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酷睿Ultra 200S系列處理器正式發布的時候,我個人比較感興趣的部分就是全新AI NPU的加入以及iGPU的架構升級。基於英特爾第三代NPU架構設計的AI NPU,能單獨提供13 TOPS的算力,算力並不算高,只能用來應付一些負載較小的任務,但它的加入可以為整機帶來更強的AI性能,加上GPU的8 TOPS算力以及CPU 的15 TOPS算力,整個酷睿Ultra 200S平台能提供最高36 TOPS的算力,比前代算力提升了2倍多。
酷睿Ultra 200S採用了全新的Xe-LPG架構核顯,最高算力可達8 TOPS,共有4個Xe核心,採用了全新的Xe媒體引擎,新增了索尼8K XAVC 編解碼和DP4a AI加速指令集,在視頻編解碼方面的性能又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酷睿Ultra 200S系列處理器既可以通過NPU提供AI加速功能,又可以與Intel Xe核顯聯合進行AI加速,進而提供更高的AI性能,對於AI相關內容創作的效率方面會有一定的輔助提升。準確來講,酷睿Ultra 200S系列處理器更適用的人群就是注重內容創作的用戶群體。
英特爾酷睿Ultra 200S系列處理器首發陣容包含了酷睿Ultra 9 285K,酷睿Ultra 7 265K/265KF,酷睿Ultra 5 245K/245KF這五款型號,這裡面只有酷睿Ultra 9 285K沒有無核顯版本。旗艦處理器自然就是24核(8P+16E)24線程的酷睿Ultra 9 285K,P核基礎頻率為3.7GHz,最高睿頻可達5.7GHz;E核基礎頻率為3.2GHz,最高睿頻為4.6GHz。中端處理器是20核(8P+12E)20線程的酷睿Ultra 7 265K和Ultra 7 265KF,P核基礎頻率為3.9GHz,最高睿頻為5.5GHz;E核基礎頻率為3.3GHz,最高睿頻為4.6GHz。
入門級處理器是14核(6P+8E)14線程酷睿Ultra 5 245K和Ultra 5 245KF,P核基礎頻率為4.2GHz,最高睿頻為5.2GHz;E核基礎頻率為3.6GHz,最高睿頻為4.6GHz。英特爾酷睿Ultra 200S系列處理器全部取消了超線程設計,原因就是以前的超線程設計導致處理器的能效比表現不佳以及對遊戲性能的提升並不大,而Arrow Lake架構的能效核已經能夠保證多核性能的大幅提升。
我預購的目標就是酷睿Ultra 7 265K,不過畢竟是新品上市,酷睿Ultra 7 265K價格有些偏高,另外接口從LGA1700變成了LGA1851,相對應的主板也需要同步升級,其他硬件倒是有現成的,無需重新購買,可以直接拿來安裝,包括散熱器的部分。
散片雖然會便宜一些,但我並不會考慮購買,因為我曾經購買過酷睿i7-8700K散片就因為店家閉店而無法售後的問題。
何況目前同一店家酷睿Ultra 7 265K散片的價格也就比全新盒裝便宜了一百多元,根本就沒有購買散片的必要,而且雙十一期間某平台全新盒裝酷睿Ultra 7 265K補貼後的價格直接到了2600,這價格不比散片香?
我選擇酷睿Ultra 7 265K的理由,除了前面提到的想要體驗NPU及架構升級後的iGPU原因外,當然還有其他原因,雖然我是從古老的奔騰開始接觸台式機,但也只是從神U酷睿i7-4790K才正式成為酷睿i7系列用戶,一直到酷睿i7-14700KF,算是酷睿7系列的老用戶,所以對於酷睿Ultra 200S系列,默認也會直接選擇Ultra 7。
但要說根本原因的話,一是酷睿Ultra 7 265K性能可以滿足我的日常遊戲、內容創作的多樣化需求,而且全新盒裝的2600價格在目前酷睿Ultra 200S系列中是性價比最高的。對於一些評測中提到的遊戲性能表現不及預期,可以等後續官方推出的補丁。
二是內存控制器支持的最大內存速度也由DDR5-5600MT/s提高到DD5-6400MT/s,同時支持最新的CUDIMM,支持的頻率更高,內存超頻性能也有進一步的提升。對應的明顯提升的部分還有內存電壓控制方面,以前8000MHz可能需要的電壓在1.5V甚至是更高,而現在9066MHz甚至是9200MHz就可以在1.45V電壓下穩定運行。目前我是7200MHz、8400MHz這類高頻條用戶,需要搭配intel平台來安裝使用,如果你想要體驗內存超頻性能以及8200MHz以上的高頻條,目前即只能搭配intel平台來獲得最好的體驗。
intel平台在DDR5內存超頻以及支持高頻條這塊,仍舊是優於農企的地方。
雖然我不太在意CPU功耗和發熱量的部分,但這次酷睿Ultra 265K在BIOS默認性能模式下雙烤5分鐘的TDP解熱功耗和溫度確實要相比於前代的i7-14700KF低上很多。
酷睿Ultra 200S系列處理器在功耗和發熱量方面的有效降低,除了跟台積電代工有關外,也跟“全新”Arrow Lake架構、升級的製造工藝以及更高效的電源管理等方面有關。
直觀上來看,Arrow Lake架構方面的變化就是將不同的運算單元分離開來,不再是完全整合在一起而是變為了各自獨立的模塊化設計,有效降低了發熱量,同時模塊化的設計也更方便後續產品升級。
回過頭來正式聊聊這套基於酷睿Ultra 7 265K的裝機配置。
先說CPU的部分。從硬件規格來看,酷睿Ultra 7 265K仍舊採用了8顆性能核P核和12顆能效核E核的設計,但這次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取消了超線程設計,所以就變成了20核20線程,表面上來看取消超線程設計是跟降低功耗有關,實際上是取消超線程的性能非但沒有下降還出現了大幅提升,尤其是這次能效核性能提升巨大,能效達到了性能核的性能表現。另外酷睿Ultra 7 265K只支持DDR5內存,不再支持DDR4內存,從D4平台升級的用戶,需要同時升級主板和內存條。
酷睿Ultra 7 265K支持英特爾睿頻加速Max技術3.0,基礎功耗依舊是125W。緩存方面,酷睿Ultra 7 265K二級緩存為36MB,三級緩存為30MB,相比於i7-14700K分別提升了8MB、降低了3MB。
原創文章,作者:簡單一點,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292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