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 1、平面設計中怎樣才算高檔?怎樣才能做到清新簡潔而又高檔?越詳細越好~
- 2、做平面設計主要要注意哪些呢?
- 3、平面設計需要哪些基本知識?
- 4、平面設計理論
- 5、平面設計到底是做什麼樣的工作呢——平面設計的基礎理論
- 6、怎樣才能培養出對平面設計的興趣?
平面設計中怎樣才算高檔?怎樣才能做到清新簡潔而又高檔?越詳細越好~
不清楚你個人情況,如果能進一步了解,回答你的問題就更加貼切一些。
設計是屬於美術範疇,絕不是路邊噴繪野雞店之輩(不是貶損的意思)休養的高低,理論和實踐的經歷,口才的詭辯,不秀逗頑固的思想。廣博的知識,還有無限的好奇心理相伴。
高檔的作品也會過時,但卻不失水準,若干年後看起來還是嘖嘖稱奇,留意三分。道理就是其中不是堆砌,不是拼貼,更不是抄襲。學習的過程有長有短,走捷徑的人大有人在,看你是什麼動機,什麼心態,什麼嘴臉在這個圈子裡混了。
高檔,清新,簡介,還好的幾個詞彙,但要做的擲地有聲,有模有樣還是很繁瑣,總之,需要科學的精神,和感性的眼光。
一個人的眼光很重要,理解程度也因人而異。你要知道你是哪群人的一份子!
是苟且的,是坦然的,是激情的,是老謀的,還是膽怯的。這些當然和設計水平有關,且始終伴隨着你成長。
清新的事物很多,受到影響的因素也很多,紅色就難以和海藍,淡綠去比清新,淡淡的粉色系也是很強烈的清新感覺,相信你看過很多韓國電視劇和電影,大多是愛情片和生活類題材。那些感覺唯美的色彩建議你多留心一下。
色相的選擇,色調的差異,和強弱的表達,是靠調性來決策,不是天馬行空的塗鴉一通。建議你找色彩理論的書籍或者網站看看。
再來談談版式,構圖的樣子決定氣氛,決定思維,甚至決定着你所謂提出的“高檔”不高檔。這些因素左右着設計師的思維,有人做了好久也不得要領,於是就渾渾噩噩的掙着生活費,這就是苟且那類人,在這裡就不過多提及了。
一個空間是三維的,立體的,絕不是一馬平川!
豐富的前後關係依靠多種手法來實現,虛實,粗細,大小,色彩,高低,這些知識,建議你去看三大構成的書籍學習一下,如果你的手工能力很強大,建議你去做一些模型實踐一下,至於你有沒有空間感,這就是緣分了。
具體的還可以寫很多字,但我現在寫的很晚還有工作要做,故暫時到此為止吧。希望你能理解其中一二點。對你的工作有所幫助。
做平面設計主要要注意哪些呢?
平面設計當然要注意調性了。。。。做什麼像什麼,你做個兒童車就要做的像,同事你做個IT的產品也是要像,像的概念很大,但是絕對不是你覺得像就可以,你要去體會你設計的受眾,比如嬰兒產品,嬰兒沒有決定購買權,所以你的受眾是他們的家長,而家長的歲數大多也是有個區間的,比如23-34之間。這些中青年的審美是什麼,掌握好後,調性就出來了。
其他的嘛,無非就是隨便一個設計師都應該掌握的知識了,尺寸的把握,不同尺寸出版物上字體大小的把握,顏色的運用,構圖的方式,版式設計,基礎印前知識,等等。。。
平面設計需要哪些基本知識?
人的悟性和勤奮,固然重要,但科學的知識體系是必不可少的!那作為一個優秀的平面設計需要哪些知識呢,我以為至少需要以下幾個方面的,即素描、色彩、平面構成、色彩構成、圖案、立體構成、印刷工藝與硬件設備、VI設計(有些把標誌做為一個單獨的課程)、包裝設計、廣告設計、版式設計、書籍裝幀、目前要的還涉及網絡電子廣告等等。它還涉及廣告心裡,消費心裡,設計史,工藝美術史等方方面的知識!設計需要管理!
如果以上這些都具備了,還要有什麼呢,我要說的就是要有管理,有些人以為設計就是要天馬行空,就是要有創意,怎樣做的好看就行,實際上我要說這些人還不是真正懂設計的人說的話,有句話說的好設計是協商,藝術是理想!我們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從純粹意義上說,設計不是藝術,也不可以是藝術,即使用“商業”來限定它。但是將設計這種活動藝術化並沒有什麼錯。正如吃飯並不是藝術,但可以藝術地吃飯——日本人將女人體當成盤子裝菜,而周圍圍了一大堆老頭子在那裡品嘗美味。不知道那些美女沒有沒洗過澡。不過,我們還是姑且稱之為藝術。
一、了解商業的計劃與目的,並從中尋找到能吸引受眾的關鍵因素。很多時候,設計師要創造這樣的因素。
二、了解商業計劃針對的群體,掌握他們的生活習慣、文化修養、認知力及審美。此點是設計中最重要的部分。
以上三點可以看出,設計是存在較強的目的性和導向性。反之藝術則不同,而藝術家完全不必考慮這些,儘管以自己的意識去描繪他眼中的自然,這完全是個人化的行為。是藝術家內心的宣洩,藝術家的作品是掛在牆上在那裡等着別人來欣賞與認可。而設計作品是送到受眾的手上“要求”得到欣賞與認可。
我們還可從動機上來區分藝術與設計的不同。藝術家在從事創作的時候不需要、也不可以去考慮他的藝術作品以後處於什麼樣的處境,其次的他的行為不存在委託人,完全是出於自己精神上的需要。與藝術不同的是,商業設計是有委託人的。設計師必須考慮到他的設計能夠為商家帶來一定的效益,也必須考慮他的作品是否能夠被受眾接受,設計師在設計活動中扮演着一個次要的角色,受眾才是最重要的。他表現的不是自己的主觀意念,而是商業目的與受眾的普遍性審美取向。所以曾經有一位廣告公司的老總就說在他們公司評判設計的好壞不是構圖合不合理,美不美,而是是否有助於銷售。我以為雖然極端了一點,可見商業對於設計的重要性,達不到這個目的,在好的設計也是失敗的。什麼是設計的目的性和導向性?
然而還有許多設計師在真正的設計工作中忽略了這一點。我曾經有一個同事,他每每拿到一個項目單,只管依照所謂的經驗、習慣或所謂的技巧,把一些莫棱兩可、可有可無的視覺元素加以堆砌,效果上也許可謂是做足了工夫,卻無法說服自己或客戶為什麼要這樣做,或者說,不知道為什麼這個項目應該這麼做。甚至自己都說不出來是什麼原因,更為好笑的事,有一次我們討論他做的VI,老闆說這個地方怎麼怎麼的不好,他居然這樣的給老闆回答說,我用的模版是這樣的(我是反對VI套模版的,而且本身也無法套模版,後面有專文論述),當時我們一聽暈倒。可見其盲目性。顯然他做的東西是不符合客戶的要求的,後來也花也不少工夫修改,頗費周折。也常常聽到有些做設計的同行說什麼客戶笨,不識貨,固然也有這方面的原因,可我們是否想到自己的問題。我們有些設計由於時間緊要麼就是全盤抄襲別人,要麼就是套模版,你要想想,這是一個專業的,成熟的,負責任的設計所為嗎?那麼設計有了目的性和導向性,那我們怎樣有目的進行工作呢?設計的可量化原則(以宣傳品為例)
我這裡所說的設計可量化原則,並不是工作時間和數量來量化設計,我說的調研和研究設計,即設計前的市場調研工作!
一、認真分析項目,吃透
何以為之深入全面的了解項目,就是我們接到工作單之後,就要了解項目的客戶目的,工作時間以及受眾對象,和項目公司以前的同類設計的反應情況,滿意情況,還有客戶本身的偏好,都是我們研究對象!
二、競品分析,控制調性,預想效果
這個階段我們主要是對客戶的競爭對手以及同行進行分析,即這個階段我們要對市場進行調研:我們客戶(如一個產品宣傳冊為例)的主要競爭對手的畫冊有哪些,同行業的前十名的畫冊有哪些,設計上用了哪些策略,有哪些觀點,哪些表現手法,材質用的有哪些紙張,是什麼開度,哪些工藝,客戶的反應,市場的宣傳效果。他們的優勢和劣勢,可以改進的地方,我們一一進行量化分析並整理出來,俗話說知已知彼,百戰不怠。這樣我們對這個項目就有了一個標準,我們就知道要給客戶什麼樣的東西了,我們就明白我們的設計要控制到什麼樣的調性,會達什麼樣的宣傳目的,傳達一種怎樣的形象。這是完成很重要的一步即確定了項目本身要走的方向,當然是還要一點要注意的是,最終提交方案時,我們還要平衡客戶個人的偏好,確定最準確、適合的方案,這樣才能確保一個好的方案成功的實施!好的商業設計的標準:
我的觀點很簡單:好看,新奇,有深度,助銷售。
好看:大家都知道所謂的好看就是必須符合普遍的審美標準。
新奇:有新意很奇巧,是大家以前沒有見過的。
有深度:能經得起推巧,合理。有深藏的東西。
平面設計理論
A、平面不平
二十多年來,我自己有過很多幸運的事。比如在我吃這碗飯之初,偶然在舊書攤上買過一堆“TIME”雜誌,這是永遠令我感到興奮的回憶。因為那時我正被眼花繚亂的設計弄得五迷三倒,無師可從,這堆舊雜誌讓我開了眼,見識了正點。 認真閱讀TIME雜誌,一切有關平面設計的技巧都囊括其中,而且毫不張揚,溫文而雅,為抄襲者提供了大量改頭換面的空間。我對平面設計的理解很多來自這堆舊雜誌。
“平面不平”是我對平面設計中畫面效果的一種理解,很多人把它叫做版式、構圖、結構、形式感…都可以,我喜歡把話說得簡單。拜讀了很多好的設計後,我感到設計師們都在有意無意地追求着“不平”的效果。即利用各種平面元素,在平面材質上(比如紙張等),努力拉伸視覺空間。這一理論,畫家塞尚早我們一百年就開始嘗試了,並已作到了極致。令我很感嘆的是一百年前最不商業的令人類恐慌的藝術變革,一百年後卻變成了最最商業的平面藝術,多有意思。
這一空間概念涵概了自然空間感受與矛盾空間感受。隨設計師的愛好、版面要求、視覺衝擊需求、自由選擇。現在已經沒有很多人大驚小怪了,但無論展現自然空間感受,還是矛盾空間感受,設計師所使用的技巧(或稱元素)是有規律的。把它們歸納在一起也有一大堆。比如:打洞;誇張暗影效果;使用極具真實性與質感的圖象;實物元素與繪畫元素的對比使用;利用色彩之間的反差效果;利用線與色條的疊壓效果;利用文字與圖形、文字與文字的疊壓效果;文字之間大小比例關係的對比等等。因為篇幅所限,不作細解,今後可將範例作品與理論文字對照比較,一目了然。
B、色彩中的音樂
色彩是平面作品中的靈魂。想運用好它一定要了解一些紙張與油墨的知識。不同紙張與不同油墨的組合,會產生出絕對不同的效果。但我們與畫家的區別是:平面設計師手中的顏料只有四管兒,但它可以依靠網點的疏密特性,調和出所有我們可感知的顏色。這真是一項神奇的發明,作為印刷技術的原創民族我們感謝德國人。 利用網點與紙(白色)的配合,我們才能讓油墨顯得更均勻、鮮艷和乾淨。但這只是技術上的事,設計師在設計工作中對色彩的運用還要更多的依靠靈性。
我常希望身邊的設計師朋友們能學習一些音樂,這並不是故弄玄虛,用音樂的理論解析色彩真是簡單直白,這是我的發現。
a. 首先懂得音樂的人都知道在樂器上找不到一個固定的音,音符“叨”隨調式改變着位置,不同的調式傳達出不同的感情,適合著不同的樂器與人聲。這與我們運用色彩的道理是一樣的,整幅畫面的基調與情緒是通過畫面色彩的冷暖傳達出的。但從小我們頭腦中的色彩冷暖關係就是固定的。紅色偏暖,藍色偏冷。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概念。
如同音符一樣,顏色隨周圍環境的變化轉換着調性(冷暖關係)。懂得這一道理,藍色也可以被我們渲染成暖洋洋的樣子。 因為屏幕的關係,平面設計師已經不習慣給顏色以文學式的命名,比如洋紅、群青、湖藍,取而代之的是更簡單,更直接的4個數字。這很好,符合商業時代或叫數碼時代的要求,是個機械式的要求。對色彩調性化理解是對平面設計師靈性的訓練。
b. 其次和弦與旋律概念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 玩樂器的朋友都懂得另一個道理,無所謂哪一個音好聽與難聽,音符一定要放到一起去,才能叫音樂,否則“叨”“叨”“叨”一直按下去一定是噪音,“叨”“咪”“嗖”放在一起就變成了和弦“C”。這好比顏色中紅藍白的搭配一樣,永遠和諧。和弦可以繼續往裡添加新的音符,比如加個“來”這個和弦馬上變了情緒,變成了一個7和弦。如果把“咪”換成降“咪”就更是大相徑庭地跑到藍調里去了,就好像在紅藍白的組合中,配上紫色或桔色給人的視覺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和弦一直可以添加音符進去,成為9和弦,13和弦……在色彩上就好比我們常說的高級灰。
明白這個道理後,我們就會更直接地理解顏色是應該分組使用的。這些組合的基礎應該向和弦C、D、E、F…一樣,有一個最原始的搭配,設計師想不斷變化,就在這些組合里求變吧。你一定要把沒關係的顏色放在一起,就象”發“和”希’誰也不挨着誰,兩者之間沒關係,你的畫面一定平淡;如果你一定要把敵對的顏色放在一起,準會難看。運用和弦的道理去理解色彩,你會立刻跳出色彩貧乏的誤區,發現眼前可用的顏色太多也太美了。合理搭配的色彩組合把畫面的視覺空間不斷拉伸,讓畫面不僅絢麗而且厚實,這就是色彩和弦的作用。
但僅僅有了和弦就能成為音樂嗎?不對,音樂還需要旋律,沒有旋律的音樂不好聽。那麼,平面作品的旋律是什麼呢,它是我們眼睛觀看一幅作品的過程。一幅招貼也罷,一本宣傳冊也罷,都存在着一個先看到什麼,再看到什麼,最需要人們看到什麼,記住什麼,回味什麼的問題。這些就構成了平面作品的旋律,讓觀眾的眼睛什麼時候緊張,什麼時候休息,最後停留在哪個地方,這是設計師最需要動腦子考慮的問題。
c. 節奏 根據我的建議,長時間以來,我的設計助手們一直在總結、記錄各種各樣的色彩組合。
從名家的作品中,從各民族的圖案里,從自然景物中,然後在實際的工作中我們使用這些顏色。比如我們為“好倫哥”比薩餅店做的小折頁里所使用那一組顏色,就是從蔬菜和水果里找到的。因為我們需要一套讓人看了就餓的顏色。但問題很快就來了,許多我們在名家的好設計里總結出的顏色組合,再經過我們使用後就變了樣,沒了神兒,這是為什麼呢?真讓我們苦惱了一陣子。
起先我們還以為是在顏色記錄時出了問題,查對的顏色不夠準確,再後來的很多次實驗都不成功,但幸運的是疑惑了很久還是讓我們找出了原因。原來色彩的使用與音樂中的節奏一樣,需要比例,許多好看的色彩組合還需要合理的色彩比例控制,在特定的條件下某個顏色的使用面積一定要大,某一顏色就要小,某些僅僅是為了透氣,某些就是為了壓沉,再往下我就沒有信心繼續尋找規律了,實在是變化無常。但可以肯定的是平面作品一定需要一種節奏的控制,控制節奏的元素有很多,它們中常用的就是顏色、圖片與文字排列。 就象文章的剛一開頭說的那樣,我們一直在尋找一個沒有定律的答案,正是因為沒有規律,平面設計才顯得有趣味,並且充滿挑戰 、刺激。許許多多的機會就是在無序中誕生的。
平面設計到底是做什麼樣的工作呢——平面設計的基礎理論
形式大致包括海報設計、書籍雜誌的狀幀設計、商標設計等,隨着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網頁的設計也被屬於平面設計。隨着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及印刷技術的進步,平面設計在視覺感觀領域的表現也越來越豐富,這對今天的平面設計都提出了空前的挑戰,也為平面設計者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窨。從技術上講,平面設計者不僅要掌握傳統的設計工具,如畫筆,繪圖筆和相應的度量工具等,更 要掌握電腦和繪圖軟件等現代化的設計工具及相關的印刷技術工藝知識,因為這種非常高效、高質量、便利的工具將被廣泛地應用。雖然現代技術的發展使設計變得更加簡單,容易,但設計者的創造性和個性仍是設計中最為關鍵的。平面設計的基本功昨天下午,北服-佛萊士國際學院電腦美術設計專業的五位應屆畢業生來工作室參觀。他們中可能會有一或二位學生在今後的三個月里來工作室實習。這五位青年的導師詹姆士(James Blair Thompson)希望他們在今後的工作中能繼續學習到有關設計的實用知識。從多年來破碎的經驗中搜尋了一大圈,揀出了一些教訓,的確要在基本功里解決。首先每每在我聘請助手的時候,沒有電腦障礙是我的第一個要求,這一定算是基本功。 我見過許多自認為是精通cdr教程的電腦的設計師,但一出手我就認定他們的技術來自口耳相傳,隨時給自己的工作埋設炸彈,這些設計師的自信無疑會將他們不懂電腦的老闆送向破財之路。當然,我每天都要求我的設計助手們不依賴電腦,這並不自相矛盾。不依賴絕不是說可以不懂,畢竟在我們工作中,從設計到印刷的每一道工序都需要電腦的幫助。今天看這一問題就象畫家不會用筆的道理是一樣的。其次,對印刷知識的匱乏阻礙了許多平面設計師的發展。因為不了解,許多設計師認為自己的設計就是電腦屏幕上的樣子,這很危險,因為技術的原因,它與實際的輸出效果還有較大的差距。不熟悉印刷的特性與缺陷,許多設計師在做設計的時候不斷地給印刷找麻煩,設置障礙,這很愚蠢。平面設計師需要了解的印刷知識有許多,比如說各種品牌印刷機的性能、同一機型不同規格的性能、不同品牌油墨的性能、四色油墨與專色油墨的特性、不同品牌、規格、品種紙張的性能、特殊工藝、後期加工及裝訂等等,這些都是設計師在做設計時需要為客戶考慮的問題。那麼,懂了電腦,懂了印刷流程,就可以稱作平面設計師了么?可能還不行,畢竟以上說的與“設計”還沒有直接的關聯。就平面設計而言,還有許多特色性的規律,對於這些我的興趣更大。A、平面不平二十多年來,我自己有過很多幸運的事。比如在我吃這碗飯之初,偶然在舊書攤上買過一堆“TIME”雜誌,這是永遠令我感到興奮的回憶。因為那時我正被眼花繚亂的設計弄得五迷三倒,無師可從,這堆舊雜誌讓我開了眼,見識了正點。認真閱讀TIME雜誌,一切有關平面設計的技巧都囊括其中,而且毫不張揚,溫文而雅,為抄襲者提供了大量改頭換面的空間。我對平面設計的理解很多來自這堆舊雜誌。“平面不平”是我對平面設計中畫面效果的一種理解,很多人把它叫做版式、構圖、結構、形式感…都可以,我喜歡把話說得簡單。拜讀了很多好的設計後,我感到設計師們都在有意無意地追求着“不平”的效果。即利用各種平面元素,在平面材質上(比如紙張等),努力拉伸視覺空間。這一理論,畫家塞尚早我們一百年就開始嘗試了,並已作到了極致。令我很感嘆的是一百年前最不商業的令人類恐慌的藝術變革,一百年後卻變成了最最商業的平面藝術,多有意思。這一空間概念涵概了自然空間感受與矛盾空間感受。隨設計師的愛好、版面要求、視覺衝擊需求、自由選擇。現在已經沒有很多人大驚小怪了,但無論展現自然空間感受,還是矛盾空間感受,設計師所使用的技巧(或稱元素)是有規律的。把它們歸納在一起也有一大堆。比如:打洞;誇張暗影效果;使用極具真實性與質感的圖象;實物元素與繪畫元素的對比使用;利用色彩之間的反差效果;利用線與色條的疊壓效果;利用文字與圖形、文字與文字的疊壓效果;文字之間大小比例關係的對比等等。因為篇幅所限,不作細解,今後可將範例作品與理論文字對照比較,一目了然。B、色彩中的音樂色彩是平面作品中的靈魂。想運用好它一定要了解一些紙張與油墨的知識。不同紙張與不同油墨的組合,會產生出絕對不同的效果。但我們與畫家的區別是:平面設計師手中的顏料只有四管兒,但它可以依*網點的疏密特性,調和出所有我們可感知的顏色。這真是一項神奇的發明,作為印刷技術的原創民族我們感謝德國人。 利用網點與紙(白色)的配合,我們才能讓油墨顯得更均勻、鮮艷和乾淨。但這只是技術上的事,設計師在設計工作中對色彩的運用還要更多的依*靈性。我常希望身邊的設計師朋友們能學習一些音樂,這並不是故弄玄虛,用音樂的理論解析色彩真是簡單直白,這是我的發現。a. 首先懂得音樂的人都知道在樂器上找不到一個固定的音,音符“叨”隨調式改變着位置,不同的調式傳達出不同的感情,適合著不同的樂器與人聲。這與我們運用色彩的道理是一樣的,整幅畫面的基調與情緒是通過畫面色彩的冷暖傳達出的。但從小我們頭腦中的色彩冷暖關係就是固定的。紅色偏暖,藍色偏冷。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概念。如同音符一樣,顏色隨周圍環境的變化轉換着調性(冷暖關係)。懂得這一道理,藍色也可以被我們渲染成暖洋洋的樣子。因為屏幕的關係,平面設計師已經不習慣給顏色以文學式的命名,比如洋紅、群青、湖藍,取而代之的是更簡單,更直接的4個數字。這很好,符合商業時代或叫數碼時代的要求,是個機械式的要求。對色彩調性化理解是對平面設計師靈性的訓練。b. 其次和弦與旋律概念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玩樂器的朋友都懂得另一個道理,無所謂哪一個音好聽與難聽,音符一定要放到一起去,才能叫音樂,否則“叨”“叨”“叨”一直按下去一定是噪音,“叨” “咪”“嗖”放在一起就變成了和弦“C”。這好比顏色中紅藍白的搭配一樣,永遠和諧。和弦可以繼續往裡添加新的音符,比如加個“來”這個和弦馬上變了情緒,變成了一個7和弦。如果把“咪”換成降“咪”就更是大相徑庭地跑到藍調里去了,就好像在紅藍白的組合中,配上紫色或桔色給人的視覺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和弦一直可以添加音符進去,成為9和弦,13和弦……在色彩上就好比我們常說的高級灰。明白這個道理後,我們就會更直接地理解顏色是應該分組使用的。這些組合的基礎應該向和弦C、D、E、F…一樣,有一個最原始的搭配,設計師想不斷變化,就在這些組合里求變吧。你一定要把沒關係的顏色放在一起,就象”發“和”希’誰也不挨着誰,兩者之間沒關係,你的畫面一定平淡;如果你一定要把敵對的顏色放在一起,準會難看。運用和弦的道理去理解色彩,你會立刻跳出色彩貧乏的誤區,發現眼前可用的顏色太多也太美了。合理搭配的色彩組合把畫面的視覺空間不斷拉伸,讓畫面不僅絢麗而且厚實,這就是色彩和弦的作用。 但僅僅有了和弦就能成為音樂嗎?不對,音樂還需要旋律,沒有旋律的音樂不好聽。那麼,平面作品的旋律是什麼呢,它是我們眼睛觀看一幅作品的過程。一幅招貼也罷,一本宣傳冊也罷,都存在着一個先看到什麼,再看到什麼,最需要人們看到什麼,記住什麼,回味什麼的問題。這些就構成了平面作品的旋律,讓觀眾的眼睛什麼時候緊張,什麼時候休息,最後停留在哪個地方,這是設計師最需要動腦子考慮的問題。c. 節奏根據我的建議,長時間以來,我的設計助手們一直在總結、記錄各種各樣的色彩組合。從名家的作品中,從各民族的圖案里,從自然景物中,然後在實際的工作中我們使用這些顏色。比如我們為“好倫哥”比薩餅店做的小折頁里所使用那一組顏色,就是從蔬菜和水果里找到的。因為我們需要一套讓人看了就餓的顏色。但問題很快就來了,許多我們在名家的好設計里總結出的顏色組合,再經過我們使用後就變了樣,沒了神兒,這是為什麼呢?真讓我們苦惱了一陣子。起先我們還以為是在顏色記錄時出了問題,查對的顏色不夠準確,再後來的很多次實驗都不成功,但幸運的是疑惑了很久還是讓我們找出了原因。原來色彩的使用與音樂中的節奏一樣,需要比例,許多好看的色彩組合還需要合理的色彩比例控制,在特定的條件下某個顏色的使用面積一定要大,某一顏色就要小,某些僅僅是為了透氣,某些就是為了壓沉,再往下我就沒有信心繼續尋找規律了,實在是變化無常。但可以肯定的是平面作品一定需要一種節奏的控制,控制節奏的元素有很多,它們中常用的就是顏色、圖片與文字排列。就象文章的剛一開頭說的那樣,我們一直在尋找一個沒有定律的答案,正是因為沒有規律,平面設計才顯得有趣味,並且充滿挑戰 、刺激。許許多多的機會就是在無序中誕生的。
怎樣才能培養出對平面設計的興趣?
平面設計是視覺藝術設計,不僅能提高個人對平面設計作品的審美,還能靠這個為自己賺得豐厚的回報。建議反思自己最初學平面的動機,給自己提更高的要求來激勵自己,沒有目標,何來興趣,加油哦!
原創文章,作者:小藍,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284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