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移動互聯網快速崛起以來,至2020年,產品經理一度是最熱門的職業。因為,產品經理決定產品“長什麼樣”,是距離CEO“最近”的人,甚至被稱為CEO的“後備軍”等,這些都間接說明產品經理的重要性,但最誘人的還是那高達數十萬,乃至上百萬的年薪,甚至作為項目核心成員還有股權和期權激勵,比其他人更可能實現財務自由。但是產品經理還有另外一面,來源於產品經理的另外一個稱號“產品汪”,上邊面對CEO,左邊面對客戶,右邊面對運營,下邊面對技術,還有其他職能部門需要銜接,縱使有三頭六臂,依然覺得分身乏術,996成為常態,是求職時必須接受的潛規則。產品經理薪資高,就要做得多,做得多就難免會出錯,背鍋俠也成為產品經理的代名詞。用戶不買賬,目標達不成,萬能的甩鍋就是產品不好,可沒人知道多數產品經理的職權範圍僅限於承接需求、畫原型、推動研發上線而已,並非本書所定義的產品Owner角色。甚至在業界,讓產品助理去寫商業計劃書的事都屢見不鮮,這簡直就是殺雞用牛刀的翻版案例。
更讓人淚奔的一幕是:有一段時間網上一直在流傳着產品經理35歲以後只能去“開滴滴”,跟公司不會再去聘任大齡程序員一樣,也不會再去聘任做基礎工作只會承接需求畫原型、寫文檔、推動研發的產品經理。這讓我不禁的想起,從2010年算起,第一批大學畢業後踏入互聯網圈開始做產品經理的人馬上就要35歲了吧!也有無數的產品小夥伴向我反饋:去面試時只見前台來訪登記表上標註最多的就是求職產品經理;也有很多公司硬性要求面試產品經理需要從幾十個中挑一個,有的甚至上百個;還有部份公司委託獵頭全網搜索只要對口或競爭對手的產品經理。這無疑都增加了產品經理的“再就業”門檻。介於大學並沒有產品經理這個專業,產品經理多是內部轉崗培養出來的,或是參加社培速成班孵化的,並沒有經過專業化系統的學習和培訓,跳槽除了跳到競品公司,其他很難匹配。既是到了競品公司,也很難將自己的過往成功經驗應用到新公司,除了環境條件不同以外,最重要的是因為行業競爭變化太快,在“喜新厭舊”的互聯網領域,純粹的借鑒或複製很難行得通。綜合以上各種因素,就出現了從業3~5年後,多數產品經理普遍遇到的職業瓶頸:晉陞難、加薪難、跳槽難的困境,甚至面臨被隨時淘汰的風險。
那麼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破解呢?我想通過職業生涯規劃可以解決這一系列問題。行業和現狀我們無力改變,我們能改變的只有自己。在改變自己之前,我想你首先應該弄明以下這三個哲學命題:我在哪裡?我去哪裡?我怎麼去?
A.1我在哪兒?
想要弄清楚你目前所在的位置,你需要對你目前所掌握的知識、技能和經驗有一個誠實的評估。有了這個評估基礎,你就能決定該如何提高你作為一個產品經理的能力,無論是通過你自己的努力來改善,還是與你的上級共同努力。在開展這項工作前,我先向你提供一個量表診斷工具——自我能力評估模型,如圖A-1所示。這是一個自我評估的評估問卷,能幫助你找到你目前的位置,以幫助你思考你將要成長的方向。這個評估問卷不是一個測試。它的目標是幫助你在一些主要的產品管理能力上建立一個可供參考的標準,是虛擬能力的直觀呈現。整個評估問卷的結構是按照第1章的“互聯網行業產品經理能力模型”設計的,所以它的通用適配性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你覺得它哪裡不夠合理合科學可以對項目和分值進行調整和公測,以求科學合理性。

圖A-1 自我能力評估模型(示例)
圖A-1是按照基本型能力(60分)、期望型能力(40分)、興奮型能力(20分)三個大類,50個子項而進行的拆分。總分為120分,沒有按照100分去度量是為了區分卓越產品經理與普通產品經理的差別,以上三個層級很容易使你區分出自己是合格、優秀、還是卓越。在採用A、B、C、D四個級別進行子項能力區分的同時,為了更加精準,我還採用了加權平均數,即每個子項的分值不盡相同,但總數不變,以區分每個子項的權重不同。只要最後將各項分值匯總,即可得到綜合評分結果。下面詳細介紹不同選項的意義,作為你評估時的參考:
選A代表示跡象非常明顯。你的經驗得到了完全的認可,你被認為是某方面的專家或楷模,可以指導別人。
選B代表有明顯的跡象。你通過持續的行動證明了你可以勝任這個任務,並且與你合作的同事也對你的能力有信心。
選C代表有一些跡象,表明你有這方面的經驗。然而,你並沒有獲得足夠多的機會來展現你的能力。
選D代表沒有跡象。這個評估表明你還有[張樂飛1] 沒做過的事,以及在你的職業生涯中,還沒有機會展示的技能和經驗。不要認為這是一個負面的評價,這個評估可以幫你發現你的短板,或需要發展提升的新領域。
這個評估表有兩個應用場景。第一個是基於上述的評估機制對你自己的能力進行自我評估,用於全面的衡量和檢驗自己的能力。第二個是你可以邀請你的上級對你進行評估,作為你上級來審查並核實你目前技能和經驗的很重要的機會(可以藉此或以此為依據提請晉級加薪,而且很多大企業都有類似的評級模型,用於給員工定級定薪)。同時,這也會幫助你和你上級建立一個融洽[張樂飛2] 的氛圍。在這個氛圍里,你們可以就如何幫助你走向職業成功的因素達成一致。這個評估表也可以幫助你找到你在那些方面還需要額外的指導,或者在那些方面你已經有足夠的經驗,甚至有些方面你已經足夠成熟到可以去指導別人的程度。
一旦你完成了這個評估表,你就能找到你需要着重發展的領域。接下去你要做的就是制定發展性目標。你可以自己一個人制定這些目標,也可以和你上級一起,或者兩者都採用。你最好是能和你的上級一起完成這件事,因為這樣能證明你在積極的成長,而且在目前的職業發展和指導上,你也會需要你上級的參與。此外,你上級也許還能幫你找到一些其他的資源,當你要開展不同工作時,他們可以給你提供相應的指導。與你上級積極協作的另一個好處是能將你的職業發展能與公司的戰略保持一致。如果你每年都能做這樣一次評估,或者和你的上級一起完成這個評估,那麼你會清楚地看到通向你職業成長的繼續進步之路。如果你目前的角色涉及指導別人,通過使用這些工具,你也會對他們的進步深感滿意。
| 無論是上述提到的哪一方面,你所獲得的知識未必和你的經驗相稱。我們切記要避免的是對你的經驗有錯誤的預估。在課堂上學習了利潤表的描述不代表你就能在真實的生產環境中有評估成本變動的經驗。或者,如果你認為你自己有很好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但是在別人眼裡你卻是僵化和不可變通的,那麼你很快就會被“識別出來”,然後你會很容易被邊緣化。 |
A.2我去哪兒?
當你完成了自我評估,你會得到一個關於你自己的綜合評價得分。使用一個結構化的、數據驅動的方法後是非常有幫助的,因為你正以一個產品經理的角色來管理你的職業發展。這個得分能幫助你看清自己在哪兒?並知道下一步去哪兒?你可根據產品經理成長階梯對號入座,如圖A-2所示。

圖A-2 產品經理成長階梯
也許,當你看到這樣一張圖一開始會感覺無法適從,或認為他有視角的局限性,不符合市場對產品經理級別的定位與描述。況且,目前的產品經理更加的注重行業經驗和所屬領域的沉澱積累,這些我並不否認。由於版面有限,我在此就不再表述我對市場主流的看法與評價。但我認為成熟的產品經理可以依靠專業的產品知識跨領域解決產品問題,就像項目管理和企業管理一樣,產品管理也是通用學科。這也是我分級的依據,也是寫這本書的初衷,向產品經理提供通用的產品管理思想、理論、方法與工具。依靠這樣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素養,你不僅可以成為真正的產品經理,還能實現跨領域“再就業”或晉級成為產品Owner,而不再背着高大上的頭銜,乾著打雜的事,實現真正的職業生涯價值。
每家企業給產品經理的定義都不盡相同,但是你要明確自己的成長之路。當你的崗位與你的職業發展不匹配時,你就要向領導表明你的職業發展規劃,並爭取發展空間。如果是因為公司平台的原因,缺乏成長的機會與空間,你可以依靠你的專業知識技能再選一個平台,繼續的職業生涯道路,直至成為真正的產品經理。當你成為了產品Owner(你才真正的成為CEO後備軍),再經過一定的沉澱和積累,我想你的職業生涯將不會再有瓶頸,你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稀缺人才——進入公司核心領導層、年薪百萬、擁有股權、財務自由指日可待,甚至有一天你自帶產品項目創業成為CEO都不是沒有可能。
A.3我怎麼去?
當你完成了自我評估,你會找到很多成長的方向。這些地方會幫助你成為一個更高效的產品經理。對於你在評估過程中所獲得的信息,最好的使用方法就是創建一個職業成長路線圖。路線圖是職業生涯成長的一部分,主要用來幫助你彌補自己的短板,建立自己的職業競爭優勢。在此,我提供兩個額外的行動模板:職業行動計劃模板和學習項目模板。職業行動計劃模板,如圖A-3所示。這個模板是用來幫助在一個較高層次上,制定你需要做的項目或者需要參加的培訓路線圖。當你和上級設定成長目標時可以使用這個模板。

圖A-3 職業行動計劃模板
一個應用學習項目是用來發展某項具體的技能或能力的。你也許一年需要開展很多個這樣的項目。當你和上級制定項目或者工作計劃時,能將這類工作計劃融入其中,這會幫助你在開展工作時更有目的性,並且能促進你和上級之間的融洽關係。使用圖A-4所示的“應用學習項目模板”來指導你的工作,並與你的上級進行協商。當你想上級或其他人提出一個建議並且希望獲得他們支持,以及開展一個綜合的通常是複雜的項目時,也可以使用這個模板。舉例來說,你還沒有領導過一個產品上市,[張樂飛3] 你可以使用這個模板向上級彙報你的工作計劃。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的證據就是一個按時推出的、成功的產品上市。

圖A-4 應用學習項目模板
產品經理總是處在一個學習和成長的狀態中。有時候是有目的性的學習,而有時候是意外的學習。我自己就是有很多意外的學習經歷,寫這本書也是,讓我有很多意外的收穫。我希望在你的整個職業生涯中反覆使用職業評估工具,它會幫助你更好地審視自己的技能和經驗,幫助你找到你需要關注的領域,明確自己成長方向,並藉助兩個行動模板將本書中的知識應用到自己的實際工作中,快速成長。更重要的是,你還能利用這些工具來幫助那些將來有可能為你工作的人們。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314067.html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