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客服這個崗位,剁手黨們腦子裡往往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親,記得給個好評哦~
又或者是網上流傳的各種跟客服對話的段子:

而在運營崗位的分支里,也有一個與用戶密切相關的崗位,即“用戶運營”。
雖然本質上這兩個崗位都是在解決用戶需求,但實際上又有很大的差別。
用戶運營:運營家族中的大哥大
從廣義上講,無論是產品運營、內容運營、活動運營、社群運營等等一系列運營工作,實際上都是在做用戶運營。
因為任何業務的開展都是從用戶需求出發,最終落地到用戶需求的實現身上。
正所謂:從人民群眾中來,到人民群眾中去。

而狹義上的用戶運營,即是圍繞着用戶生命周期所進行的一系列運營措施,目的是延長用戶生命周期、提升用戶價值。
具體工作範圍包括:用戶畫像建立、用戶生命周期管理、用戶分層管理、社群運營等等。
1.用戶畫像建立
通過對用戶的基礎數據、行為數據、消費數據等維度進行分析,進行用戶畫像的構建,可以更加清晰直觀的了解到目標群體的不同偏好跟需求。
(1)用戶基礎數據:性別、年齡、地區、職業、收入等
(2)用戶行為數據:主要是指用戶在產品內部的行為軌跡
(3)用戶消費數據:點擊PV、消費時長、互動次數、購買頻次、購買數量等
2.用戶生命周期管理(AARRR)
用戶生命周期:獲取、激活、留存、變現、分享
用戶價值:產品從用戶獲取到流失所得到的全部收益的總和

(1)獲取(讓用戶願意來):要運營一款產品,總得先有用戶吧,即通常所說的拉新。
在分析完自己的產品特性以及目標人群、與競品進行對標後,摸清每個渠道量級與用戶質量,最後選擇不同渠道的用戶進行推廣拉新。
在不同的產品時期,拉新渠道的選擇也有所側重。
該環節主要涉及兩個核心指標:拉新數量(曝光量、點擊、下載、安裝、註冊量等)、拉新質量(安裝率、註冊率等)
(2)激活(讓用戶願意用):該階段的主要目標是讓用戶來了之後願意使用產品,常用DAU(日活用戶)來衡量。
核心指標通常包括活躍用戶構成(新老用戶佔比、新老用戶活躍率等)、產品粘度(月活數/日活數)等
(3)留存(讓用戶留下來):核心是希望用戶使用完產品之後願意留下來,通常需要分析新老用戶的關鍵流失節點,包括日留存、周留存、月留存等。
(4)變現(願意為產品付出):畢竟做產品不是用愛發電,盈利能力是決定產品能否活得長久的關鍵因素之一。
同產品會有不同的變現方式,如購買會員、投放廣告等。
核心指標通常包括:ARPU(每用戶平均收入)、ARPPU(每付費用戶平均收益)、付費率等。
(5)分享(情感共同體):任何產品的終極目標都是實現產品的自運營,當然不是說不需要運營人員的參與,而是用戶與產品達成一種情感認同。
層級由低到高分別是認同感、歸屬感、成就感,越往上用戶粘性越高,有的甚至願意充當自來水,為產品宣傳、安利他人使用等。
如貼吧管理員、豆瓣小組管理員等,用戶自身參與到產品的維護當中,某種程度上收穫的是一種榮譽感、成就感。
3.用戶分層管理(RFM)
RFM是3個指標的縮寫,常用於電商平台用戶分層管理:
(1)最近一次消費時間間隔(Recency):
如周一去了一趟超市,周四又去了一次,那麼最近一次消費時間間隔則為3天;R的值越小,用戶價值越高。
(2)消費頻率(Frequency):
指某段時間內的消費次數,如規定時間為一周,而在一周內光顧了超市5次,則該段時間消費頻率為5次;F的值越大,用戶價值越高。
(3)消費金額(Monetary):
指某段時間內的消費總額,如在一周內一共在超市消費了100元;M的值越大,用戶價值越高。

根據不同業務類型可以靈活定義以上3個指標。
如對於內容型產品來說,通常可以換算成最近一次使用、使用頻次、評論次數。
比如我最近一次使用B站的時候間隔為兩天,一周內使用頻率為5次,本周總共評論了10條內容。
對用戶進行分層之後,我們可以對不同活躍層級的用戶提供不同的內容資源、PUSH不同的信息等。
最後,簡單總結一下:
用戶運營跟客服的共同點在於:兩者都是為了解決用戶需求。
不同點在於:用戶運營主動為用戶賦值,通過多種不同手段,如拉新、激活、留存、變現、分享等,目的是延長用戶生命周期時間,提高用戶價值。
而後者通常是被動解決用戶需求,以用戶滿意度為核心指標。某種意義上客服也屬於用戶運營中的一種手段或環節。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314273.html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