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網絡上的音樂均為數字化,那麼預覽或下載時看見的“比特率”或“ kbps”是什麼意思?什麼是比特率?
用最簡單的術語來說,比特率表示文件每秒產生的數據量。
例如,您可能會看到類似“ 320kbps”的內容。從字面上看,這意味着每秒320千位,即產生了多少數據。

比特率如何影響音樂?
常見的音頻文件格式有MP3,OGG Vorbis或AAC,這些可稱為有損壓縮,另有一些格式為無損壓縮,例如FLAC或WAV,基本保留了所有音頻信息。
320k是mp3最高比特率的編碼,通常認為音質是最接近CD格式的,如果聽流行音樂,可以看到更多的音樂是採用196k編碼。從聽感上來說,320k編碼與未壓縮的編碼差別是可以忽略的,但在理論上,普通CD的比特率為1411k,是最高MP3比特率的4.5倍。

比特率和音質之間存在直接關係,但合理的壓縮並不會降低聽感。
既然MP3是有損文件,那就意味着壓縮會帶來某些音頻已丟失,那為何耳朵聽到的聲音似乎沒有任何改變?這其中涉及到心理聲學(psychoacoustics),作為一門研究聲音和它引起的聽覺之間關係的一門邊緣學科,心理聲學是指“人腦解釋聲音的方式”,壓縮音頻就是用強大的算法將我們聽不到的音頻信息去掉。
這也是為什麼儘管MP3之類有損文件的比特率遠低於無損文件,但聽起來卻並非 如此。即使只有320kbps的MP3,聽感上並不比CD音樂差4.5倍。

當然,壓縮並不是無限制的,比特率降到128kbps以下,就會感受到音質劣化,越低越明顯。反之,比特率越高,音樂的質量就越高。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283791.html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