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要用一個詞來形容上周五的北京,那“大起大落”應該再合適不過了。原本低年級的神獸們已經準備重返校園,而各大教育機構也都滿懷期待的準備申請開園。然而一個“新發地”彷彿讓之前的努力都重返原點。
翹首以盼能夠恢複線下培訓的教育機構也不得不再次將準備線下複課的火力轉移到線上推廣中,作為運營,我們也要首當其衝的思考如何去策劃推廣文案。
最近小課和身邊就職教育機構的運營老手“阿飛”聊起這個話題,他告訴我,對於教育行業,其實文案爆點很好抓,卻又很難抓。

教育文案爆點很好抓
相較於其他行業,教育行業目的更加單純,阿飛他們曾經做過測試,從價格、攀比、課程、賺錢四個方向分別策划了宣傳文案和海報,最終的轉化數據由賺錢——攀比——課程——價格,依次遞減。
從這一結果,讓我們看到,對於教育行業,打價格戰、課程戰,都不如利用慾望與現實的衝擊,去擊中用戶最緊缺的痛點,阿飛給我舉了兩個例子:
“起點不高,還能一年內月薪過萬嗎?”拿工資來說事兒往往最能吸引用戶,畢竟追求夢想的都是少數,多數人都苦於如何能拿高薪。
“畢業三年,為什麼只有你月薪沒過萬?”曾經兄弟般的同學進入職場後不經意間互相暗中比較,這也是激起用戶消費的痛點之一。
痛點怎麼抓
我們知道了用戶的吸引點後,該如何去精準找到各類人群的不同痛點,又如何根據痛點寫推廣文案?阿飛以他之前的經驗分享了三個思路:
補償心理
這種在少兒教育類居多,很多父母覺得自己小時候沒有豐富的課外培訓,導致自己沒能拓寬眼界培養興趣,所以把這點缺陷補償在孩子身上。這樣的家長並不在意課程價格,所以切忌不能以價格作為吸引點,我們在寫文案的時候可以側重孩子的童年這部分。
比如:
為什麼要讓孩子上興趣班?為了讓他們更早看過世界!
優越心理
這就要用到一些“激將”的語氣,利用生活與工作的優劣差距來引出用戶的“不甘心”心理,從而刺激消費。
比如:
月薪五萬的人是怎麼過周末的?
你還在賺死工資嗎?
那些有副業的人工資卡里比你多一倍!
兩難心理
“救老婆還是救老媽”是個永恆而棘手的話題,這就是一種兩難。我們總是想要追求魚和熊掌都兼得,所以這也可以運用在廣告文案上。
比如:
想提高自己,又不想放棄現在的工作?
這份XX課程,利用碎片時間就能學會!
雖然這次疫情來的突然,但對於我們運營人來說也是一種警示。作為運營,在公司尚可正常運轉時,就要學會掌握主動權完成品牌曝光到產品轉化的全過程,這樣,當有大變動到來的時候,我們才能臨危不亂讓自己成為公司中不可或缺的一員。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318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