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中所有的類都是繼承自Object類,因此Object類中的方法也是所有類可以使用的方法,本文將從以下角度對Java Object類方法進行詳細闡述。
一、equals()方法
Object類中的equals()方法是用來判斷兩個對象是否相等的方法,其實現如下:
public boolean equals(Object obj) { return (this == obj); }
由於該方法只是簡單地比較對象的地址是否相等,因此需要在自定義類中重寫equals()方法,來判斷兩個對象的實際內容是否相等。
例如:
public class Person {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int age; //省略構造方法和其他方法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equals(Object obj) { if (obj instanceof Person) { Person p = (Person) obj; return this.name.equals(p.name) && this.age == p.age; } return false; } }
在該示例中,如果兩個Person對象的name和age都相等,則認為這兩個對象相等。這樣就可以使用equals()方法判斷兩個Person對象是否相等了。
二、hashCode()方法
hashCode()方法返回對象的哈希碼,哈希碼是一個int類型的數值。
Object類中的hashCode()方法實現如下:
public native int hashCode();
很顯然,該方法返回的哈希碼僅僅是對象的地址在內存中的位置。
在自定義類中需要重寫hashCode()方法來獲得合適的哈希碼,一般使用對象的屬性計算哈希碼,如下所示:
public class Person {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int age; //省略構造方法和其他方法 @Override public int hashCode() { return Objects.hash(name, age); } }
在該示例中,使用Objects類的hash()方法來計算哈希碼,該方法中可以傳入多個屬性,每個屬性的哈希碼都會參與計算,得出最終哈希碼。
三、toString()方法
toString()方法返回對象的字符串表達形式,一般在輸出對象時使用。Object類中的toString()方法實現如下: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getClass().getName() + "@" + Integer.toHexString(hashCode()); }
該實現方式可讀性不高,因此在自定義類中一般需要重寫toString()
例如:
public class Person {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int age; //省略構造方法和其他方法 @Override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Person{" + "name='" + name + '\'' + ", age=" + age + '}'; } }
在該示例中,toString()方法返回了Person對象的屬性信息,方便在輸出時查看對象的實際信息。
四、getClass()方法
getClass()方法返回對象所屬的類的Class對象,該對象包含了該類的一些信息,如類名、方法等。
例如: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Person person = new Person(); Class clazz = person.getClass(); System.out.println(clazz.getName()); //輸出Person類的類名 }
五、wait()、notify()、notifyAll()方法
這三個方法都是用來實現線程之間的通信的,使用時需要在synchronized關鍵字的保護下進行,每個方法的作用如下:
- wait()方法:將當前線程置於等待狀態,並釋放鎖
- notify()方法:喚醒一個正在等待該對象的線程
- notifyAll()方法:喚醒所有正在等待該對象的線程
例如:
public class MyRunnable implements Runnable { private Object obj; public MyRunnable(Object obj) { this.obj = obj;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synchronized (obj) { try { System.out.println("線程" + 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開始等待..."); obj.wait();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System.out.println("線程" + 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被喚醒了!"); }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Object obj = new Object(); Thread t1 = new Thread(new MyRunnable(obj), "t1"); Thread t2 = new Thread(new MyRunnable(obj), "t2"); Thread t3 = new Thread(new MyRunnable(obj), "t3"); //啟動三個線程 t1.start(); t2.start(); t3.start(); try { Thread.sleep(100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synchronized (obj) { obj.notify(); //obj.notifyAll(); //喚醒所有線程 } }
該示例中,三個線程分別對同一個對象進行了wait()操作,主線程在等待1s後喚醒一個線程。運行結果如下:
線程t2開始等待... 線程t1開始等待... 線程t3開始等待... 線程t1被喚醒了!
六、clone()方法
clone()方法是用來創建一個對象的副本的方法。在自定義類中需要重寫clone()方法,並實現Cloneable接口,如下所示:
public class Person implements Cloneable {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int age; //省略構造方法和其他方法 @Override protected Object clone() throws CloneNotSupportedException { return super.clone(); } }
在該示例中,由於Object類中的clone()方法是protected類型的,因此需要在子類中實現一份public類型的clone()方法來進行克隆操作。使用時需要注意,在對象克隆完成後,克隆對象和原對象共享對象引用,因此需要進行深拷貝(也就是複製對象的內容而不是引用)操作。
七、finalize()方法
finalize()方法是Java在對象被垃圾回收前進行一些必要的清理工作的方法。一般不建議使用,因為垃圾回收是不確定時間的,可能並不會進行回收操作。
示例中不再贅述,此處略去。
原創文章,作者:小藍,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285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