後得到充分炒作的新股不僅僅憑藉‘新’,更重要的是與其本身所具有的各種概念有關。投資者根據招股說明書分析新股的時候,需要注意公司的經營範圍、所處行業、在建項目和募集資金用途,從中發現市場容易感興趣的題材。
六:看住主力成本
判斷主力成本區的方法很簡單。單日成交量最為集中時的均價線,就可以看成是主力的成本區,在成本區上下浮動10%的區間,具有相當的介入價值。
七:關注開盤大漲股
真正會大漲的新股,往往出乎市場大部分人的預期,換句話說,如果某隻新股開盤後的價格高於市場大部分人的預期,那麼,這隻個股就值得重點關注,長江電力上市後的狀況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
此外還要看分時K線,K線和成交能夠揭露一切本質,而新股炒作要看的不是日線、而是分時K線。新股上市開盤後第一個5分鐘線是陽線,或者第三個5分鐘是陽線,後市就是有機會的。如果第一個和第三個5分鐘收陰,這個新股短線將基本上沒有什麼行情。
股市中最常出現的陷阱有哪些
股市如戰場,處處是陷阱,特別是一些向來被投資者認可的股市“真理”其實正是容易令股民產生幻覺的投資誤區,在股友看來,只有對這些理念上的投資誤區仔細加以甄別,才能夠控制好風險,獲得收益。
一:盈利越多公司越好
能賺錢的公司固然是好公司,但在中國市場上有很多能賺錢的公司卻是由於行業壟斷造成的,這些公司看起來不錯,市場佔有率也非常高,但是看看它們的資產收益,簡直慘不忍睹,這些官僚型的公司把從市場上獲得的超額利潤都用於高得嚇人的管理費用,吝嗇給股東們多一分錢,卻喜歡沒完沒了地向股東再融資,投資者買了這種公司肯定免不了要做噩夢。
二:成交量絕不騙人
初入市就聽說,什麼指標都可騙人,就是成交量不會騙人。其實,成交量是現在股市中最會騙人的一種辦法,對倒放量騙散戶就是莊家發派最好的辦法。打開電腦看周線,多數股票都是“天量即遇頂,地量即觸底”,莊家只要用20萬股,自己買進自己賣出,對倒20分鐘,就足以吸引能看到走勢的股民去追漲,效果特好。另外,他們還常常利用撮合競價的伎倆,先掛5筆大賣單,再掛1筆小買單,最後在電腦上顯示出的則是“主動性買盤”,以矇騙投資者,掩蓋其真實目的。
三:後起之秀機會更好
現在投資者經常能在市場上聽到這樣的喧囂,“××將成為第二個微軟”、“××就是第二個蘋果”……只是在現實中,這些“××第二”大多沒有趕上老大的輝煌,而遇到的麻煩與“榜樣”相比卻有過之無不及,正所謂《大白鯊》中的那句台詞:“你什麼時候看到過第一名出局而第二名安然無恙的”?所以股民與其勞心費力地尋找“後起之秀”不如直接投資“始作俑者”。
四:“便宜”股票風險小
很多剛開始投資的股民都比較喜歡股價便宜的個股,因為買入低價股的成本比較低,即便遭遇跌停板,每股的損失也就是幾毛錢,更何況有時候這些低價股票由於買的人多了,在一些情況下也會有相應的價格增長。但是,資本市場上相同條件下絕對價格低的產品,其內在質量通常都很糟糕,投資者買這些股票在相當情況下就是在賭運氣,總的來說資本市場上的“便宜”貨會越來越便宜,因為它本身也許根本就一文不值。
五:“寡頭”公司一定強
有的公司的市場佔有率不低,而且業務發展很快,但是如果它的業績只是來自幾個大客戶,比如40%的收入只是來自一家巨無霸公司,那麼這家市場佔有率還不錯的公司就存在很大單一客戶風險。更何況在業務上仰人鼻息,也就意味着上市公司的議價能力不強,其盈利質量自然也就沒法給投資者帶來太多的期待,這種所謂的“寡頭”公司無疑只是泥足巨人。
六:“與庄共舞”能賺大錢
很多投資者喜歡投資到有“莊家”的股票當中去,他們總覺得“大樹底下好乘涼”,但這種“莊家”遊戲基本上屬於一種“零和遊戲”,如果投資者能在這種股票中賺到錢,那等於是在“莊家”嘴裡奪食。但是,如果這個“莊家”總是被人賺到錢,又怎麼可能成為“莊家”呢?所以,在這個遊戲中肯定是“莊家”賺錢的幾率大,對於一般投資者來說,如果把投資變成了小概率事件,那是危險的。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319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