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用戶運營的時候,除了要了解用戶,為用戶建立畫像外,另一個重要的方向就是用戶流失分析,對可能流失的用戶進行分析、預警,及時採取措施進行用戶挽留,最大可能的減少企業的損失。
通常情況下,企業挽留一個老用戶相比於拉動一個新用戶,在增加營業收入、產品周期維護方面都是有好處的。眾多實踐證明,提升用戶留存率,減少用戶流失,對於任何一家企業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隨着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對於企業來說,用戶留存也逐漸成為了反映企業及產品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要素。
如何進行用戶流失分析與預警?主要包括識別流失用戶、定位流失原因、預警即將流失的用戶,最終提供用戶流失名單給運營人員做重點運營。
一定義流失用戶
不同的產品對用戶流失有着不同的定義,一般情況下,用戶流失其實指的是在一段時間內不再使用產品的用戶,可以通過迴流率來判斷,即:迴流用戶數/流失用戶數*100%。在分析時,需先找出可以定義用戶的核心行為,例如用戶多久沒有瀏覽網頁算流失;用戶多久不使用產品算流失。在根據迴流率採用拐點理論來確定流失周期,如下圖可以看出第4周後迴流率下降速度減慢,後期迴流率趨於平緩,因此將第4周定義為流失周期,這樣就可以通過流失周期將用戶劃分為流失與非流失用戶。

二流失原因分析
流失原因分析可從兩個方面着手,一方面可利用構建的用戶流失預測模型,定量的探索找出影響用戶流失的主要原因,從而針對性的進行用戶挽回。另一方面考慮到數據分析的局限性,採用用戶調研問卷、競品調研、客戶反饋評價等定性的分析用戶流失的原因。兩者相結合,可幫助運營人員深入了解流失原因,為後續預防用戶流失制定運營策略。
三構建流失預警模型
在建立模型時,我們需要從歷史數據中獲取到一定時間內的用戶基礎數據(性別、年齡、地域、會員類型、用戶來源等)、用戶行為數據(登錄天數、在線時長、登錄頻次等)以及用戶消費數據(最近一單距今天數、累計單量、累計消費金額、客單價等),同時需要將用戶按是否為流失用戶貼標籤。在數據預處理後可採用機器學習的方法建立模型,由於是二分類問題,同時需要用戶的流失規則及各特徵指標的重要性排序,因此可以選擇隨機森林、決策樹、邏輯回歸等算法。最後通過模型評價指標例如正確率、召回率、精確度等,篩選出最優模型進行模型部署,對未來用戶流失做預警。
接下來舉一個電信的實例,眾所周知,客戶在電信運營商戶群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如何有效地保留現有客戶、開發潛在客戶、迴流已流失客戶是電信運營商市場競爭中的三個重要環節,因此對電信客戶流失進行預測尤為重要。
已知從運營商獲取數據:
1、用戶基礎數據,包括性別、年齡、職業、教育程度、所在地區等;
2、用戶的行為數據,包括入網時間、投訴次數、通話時長、基本月租、話費額等。
首先需要先定義流失用戶,確定哪些用戶的核心行為可以代表流失,是連續欠費不交還是號碼長期不用?定義完核心行為後,就可以根據公式計算迴流率,利用拐點理論找出流失周期,
從而為用戶貼標籤。貼完標籤後利用Yonghong Z-Suite中的深度分析模塊建立的用戶流失預警模型界面如下:

以上採用的是邏輯回歸的算法進行建模,模型需要選擇自變量包括性別、年齡、職業、入網時間等,因變量表示是否流失,確定好訓練集和驗證集的比例後便可以運行模型,訓練集用於訓練模型,驗證集用於驗證模型以便輸出最優模型,模型運行完輸出的結果包括模型係數,還有訓練集、驗證集的正確率、召回率、精確度等,如下圖:

建立完模型後可通過產品自帶的調度任務,利用模型應用,定期自動執行實驗,對未來的用戶預測,並將模型預測結果存入到數據集中,方便數據分析人員分析及運營人員採取相應的挽留措施。
在進行完用戶流失分析與預警後,我們拿到了流失名單,可通過聚類、RFM模型等將用戶分群,如下圖給出各類客戶流失率的佔比,也可以進一步細分客戶按性別、年齡等分析用戶的流失率,實現對不同的用戶採用不同的召回策略。

總之,在日益嚴峻的競爭環境下,企業及時的預警和防範用戶流失將變得尤為重要,這就要求運營不僅需要有數據思維和對前沿數據技術的了解,還需挖掘數據深層的價值,以用戶為中心,深入理解用戶需求,增加用戶體驗,用體驗促進轉化。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306787.html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