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拿到了老蛙新出的15mm F4.5移軸,不得不說“視野即正義”,15mm配合移軸的加成拍建築方便很多。之前我也玩過其他移軸鏡頭,視角不夠廣,拍建築還是差點事,特別是一些只能隔馬路拍的建築,很難一張拍全。
有關這支鏡頭的測評想必網上已經不少了,我就分享一下個人的上手體驗吧。
鏡頭外觀保持老蛙系一貫的金屬風格低調穩重,右邊是老蛙百微100mm F2.8。

我這個是紅圈版本(14片光闌葉片),還有藍圈版本(5片光闌葉片),區別簡單來說就是前者星芒小一些,適合商業建築空間拍攝,後者星芒視覺效果更好,適合愛好者。

官方測試圖
鏡頭體積控制的不錯,重量是597g,各家卡口也都已適配。畢竟是小眾鏡頭,也不可能單獨開發某一家的短法蘭距版本。
鏡頭的操作與傳統移軸鏡頭有區別,能看出老蛙是經過重新設計的。移軸環採用類似對焦環的外觀設計,轉松螺釘後即可實現上下偏移。按住旋轉按鈕再轉動鏡頭就可以改變旋轉的角度。

這支15mm F4.5移軸鏡頭可以做到360°旋轉,這一點在接片的時候非常方便。旋轉刻度的點位共有24個,每15°一個限位。因為像場是圓形的,偏移點的個數增多可以更充分榨乾像場。
偏移量有±11mm,這個有點抽象,我直接用圖片展示未偏移與偏移到11mm的對比。

鏡頭沒有傾角功能,對於這種廣角移軸,傾角其實很少會被使用到。即使是想拍那種小人國效果,PS內也可以通過“移軸模糊”很簡單的實現。
拿到手最迫不及待的就是先感受一波接片,這是榨乾像場之後的25張接片,看到這種極致寬廣的片子,就感覺特別的舒服。接片後像素也變大,適合商業巨幅輸出。

一般廣角鏡頭仰拍會產生透視變形,移軸鏡頭的作用是矯正透視,還原建築真實的“存在”。用普通廣角少量拍攝倒是問題不大,但是如果張數多了,每張都需要矯正就很麻煩,用移軸就可以在前期拍攝的時候就完成矯正。特別是大範圍延時攝影,不用移軸很難通過後期統一精準矯正。

用它拍了一些建築片子,操控很舒服。但因為是手動鏡頭,每次擰對焦環的時候容易碰到光圈環,使用時還得適應一下。
外灘的百年建築群,都是隔馬路拍的。


有輕微的畸變,後期矯正一下即可。

陸家嘴的三件套,筆直聳立,重大節日的時候會有射燈秀。

這張圖是側逆光拍的,太陽就在陸家嘴三件套的左上方,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眩光,但這是燈泡頭的通病,遮擋一下可以解決。

還是陸家嘴金融城裡面的羅圈腿建築,用移軸拍攝顯得非常高大。

陸家嘴其他的一些建築。


上海著名的紙片樓,最薄的地方只有一塊磚的厚度。

張江的一座辦公樓,不知道會不會引起密集恐懼。

最後簡單總結一下吧,老蛙15mm F4.5移軸重新設計後的操控體驗不錯,體積重量的控制得當,結合價位來看,性價比也算可以。我用的機身是4200萬像素的索尼A7R2。作為135系統最廣的移軸鏡頭,老蛙能在這種非常小眾的鏡頭上做研發實屬不易,也讓很多沒有移軸鏡頭的機身有鏡可用,更加期待老蛙之後的20mm移軸。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290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