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職場打工仔喜歡上班摸魚,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
見慣了職場 PUA,經歷過現實毒打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把摸魚當成一個積極對沖 996 的方式。
為了更好的摸魚,打工人們不僅研究出了摸魚的各種方式,比如「每天蹲廁 10 分鐘,一年多出 5 天假」,「調整心態備好零食,泡杯茶拉個會,一個會不夠就多拉幾個,慢慢撕」,「6 點下班去吃飯健身,9 點回來表演一會再打卡」等等。
還開發出來摸魚軟件,可以在電腦上實現了用 excel 表格看小說、狀態欄炒股等功能;

還有一種開源軟件,可以做到識別老闆人臉,自動切換到工作桌面。

摸魚甚至還發展出了不同流派,比如「實魚和表魚」、「微休息(Micro-break)」、「大摸無魚」等等,還有相應的理論基礎,成為一種集心理學、博弈論、軟件開發、營銷學等多種學科於一身的綜合學科。

在摸魚的打工人眼裡,認認真真上班不叫賺錢,摸魚才是,他們創立了各種“摸魚教”、“上班摸魚小隊”,拉群傳播摸魚理念,致力於讓摸魚文化遍地開花。

你介意同事摸魚嗎?
但沒想到,將摸魚的對象轉換到同事,人們的態度就有了微妙的轉變。
這幾天,微博出現了一個熱搜話題:你介意同事上班摸魚嗎?

如果說人們對自己摸魚的態度一般是默認的支持態度,但對他人摸魚的態度就有了明顯的判定標準,那就是:是否影響了他人。

網友@貓CY說:“只要不增加其他同事的工作量,不影響到其他人,分配給自己的工作任務不是因為偷懶浪費時間而經常需要麻煩別人去幫忙,就不介意Ta摸魚。干自己的活,賺自己的錢,摸自己的魚,管好自己的嘴巴”

人們對摸魚同事不能忍受的原因在於,公司/部門通常是相互協作的,摸魚型員工如果存在就一定會影響他人。
首先,摸魚員工日常效率低,在分派工作時往往會“特意照顧”,讓TA干最不重要的部分;
工作經常拖後腿,影響團隊的時間和效率,關鍵時刻不給力,有時候做了錯事,還要靠別人給他善後。

摸魚員工的工資比你高。
人們可以接受摸魚,但無法接受摸魚員工的工資比你高。
May的同事里有一個人特別會摸魚,做的工作很快,成果卻一塌糊塗。但是公司是以工作量為績效考核的,摸魚的同事完成的質不好,但量比MAY遠超may,所以他一個月拿的工資反而比May高很多。

在MAY看來,這是非常不公平的。“雖然存在一些嫉妒的心理,但更多的是討厭她這種行為,就完全沒有認真的在工作,沒有自我創新,很多文案文稿都是很快速的複製粘貼抄襲他人的,我真的就好氣憤好討厭這種人。”
做銷售績效類型的工作的Tina,則認為摸魚員工的工資不太可能高。
她說“能者多勞,多勞多得,同事願意摸魚,相對的工資就會與不摸魚的同時不同,再說了領導也不傻,摸不摸魚、偷不偷懶都能看得見,盡量別耍那些小聰明。”


摸魚的職場正義
年輕人都在摸魚,似乎還逐漸成為一種“職場正義”的趨勢:人們理所當然認為應該摸魚,沒有什麼負罪感。
員工將摸魚“正義化”,其實不是因為工作太閑,恰恰是工作太忙。
生活成本不斷上漲,社會資源尤其是工作崗位進一步集中到大城市的 996 企業,年輕人不得不向現實屈服,一邊努力爭取進入 996 企業捲成人上人,一邊摸着魚罵 996。

其實,年輕人也明白,摸魚還得先把船開好。
尤其是現在的工作大多都是業績導向,Joo認為,摸魚是必備的,相當於自己和工作之間的潤滑劑。
“適當摸魚反而能讓我在壓力和繁忙的工作中,稍微得到放鬆。
摸魚之後再工作,工作效率反而提高了。並且該乾的活還是會幹好的,畢竟還是要用績效說話。“工作”和“摸魚”這兩者不衝突,反而是相輔相成。”
在高壓環境下,大家都覺得摸魚是人性,適當摸魚,無傷大雅,但如果摸魚影響了別人或者影響了工作,就不應該,這是摸魚的“準則”。

年輕人的喪文化
不管是摸魚,還是最近流行的躺平學,展現的都是年輕人的“喪”,其實是年輕人的情緒出口。
李雪琴在一次採訪中說:“我覺得其實大家有目標,但他為啥外在形式那麼喪呢?
我覺得這是給自己一個緩衝。第一你可能是對這種無窮無限的“996”生活的無力感;
第二,他也是通過這種喪,讓自己精神上放鬆一下,本身你工作壓力就很大,工作又很緊繃,在精神上也不停地緊繃,這個人就很容易廢,就容易大崩潰,但你平時就喪一下,反而不會大崩潰。”

人是一個社會性的複雜生物,需要時間去奮鬥,也需要時間去休息,需要一些“摸魚”、“躺平”積蓄能量。
年輕人“喪”也好,迷茫也罷,無非是因為驅動力。大多數人都是因為外驅動力(錢)而工作,但始終沒有找到自己在這份工作中的內驅動力。
希望你今天摸魚快樂。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292381.html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