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吃完晚飯,
走出家門,
到廣場上和老姐妹們跳上一段,
出一身汗還放鬆了心情。
這是柯橋很多市民都喜歡的健身方式之一,
但隨之而來的廣場舞噪音,
擾民的投訴也層出不窮。

擾民、糾紛,爭場地,頗受爭議,本是公眾娛樂的消遣方式,為何頻頻被推向風口浪尖?跳廣場舞的人群與各方人群的矛盾衝突點到底在哪裡?又該怎麼解決呢?

兩支隊伍不服輸
音響聲音震耳欲聾
“每天晚上廣場舞音響一響,我們耳朵就開始嗡嗡響。”家住漓渚鎮的居民沈先生說,本來廣場舞是大家休閑健身的方式,現在倒好,影響大家正常生活了。

事情是這樣的,每天在這個廣場上跳舞、健身的團隊有兩個,大概是為了爭奪場地,健身操團隊的音響比廣場舞團隊的效果好,廣場舞大媽們見自己的老音響響不過人家就聯合集資買了新的喇叭,老音響和新音響同時開,導致整個廣場附近音樂聲此起彼伏,一浪蓋過一浪。

“有人還幫我們測過現場的音響分貝,已經達到快120分貝了,真的受不了天天這樣。”沈先生說,正常人體感受比較合理的是50到60分貝之間,120分貝已經讓人體感覺很痛苦了,相當於柴油機等機器發出的噪音。
“關於廣場舞噪音擾民的投訴還是比較多的。”從市公安局柯橋區分局各派出所了解到,近年來全區接到關於“廣場舞噪音擾民”的110警情就有不少,主要都是基於廣場舞聲音太響居民無法忍受,屢次溝通無效才救助110的。

市民吐槽:
音箱嗓門小一點,城市文明多一點
跳廣場舞引發矛盾早已不是新聞。在外地,有居民反對廣場舞時,不惜動用高音喇叭,甚至潑糞、扔垃圾等過激舉動,在柯橋的笛揚路步行街、瓜渚綠洲小區等地,也曾因為跳廣場舞引發居民之間的矛盾。

對於廣場舞,市民看法也是“冰火兩重天”。支持廣場舞的市民認為,廣場舞是健康的娛樂活動,既能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又有助於增強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反對廣場舞的市民則稱,廣場舞的參與者難以自律,製造的噪音讓周邊居民不得安寧。
“很多業主對跳廣場舞並不反對,只要跳舞的人控制下時間,把聲音調小一點。”柯橋一家物業公司的負責人認為,無論是公園、廣場還是居民小區的空地,都是市民休閑活動的場地,如今出現噪聲污染的問題,實質上是部分群眾在追求精神文化生活中忽視了他人的基本權利,其實這是一種自私的行為。

“廣場舞噪音擾民這事,一邊是中老年人文化精神需求,一邊是其他市民正常作息,處理不好,容易引起矛盾糾紛。”一名市民站在中立的立場,提出幾點建議,每支舞蹈隊在露天公共區域鍛煉或演出時,需限人數;每支樂隊的設備必須裝置音量監控系統,實時連線監控平台記錄,在露天公共區域鍛煉或演出時設備音量須在55分貝以下等。
建議:
適當“堵”的同時,更要注重“疏”
據了解,一直以來關於廣場舞的因遭,基於相關國家規定,只有有關部門或者具有相關資質的人員檢測認定屬於噪音,警告後不改正,相關部門才能對此依法作出處罰。於是,商家、“廣場舞大媽”和民警打起了“游擊戰”,常常是民警勸說後即刻把音量調小,可民警一走,音量又變大了。於是就形成了民警重複處警、市民重複報警的循環,最終處理噪音問題收效甚微。

今年5月,柯橋派出所與區環保分局等部門聯合開展噪音擾民行為專項整治行動,專業檢測人員帶着檢測設備和派出所警力上街巡查,逐一檢測音箱分貝,對認定是噪音的給予警告並責令整改,警告後不改正的依法給予處罰。經過20多天的努力,步行街廣場舞、商家噪音問題得到了有效控制。
在採訪中,不少熱心市民建議將廣場舞活動納入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建立由政府牽頭,公安、環保等相關部門依法管理,場地管理單位配合,社區委員會和業主委員會以及相關社會組織等廣泛參與的廣場舞活動管理機制,實現既要為廣場舞愛好者提供活動場地等必要條件,又不能干擾其他居民正常休息的目的。

“一些中老年人選擇在廣場上跳舞,並非它是唯一選擇。試問,如果有更好的室內場館向廣場舞健身愛好者開放,那廣場舞的參與者自然願意樂在其中,既不受風吹雨打,又沒有環境噪聲之害,何樂而不為呢?”也有居民表示,對於廣場舞,政府在適當“堵”的同時,更要注重“疏”,政府部門可以建設一定的室內活動場館,以及協調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的體育場地向廣場舞健身愛好者開放。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另外,熱心市民莫先生在網上查閱後發現,在溫州、上海等城市,關於允許跳廣場舞的時間、範圍、地點、音量等,都有具體的規定或公約。“像溫州,明確規定廣場舞不可在居民區進行。”莫先生說,鄰里之間和諧也很重要,柯橋何不也學一學外地城市的做法,出台類似的公約或規定,讓老百姓可以心裡有個“准信”。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307813.html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