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響,大部分公司原定於2月的調薪,延遲到3月了。
依然因為疫情影響,大部分公司都調整了這次年度調薪的比例。
可是朋友小海,依然在這次獲得了將近1倍的薪資調整,並且他還只畢業了半年。
小海去年7月畢業於一個普通的二本院校,校招就進入了一家互聯網公司,從產品助理做起,實習期月薪3000元/月;
拿到畢業證簽了正式勞動合同之後,公司將他的月薪從3000元調整到8000元;
簽訂正式的勞動合同,三個月試用期過後,他的職位從產品助理晉陞為產品經理;
這次調薪,全公司的調薪額度整體下降,且公司規則是入職滿一年才可參與此次調薪;可是他的薪資確經過全體高管同意,額外進行了特殊調薪,從8000漲到了15000,翻了將近一倍!

小海不是富二代,不是關係戶,也沒有炫酷的學歷背景,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先給大家講講他的幾個小故事吧:
小海作為產品助理進入公司之後不到兩個月,所在項目的項目經理離職了,這個項目的項目經理同時也是這個項目的產品經理;這個項目由於暫時沒有項目負責人,所以由公司的coo直管,可是由於coo很忙,平時分配給這個項目的精力也不夠多,所以他大部分時間處在一個沒有人帶、也沒人監督的狀態。
很多剛畢業的小朋友在這個時候會開始各種抱怨,並且可能開始想換一個工作了,覺得學不到東西……
或者理所當然地開始混日子——反正也沒人管;
可是小海不一樣,他不僅沒有抱怨,反而自己主動加班,向其他項目的產品經理學習,主動承擔很多工作。
一開始他做的不好,別說做產品設計了,coo的思路都跟不上;可是他並沒有氣餒,繼續主動向其他項目的產品經理學習,很快地就能比較好地拿出一些結果出來,讓團隊成員刮目相看,實習沒多久就接到了公司給出的校招offer。

小海所在的項目組由於沒有合適的人選,所以一直沒有任命新的項目經理;前面我有說到coo精力有限,沒有太多時間在項目上,小海轉正並熟悉情況後,遇到扯皮的事或者沒有人願意拿主意的事時,主動站出來,做選擇的同時,承擔責任。
那時他還沒有畢業,在團隊成員誰都不願拍板,相互推諉的情況下,就敢於擔當承擔責任可能帶來的後果。雖然部分同事背後說不少閑話,可是遇到問題時會把他拉上,在那些同事的心裡,可能是想讓小海“背鍋”,可這讓小海逐漸了解項目更多的信息,參與到更多決策的討論。
在正式offer轉正後的一個凌晨,小海作為項目當時唯一的產品,給項目全體同事發了一封郵件:
從產品助理到產品經理,我只花了半年時間,雖然有一些特殊機遇,但從入職的第一天起,我基本上就是每天晚上8、9點才下班;加班不僅是因為工作量大,更多是因為我覺得有太多的東西要學習。
項目經理離職前,我並不知道,只是覺得他承擔的工作越來越少,而我希望項目越來越好,所以就下意識地默默撿起了他丟下的那些工作……
這是他的郵件里的部分內容,那個時候他入職半年左右,剛剛過了實習期,轉試用期後試用期剛過而已;
過程中團隊里不乏背後說閑話的:一個小小的產品助理,把自己當成什麼了,憑什麼指手畫腳讓我們做這做那?我們憑什麼聽他的。可是說閑話的人也只是說說而已,並不敢站出來承擔責任。
小海也並沒有理會這些閑言碎語,他正像海綿一樣吸收新知識,根本沒空去理會不相關的人說的閑言碎語。

我上面有提到,小海升職到產品經理的時候,才剛過試用期,公司考慮到他的薪資剛從實習工資調整到8000元/月,在做晉陞時,並沒有同步調薪。他的老大跟他聊到此事時,他並沒有在此事上有過多糾結,很爽快就答應了。
一方面他更看重的是跟着一個新項目從0到1的過程中,學習到的知識和得到的鍛煉;
另一方面,他很清楚,隨着他能力的提升,公司一定會給到相對應的“對價”,就算公司沒有兌現承諾,以自己在這個項目中積累的能力,很容易就能找到新的工作;
他在給項目全體的郵件中寫到:
一個人想要在職業道路上走的更遠,目光一定要放的更長遠,我前段時間拒絕了獵頭更高薪資的offer,是因為我認為現有項目是有成長性的,遠比在大公司當螺絲釘有更大的成長空間……
小海的故事才剛開始,他還很年輕,就已經成為了coo的重點培養對象,如果他繼續以這樣的速度成長下去,他應該可以在一年之後獨立承擔一個項目的產品所有的工作,甚至能承擔一個項目的整體運營,有效鏈接產品、研發和運營……

與小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另一個朋友小蘭。
小蘭加入公司2年了,工作得過且過,領導安排的工作能做完,領導不安排的工作堅決不想。
去年他的老大找他聊過一次,說只要他好好乾,乾的好就能有升職的機會;可是後來沒有給他升職,他覺得公司對不起他,沒有兌現承諾,於是更無心工作。
最近公司有一個新的崗位空缺,小蘭想要轉崗,可是公司並不准備考慮他。
我問他的老大,為什麼呀?他的老大跟我說:
他就是因為在現有崗位做的不好,所以才沒給他升職,他不僅沒有反省和更努力,反倒更自暴自棄了。
在現崗位都沒做的讓人滿意,我如何能放心地把其他重要的崗位交給他呢?
補充說一句,小蘭參加工作5年了,他的薪資現在還不到10000元/月。

給大家絮叨了小海和小蘭的故事,同樣是工作,工作5年的小蘭和工作不到1年的小海,他們對待工作的態度和自己付出的努力,很多方面都有很大不同。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314159.html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