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崙說:“沒什麼比決策能力更困難,因而也更珍貴的了。”
但是,
你真的會做決策嗎?
你做的決策是對的嗎?
無論是要解決問題,還是要把握機會,都要學會及時做決策。現在我們可能還沒有掌握這種能力,但是了解、掌握了這種決策工具後,它可以理順我們的思考結構,讓我們的思考脈絡更清晰,更有條理。
今天,我們聊聊決策的一種方法——-矩陣分析法。
什麼是矩陣?
矩陣的本意是子宮、控制中心的母體、孕育生命的地方。在數學上,矩陣是指縱橫排列的二維數據表格,最早來自於方程組的係數及常數所構成的方陣。這一概念由19世紀英國數學家凱利首先提出。最常見的矩陣是兩行兩列式矩陣。
矩陣的作用是什麼?
矩陣分析法可以幫你更好地梳理信息,將兩個變量進行對比,並梳理出四種可能的結果。
為了呈現數據,將兩種物品放在兩種情況下考量,從而產生四種可能的結果。
矩陣有哪些用途?
- 著名的時間管理矩陣
想必大家都知道。其目的是強調要把時間用來處理“重要卻不緊急”的事情。

做自己時間的管理大師
有了這個矩陣,不用擔心自己的學習任務有疏漏,不用擔心自己的工作有遺漏,不用再擔心自己的計劃完不成…….還不趕快用起來!!!
難道只有這一種用途?
不急不急,聽我慢慢道來~
- 整理數據,梳理信息
當矩陣包含數據時,我們的任務就是填上已知信息,然後通過簡單的數學運算來找出未知的信息。
打個比方,一家玩具廠要生產一批玩具。每個玩具都具備以下四個 特點中的兩個:要麼是藍色,要麼是綠色;要麼是大號,要麼是小號。 這時我們可以用矩陣來列出所有可能的結果。你會發現,只要稍微擴展 一下該矩陣,你就可以輕鬆找到自己想要的任何信息。(見矩陣表1)

矩陣1
填上具體數字後的矩陣如表假設我們一共要生產100件玩 具,“100”這個數字必須放在擴展矩陣的右下角部分。(見矩陣表2)

矩陣2
但要記住,在使用矩陣法進行分析時,一定要確保所有數據“相互獨立,完全窮盡”。
所謂“相互獨立”,就是指所有數據信息彼此不會重合。換句話說, 這些玩具要麼是藍色要麼是綠色,要麼是大號要麼是小號,不可能 有“綠底藍條”或者“藍底綠條”的玩具,也不可能有“中號”的玩具。
所謂“完全窮盡”,是指這些信息的數量是確定的。一共有100件玩 具,其中30件藍色,70件綠色;65件大號,35件小號。當一組數據“相 互獨立,完全窮盡”時,它們就能涵蓋所有情況。
矩陣還是表格?
矩陣有時候看起來像表格(事實上,所有矩陣都是表格,但並非所有表格都是矩陣),但矩陣和表格的功用截然不同。正如我們前面所說,表格只是把一些相關信息進行展示或歸類,而矩陣中所展示的信息 必須是“相互獨立,完全窮盡”的。 需要說明的是,在實際應用中,表格不應當被用來展示那些隨機數據。

矩陣3
矩陣3很肯定不是矩陣,那下面這個圖是嗎?

矩陣4
雖然矩陣4看起來像個矩陣,但它並不是——因為該表中的信息只能豎著讀,不能橫着讀,也就是說,這些信息不是“相互獨立,完全窮 盡”的。
你判斷對了嗎?
那如何才能讓他變為一個矩陣呢?
在呈現這張表格時,應該同時附上下面的文字: 如今我們經常會聽到“信息”這個字眼。但到底怎樣的信息才是“好 的”信息呢?通常來說,好的信息要具備以下四個特點——易獲取、易總結、相關性、個性化。當一條信息同時符合這四個特點時,我們說它 是“好的”信息。 “易獲取”和“易總結”這兩個特點可以規範信息的傳播效率,而“相 關性”和“個性化”則跟信息傳播的效用有關。
簡單來說,“易獲取”和“易總結”可以讓信息更容易傳播,而“相關性”和“個性化”則可以讓信息更容易達到傳播的目的。 矩陣4的目的則是強調效用的重要性,也就是強調“相關性”和“個性化”的重要性。除非信息既有效率又有效用,否則它很難被用戶消化吸收。而如果不能被消化吸收,信息的傳播就是無效的。擁有以上四個特點的信息可以被認為是“透明的”,它高效易吸收,所以也很容易“進入”用戶的大腦.
如何使用矩陣分析法?
來個例子。
假設你公司有個職位空缺,需要招人,擺在你面前有35份簡歷,其中有20個人擁有至少7年工作經驗,有23人有本科學歷,有3人工作經驗 不到7年,而且沒有本科學歷。請問,有多少求職者同時擁有至少7年工作經驗和本科學歷? 第1步:列出矩陣,填上相應信息。“?”表示你想要尋找的答案 。

矩陣5

矩陣6
答案一下子就出來了:有11名求職者擁有至少7年工作經驗和本科學歷。

矩陣7
你學會了嗎?趕快用起來~

我是溫予,我們一起探索這光怪陸離的世界~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318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