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雙11”,僅有二十多天,“11月11日”,許多人將它命名為“光棍節”,更多人定義成“購物狂歡節”。平淡無奇的一天,因為互聯網,也因為天貓,有了別樣色彩。
今年是第九個“雙11”。
2009年,第一個“雙11”,負責人是張勇,那時候還叫淘寶商城,光棍節的概念,尚未流行,“雙11”的最初想法就是“讓消費者每年好好玩一次”,選中11月,是因為時節改動快,南方進入深秋,北方進入冬季,人們需要採辦的東西多,衣服、棉被都要換厚的,10月有國慶黃金周,12月有聖誕節,於是選定在了11月11日,一個很好記住的日子。
第一屆的“雙11”,只有27個品牌參加,單店最高銷售紀錄是傑克瓊斯的500萬。
2009年,是中國電商“群雄逐鹿”的醞釀期,也是電商升級的一年,麥考利、京東、凡客、庫巴、噹噹等獨立B2C,風生水起,新一輪的電商創業者,如雨後春筍。那時候,獨立電商最大的,是噹噹網,亞馬遜2004年買入的卓越,還叫“卓越亞馬遜”,直到2011年才更名為“亞馬遜中國”。

電商升級,做B2C的問題,也困擾着阿里,2008年,淘寶交易額999.6億,也是這一年淘寶商城首次“獨立”,獨立運營,但沒有獨立域名,僅僅試水半年後,淘寶商城事業部解散,併入淘寶。直到2009年8月,淘寶商城事業部恢復,淘寶CFO張勇兼任商城總經理。
從2009年8月淘寶商城事業部恢復,到2009年11月11日,“雙11”,成就了“淘寶商城”,也就是現在的天貓。2009年,淘寶全年GMV為2083億,“雙11”GMV為5000萬。
也是2009年,淘寶首次首現收支平衡。
新時代的序幕,由此開始。
2009年的“雙11”,讓阿里篤定了淘寶商城B2C之路,此後,2010年的“雙11”,銷售額飆升到了9.36億,到了2011年,這一數字到了驚人的33.6億。這兩年,獨立B2C更是“硝煙瀰漫”,雙11之後,2012年1月11日,淘寶商城宣布更換中文品牌為“天貓”,曾經“出淘”的品牌,又陸續回歸阿里,87家獨立B2C,入駐天貓,這也包括了噹噹網。
2012年的“雙11”銷售額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雙11”當日支付寶成交額實現了191億元。也是2012年,阿里電商交易額首次突破1萬億。2012這一年,凡客開始陷入困境,服裝、箱包等類目B2C電商,紛紛式微,唯品會、噹噹網先後IPO,但電商競爭硝煙瀰漫的是數碼3C與家電,這一年,騰訊成立了“騰訊電商控股公司”,收購易迅網,在微信崛起的背景下,又一次衝擊電商。
2012年的“雙11”,天貓上有三家公司銷售過億,分別是傑克瓊斯、駱駝服飾、全友家居。回頭來看,2012年,是B2C電商的“寒冬”,卻是電商平台的初春,這一年移動互聯網尚在孕育期,微信崛起,小米發布了它的第二款手機,360開始了它的特供機,也開始推出自己的搜索引擎…
2010-2013年,“雙11”同步的還有,中國服裝業在消費升級下的“淘汰賽”,與此同時,也是獨立B2C的淘汰賽,此消則彼長,阿里電商,也因為“雙11”與天貓,延續了它的成功。
2013年的“雙11”,成交額是350.19億,這一年,阿里第一次啟動了全球媒體中心,邀請全球媒體,向全世界直播“雙11”,移動電商方興,“雙11”移動成交53.5億,2012年這一數字是9.6億,手機淘寶單日成交筆數達3590萬筆,占交易數的21%。

2013年的“雙11”,銷售冠軍是第一次參加天貓購物狂歡的小米,銷售額是5.5億元。
2013年的“雙11”,是移動新時代的序幕,350.19億的GMV,更像是阿里IPO前夕的一次成績單。也是這一年,馬雲辭去阿里CEO一職,由陸兆禧擔任,阿里成立了“菜鳥網絡”。與此同時,阿里開啟了史無前例的大併購與投資,這一系列名單,包括:蝦米、友盟、微博、高德、UC、日日順…
“雙11”前夕的10月20日,馬雲在阿里內部表態,“在無線上沒有建樹,我們就不該考慮上市”。
2014年的“雙11”,是移動電商第一次爆發。雙11成交額是571億,其中無線成交243億,佔比42.6%。這一年,海淘興起,“全球化”成為天貓的主題,2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萬多件海外商品參與了雙11,除了天貓主場之外,手淘、微博、UC、優酷、高德等業務也參與其中,也是這一年的雙11,菜鳥網絡的第一次出戰,菜鳥網絡的數據為幕後的快遞配送提升了效率。
也是2014年,阿里登錄美股,一度超越亞馬遜,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電商公司。
2014年,支付寶在與微信的“紅包大戰”中屢顯疲憊,但阿里移動電商的成功,讓支付寶在移動支付中有了更深的戰略厚度。也是這一年,騰訊入股京東,這也意味着,騰訊已經拋棄了原來的電商戰略,從自主發展,改為投資,騰訊先後也入股了大眾點評、58同城、搜狗。與阿里併購、投資,建立無線護城河的戰略相左,騰訊則是憑藉微信資源,做起流量變現的戰略。
這一年,也是互聯網新舊交替的一年。在接下來的一年,阿里開啟了新的戰略延伸。

2015年的“雙11”,最容易想起的不同,便是它與“湖南衛視”合辦了一場“雙11”晚會,媒體中心,也由杭州移師至北京水立方。這一年,互聯網誕生了一個新的流行詞彙——“互聯網+”。
2015年是“互聯網+”的一年,這年的“雙11”,銷售冠軍中,出現了“優衣庫”、“海爾”,這些傳統的品牌,這年的“雙11”,除了網絡,還有湖南衛視的晚會,以及銀泰、蘇寧等阿里系線下勢力。這一年“雙11”的交易額是912.17億——不少記者懷着略微的遺憾,但誰都知道,1000億的臨界點,下一次一定會突破的。


這一年,“雙11”的締造者,張勇出任阿里CEO,阿里的三大戰略是,國際化、淘寶農村與無線化,912.17億的交易中,無線佔比68.67%。
2016年的“雙11”,啟動大會是在香港,雙11媒體中心則在騰訊總部所在地——深圳。作為回應,騰訊在“雙11”當天,騰訊18周年的紀念日,向騰訊員工發放了近15億元的獎金。相信,也有不少騰訊員工,將這筆獎金在天貓上買買買。1207億元成交額,無線佔比81.87%,覆蓋全球235個國家和地區,菜鳥網絡一共產生6.57億物流訂單,支付寶實現支付筆數總記10.5億筆。

移動之戰,在2016年的“雙11”宣告結束。騰訊與阿里,成為移動互聯網兩個超級贏家。2017年,騰訊與阿里,先後突破4000億美元市值,其中阿里4500億,領跑亞洲。
2016年“雙11”即將過去的時候,馬雲在媒體簇擁之下進入現場,發表演講,“雙11的意義在於推進整個中國基礎設施的完善”,馬雲說,“今年的雙11為未來的新零售和新製造帶來更多的暢想”。
2016年,馬雲提出eWTP倡議與“新經濟體”概念,阿里也規划了“五新戰略”,這一戰略具體願景是:阿里未來20 年構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服務全球20億消費者,創造1億就業機會,幫助1000萬家企業盈利。也是這一年,馬雲走訪了33個國家和地區,飛行了800多個小時。
“全球化”、“新零售”,是2017年乃至更長遠的戰略,電商領域如“速賣通”、天貓國際、LAZADA、Paytm均有建樹,而“新零售”的嘗試,也有盒馬生鮮、易果、三江購物、銀泰、蘇寧等布局,無論是境內與海外,線下與線上, 阿里的“新零售”,沒有邊界,相信也會在2017年的“雙11”中有所表現。
2009年開始,“雙11”已經成為國內用戶的購物節,在未來,它或許也會成為全球消費者的購物狂歡,如同聖誕節、情人節風靡全球一樣,中國在崛起,文化輸出也是必然。互聯網讓“地球村”從概念成為現實,電商也讓世界小的像身邊的街。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306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