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shop“填充”命令中的“內容識別”功能會使用附近相似圖像不着痕迹地填充選區,隨機合成相似內容。將創建的選區略微擴展,以獲得最佳結果。
之前的文章我有介紹過“填充”命令中的“內容識別”,如圖1所示,能夠快速完好的清除畫面中多餘雜物,簡單易行着實解決問題。這裡,是否還可以更進一步的去發揮它的作用呢?

圖1
有時候,我們收集欣賞很多好看的海報式圖片,基本都是JPG格式,並且畫面上有文字做裝飾點綴,就想去掉這些干擾的文字,只要其原本效果。下面打開的一張JPG海報圖片,畫面清晰且背景均勻乾淨,文字獨立一側,如圖2所示,看上去會比較好操作。

圖2
現在,只需選取工具箱上的“矩形選框工具”,將圖片上的文字部分選取,建立矩形選區,如圖3所示。

圖3
按快捷鍵Shift+F5鍵,執行“填充”命令,彈出對話框,選取“內容”為“內容識別”,“選項”默認勾選“顏色適應”,它會通過某種算法將填充顏色與周圍顏色混合,“混合”的“模式”為“正常”不變,“不透明度”值為“100%”,按“確定”鍵。即刻看到海報圖片背景牆上的一片文字消失殆盡,牆面恢復如初,如圖4所示。


圖4
“內容識別”最大的好處做到了有效複製匹配紋理質感及光線,無縫填充沒有拼接感,無需過多的操作程序。那麼,對於稍微複雜點兒的圖片文字去除要怎麼做呢?來看這張畫面乾淨、主體突出、背景單一的圖片,文字裝飾雖然在其頂部,但與人物頭部重疊在一起,如圖5所示。

圖5
如若按前面的方法炮製,可能結果只會破壞掉畫面,要清楚該圖有其本身的不規則性,簡單粗暴的處理會反受其累、弄巧成拙的,如圖6所示。不過,這並不代表“內容識別”處理不了複雜狀況,需加以分析,運用技巧來化解。

圖6
色彩範圍取樣
從“矩形選框工具”在圖片選取文字部分,建立矩形選區後,接着,打開菜單欄上的“選擇”菜單,選取“色彩範圍”命令執行,如圖7所示。

圖7
在彈出的“色彩範圍”對話框中,“選擇”為“取樣顏色”,“顏色容差”值為”40″,按“吸管工具”圖標按鈕,用“吸管工具”在“選擇範圍”的預覽窗口上選定拾取文字,按“確定”鍵。建立圖片的黑色標題文字選區,如圖8所示。


圖8
如果在“色彩範圍”的預覽窗口上分辨不清選取內容,可以使用吸管工具直接在圖片上拾取顏色,建立選區範圍。
擴大選區範圍
仍然打開菜單欄上的“選擇”菜單,選取“修改”子菜單中的“擴展”命令執行,如圖9所示。

圖9
在彈出的“擴展選區”對話框中,設置“擴展量”值為“15像素”,按“確定”鍵。擴大了文字選區,如圖10所示。


圖10
去除畫面文字
按快捷鍵Shift+F5鍵,執行“填充” 命令,彈出對話框,保持“內容識別”的默認設置即可,按“確定”鍵。再看畫面上所有文字瞬間消失於選區中,如圖11所示。


圖11
按快捷鍵Ctrl+D鍵取消選區,觀察圖片沒有看到一點兒曾經文字存在過的痕迹,如圖12所示。

圖12
說起來此法也是廣為流傳,瞧着十分受用,只是不如我講得般詳盡。其實,相對單一的畫面上有文字,依靠“內容識別”去除掉比較輕鬆,容易恢復純凈的圖像效果。
方法雖然在這裡,但不是一用必靈的,對於某些狀況或操作問題可能達不到理想效果,就要考慮如何規避了。好比不論畫面複雜與否,總會有人想簡化步驟,認為只要達到目的就可以,在建立文字選區環節,省去先建立框選文字的矩形選區,直接用“色彩範圍”選取,造成畫面與文字相近顏色的都會被選區選中,如圖13所示。

圖13
當執行了“填充”命令的“內容識別”,後果不堪設想,畫面效果已然遭到破壞,並不可取,如圖14所示。

圖14
就此要明白選區範圍的設定與限制可以有效控制選取的複雜性及匹配性,由選區的擴展以促進填充修補內容的融合性,取得最終的完美效果。所以,需根據不同的圖片多加分析,掌握其特點達到準確操作,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單一運用方法,碰運氣看效果。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281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