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的記賬模式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過去的手工時代到會計電算化,從會計電算化到ERP,從ERP到財務共享服務中心。這是信息技術革命給財務帶來的福利,對財務管控與組織變革具有深遠影響,同樣對審計的影響也是重大的,通過審計軟件可以直接提取和調用財務系統的數據,大大提高了審計的效率。

說實話,現在手工記賬的時代基本成為過去,手工記賬效率低,憑證整理繁瑣,查賬對賬不方便。即使現在還有手工記賬,也是規模很小的單位,業務很少。會計電算化已經基本普及,會計電算化基本上對應總賬模塊和報表模塊。這兩個部分就能滿足一個企業的基本需求。對製造業企業來說,再加上一個固定資產模塊,基本上是一個標準配置。
目前國內流行的財務軟件有金蝶、用友等,每個軟件都有不同的版本,每個版本適合不同規模、類型的企業。從核算角度來說都能滿足企業的需求。
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和規模,有的企業開始進行信息化再造,啟動ERP。上線ERP面臨著選型問題,選擇國內的還是國外的?選擇成熟的一線品牌還是委託開發?這是一個艱難的選擇。還要權衡信息化變革的投入成本和預期的效果、效率。評估企業的管理成熟度與ERP的特點與屬性是否匹配?評估管理人員的管理能力、關鍵用戶的勝任能力是否與ERP的運行相匹配?如果這幾個問題沒有解決,即使ERP拍板上馬,也是草草了事,後患無窮。
哪個ERP更適合,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討論:
一、價格
ERP的投入成本是企業首先考慮的因素,不是每個企業都能上得起SAP、Oracel,便宜的也得幾百萬。對一個規模不大的小企業來說,選擇SAP、Oracel無疑是一種負擔和累贅。SAP、Oracel的後期維護費用很高,而國內軟件的後期維護也是就國外的一個零頭。
二、周期
ERP是系統化管理工具,系統集成性高,對部門協作溝通的要求很高。對一個初創型的企業來說,上ERP的時機不是很成熟。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和階段,企業的治理、流程、文化等日趨完善時,上ERP也不晚。
三、屬性
ERP產品的屬性也是選型要考慮的因素。國內的軟件和國外的軟件在架構、設計理念存在很大的差異。縱觀幾家ERP,SAP的系統集成性很高,而國內的軟件則有一定差距。
以用友為例,在應付模塊發票暫估與沖銷都要通過“材料採購”科目來過渡,比SAP多了一步。還有一點SAP在應付模塊,大多數憑證都是自動生成的(過賬),而用友則需要多個步驟進行制單記賬。
當然SAP在某些方面也存在欠缺,比如固定資產模塊的固定資產清單不顯示資產的數量、表格導出的格式不規範。還有一個就是SAP很多的後台配置由外部顧問完成,很多事情讓顧問牽着鼻子走,所以說培養內部顧問尤為重要。而國內軟件基本沒有這方面的問題,國內軟件的後台配置基本上都能自己解決,對顧問的依賴性沒有那麼高。
企業沒有好壞之分,只有文化不同。同樣軟件、系統也沒有好壞之分,只是適合不適合、配套不配套。花了大價錢投入ERP,不一定適合企業的文化和管理能力。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294210.html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