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英文的歷史
英語是第一國際語言,母語為非英語國家的人學習外語時首選英語。根據譜系分類法,語言可分成八大語系,即漢藏語系,印歐語系,閃含語系等。英語屬印歐語系日爾曼語族西日爾曼語支。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有美國、加拿大、英國、愛爾蘭、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加勒比海諸國(巴哈馬、牙買加、巴巴多斯、格林納達、特立尼加和多巴哥)以及南美的圭亞那。還有一些國家如印度、馬來西亞、新加坡、尼日利亞、加納、塞拉利昂、喀麥隆等英語也被作為官方語言。全世界大約有3億人在講英語,另外有20億人在一定程度上懂英語。英語是如何崛起的,值得我們認真研究。
一、 英國英語時期
1.古代英語是從公元449年日耳曼的首領Jitish人在不列顛的肯特郡登陸時開始的。公元前,大不列顛島上住着克爾特人等,公元五到六世紀盎格魯撒克遜人開始移入。公元7世紀先後出現了7個Angle—Saxon王國, English一詞就是從Angle演變而來的。有三種語言對古代英語產生過較大影響,他們是凱爾特語,遺迹有Avon, Kennet, Dover和London;拉丁語,倖存的詞語有:ancor (anchor), flasce (flask), mil(mile),altar (altare), papa, plante (plant),dihtan (dictate);1013年後一個時期,丹麥人統治了全英格蘭,所以,古北歐語是對古英語有影響的第三種語言。它們的影子多帶/sk/音,如:sky, skin, skull, scare, skill。最早的英語文學作品只能追溯到750年,即刻在石碑上的 “Dream of the Rood”(十字架之夢)。比中國的《詩經》晚了1000多年。
2.中世紀的英語可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066年諾曼征服起。英王愛德華(懺悔者)無嗣而終,哈羅德被選為繼承人。諾曼底大公威廉以哈羅德不是王室血統為由,對英國出兵征服。在長達兩個世紀的征服時期,法語作為統治階級的官方用語成了語言上的最大成果,英國的遺老遺少不得不學點法語,以便發號施令。此後,法語常常用來描述上流社會生活和用作文雅詞彙。英語的詞彙中留下了法語的深深的烙印。如英國人住的是house ,法國人住的是tower。前綴de-, dis-, in-, inter-, pre-, pro-,ad-,-和後綴-able,-ment, -ess都是從法語借來。早期打入英語的法語單詞有:bacon, castle, market, prison, service,paradise, fruit。英法百年戰爭(1337—1453)結束後,英格蘭回到了英吉利人手中,英語又找回了國語的尊嚴。1489年後,法語只用於書寫法令與國會記錄。到了1500年,倫敦方言已升格為標準英語。1350—1500年是一個文學巨匠時代,宮廷詩人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蘭格倫的《農夫皮爾斯》,威克立夫的《聖經》對英語都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人們發現,喬叟和蘭格倫的作品中,有十分之一的單詞是法語和拉丁語。
二、 世界英語時期
1492年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英國的海外貿易急速擴大,建立了許多有特許專利的海外公司,如東陸公司(1579),非洲公司(1588),東印度公司(1600)。1588年打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排除了海外競爭對手,把手伸向全世界。到17世紀初,英國在亞洲、非洲、北美、西印度群島,先後建立了大量的殖民據點。1517年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又給英語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文藝復興的作家們用外借和造字等方法成套地擴大了英語詞彙,拉丁語、法語、意大利語、希臘語、斯堪的納維亞語、日爾曼語、阿拉伯語、印度語、西班牙語隨着貿易、宗教等源源不斷地注入英語的河流。
美國學者加蘭”坎農將1500—1900年之間的英語稱為現代英語。筆者認為這一划分似有欠妥,畢竟,公元1500年是一個遙遠的年代,1900年仍算不上現代,叫近代英語較為妥當。它可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文藝復興階段(1500—1660),第二階段是權威英語階段(1660—1800)。文藝復興時期,在伊麗莎白的庇護下,英國的教育迅速發展,學校取代了私塾,印刷的教材取代了手抄本,學人們紛紛著書立說,斯賓塞、莎士比亞、彌爾頓三位天才橫空出世。權威英語階段上限起於斯圖亞特王朝復辟的1660年,止於法國大革命後的1800年。這一時期,以語言學家所謂的“訴諸權威為特徵”,即一個語法家發現他所推崇的英語結構,就把它奉為權威;如接下去的結構是他所不喜歡的,就辯解說“即便是最好的作者也有閃失”。18世紀有三位語法家功不可磨,那就是洛斯主教,約翰遜博士,諾亞韋伯斯特。
1800–1900這個世紀是英語大舉傳播、問鼎世界時期。19世紀中葉,英國是世界上工業最發達的國家,它的商品壟斷了世界市場,成為“世界工廠”。到了1914年,它的殖民地遍及各大洲,面積達一千三百多萬平方公里,是其本土的150倍,人口是本國人口的9倍,號稱“日不落帝國”。隨着殖民擴張,上百萬英國人移居四海,英語也就輸出到了美、加、澳、南非以及西印度洋群島等地。
這一時期最主要的變化是美國殖民者及其後裔的詞彙上。美國的人口從1800年的530人,到1900年總人口已達到7560萬人。韋伯斯特指出,北美人口不能僅僅依賴於“一個島嶼和幾百萬人使用的英國英語”,英國英語和美國英語將不可避免地走向分裂。出於語言學的動機,富蘭克林和韋伯斯特都主張改革綴字法。韋伯斯特主張去掉默音字母,完成對法語借用詞的英語化過程。獨立戰爭、1812戰爭、美國南北戰爭、經濟競爭、民族主義的抬頭都助長了語言上的分歧。1951年出版了《A Dictionary of Americanisms》,收集了大量的美式英語單詞。分析起來,美式英語單詞來源於四個方面。
1.舊瓶裝新酒,舊詞表新意,如fix(新娘),swan(宣稱),turkey(火雞),bluff(懸崖),notch(峽谷)等。
2.複合,如地形詞彙backwoods, foothill, watershed, underbrush; 表示新大陸生活方式的詞:bluebird, bullfrog, devilfish ;口語詞彙:almighty dollar, bluenose, highbrow, paleface, peace pipe, warpath;成語動詞有:be on the fence, kick oneself, give somebody a fit, pull up stakes, knock down and drag out, go in for 等。
3.借用詞。來自印地安語的詞彙有:totem, persimmon, pone(玉米麵包), pecan(山胡桃), hominy(玉米粥), moose(麋), coon(機靈鬼), skunk(可惡的人), powwow(巫師), tomahawk(戰斧), wampum(貝殼數珠), wigwam(棚屋)。來自法語詞彙有:levee(堤), toboggan(平底雪橇), coulee(小河流)。來自西班牙詞彙有:ranch, patio(天井)。來自荷蘭詞彙有:boss, stoop (porch),cookie, sleigh, spook(鬼), Santa Claus。來自德語詞彙有:hamburger;原本不是地名的印地安語成為了地名,如 Alabama, Chicago, Dakota, Iowa, Massachusetts, Niagara, Ohio,紐約一帶荷蘭語地名有: Long, Coney, Staten。法語地名有: Champlain, Huron, Lafayette, Louisiana, St. Louis 。西班牙語地名有: El Paso, Florida, Los Angeles, Montana , San Francisco 。夏威夷數萬島嶼仍用夏威夷語: Hawaii, Honolulu (protected bay ), Kona (leeward) , Mauna Loa。我們熟知的American一詞是佛羅倫薩人 Amerigo Vespucci 給北美原住民起的名字,於1578年被收入文獻。
4.新創詞(neologism),如:pep(勁頭),chunky(矮胖的), blurb(新書簡介), caucus(秘密會議)。英國人視之為野蠻的美國人的方言,並扣上了“俗詞”大帽子。
當代英語始於1900年。這一時期,美國擊敗西班牙成為世界強國,奪得了菲律賓、關島、古巴、波多黎各。而在英布戰爭中,英國擊潰了布爾人,建立了南非聯邦。就這樣,英語取代法語作為外交用語,成了國際貿易的媒介。從地理格局上看,借歐洲和北美兩大支點,彼此呼應,英語的王者之勢已經形成。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英美兩國的語言里都有一些互不了解的詞,曾給雙方造成了不少的誤會。為了減少不必要的麻煩,1942美軍印發了《A short Guide to Great Britain》,英國的皇家空軍也編製了《Notes for Your Guidance》。美國教育家門肯預言,未來的學者把英語作為美國的一種方言來研究。300年後,美語將成為一種獨立的語言。
美國的黑人很多操南方方言,但黑人說的話並不是一種獨立的方言。假如黑人和白人受過同等教育,那麼,在電話里就很難分清是黑人講的方言,還是白人講的方言。如果父母說的是非標準的英語,而黑人又沒有受正規教育的機會,那麼,他的英語里可能沒有連繫動詞,但這不應該視為劣等人種的標誌。如:She a big woman(在名詞性詞組前). But now I here (在副詞前) (選自《The Cool World》。不過,在非正式情況下,問:That your sister 也是說得過去的。
但根據約瑟夫”賴特的觀點,由於教育事業和現代交際手段的發展,即使在農村,方言在急速消失。事實證明,門肯對美語的潮流是誇大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方言分道揚鑣的現象得到了遏止。英語成為聯合國的工作語言,國際間的政治、經濟、旅遊的交流,美國好萊塢的電影,英、美、加、澳的廣播、電視等文化交流,都為英語的統一和崛起做出了貢獻。
三、 美國英語時期
需要指出的是,二戰後英語傳播的大旗主要由美國來抗。經過兩次世界大戰,世界主要國家都遭到重創,而只有美國發了戰爭財,綜合國力空前加強。二戰後,美國的工業生產量是資本主義世界的1/2,出口貿易佔1/3,黃金儲備佔3/4。此外,還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機器,獨家壟斷着原子彈。通過建立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世界銀行,實現了從政治上、金融上、投資上和貿易上對世界的全面控制。美國在全世界不斷地製造動靜,電視、報紙等新聞媒介整天都少不對美國的報道,課堂上、音樂里、旅遊、商貿到處可以聽到美國的聲音,美語(英語)的地位隨之被拉升起來。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美語後來居上,對英式英語大有簪越之勢。美國英語有自己體系上的特點:
1.語法方面
英國人用的現在完成時,美國人多用一般現在時;美國人用虛擬語氣比英國人用的多;英國人用one’s,美國人多用his;美國人多用like,英國人用as/as if;英國人多用帶-ly的副詞,美國人多用不帶-ly的副詞;美語里get的 pp是gotten,英國人用got;打電話時,英國人說:Hello, is that Bill 美國人說:Hello, is this Bill
2.詞彙方面
同樣的意思在美語和英語中用不同的詞表達,如:“一套房間”美國人說apartment,英國人說flat;同一單詞在美語和英語中表達不同的意思,如mad, 美國人指angry,英國人指crazy。
3.拼寫方面
美語中,詞尾是-l的非重讀音節,不雙寫;英國人則雙寫,如:traveler—traveller;有些詞在美語中-ter以結尾,而英國人則以-tre結尾。如:theater—theatre. 有些詞在美語中-or以結尾,而英國人則以–our結尾。如:honor—honour; 有些詞在美語中-ize以結尾,而英國人則以-ise結尾。如:realize—realize; 有些詞在美英語中defense—defense等。
4.在發音方面
重讀元音美國人讀得比英國人要長些,英國人說美國人“拖長腔”;美國英語常常語音鼻化,空氣同時從口腔和鼻腔出來;在標準英語中,r只在元音前才發音,而美語中,r在任何位置都發音;美國英語將英國英語中[оu]的讀做單元音,將英語中[ ∧]的讀做[a],將[α∶]讀做[鎉;美國英語中元音之間的t和d都讀[d],因此writer 和rider的發音聽起來是一樣的;美語將-tile結尾的詞讀做[-tl],英國英語中讀做[-tail]等。
自1900年以來,深層結構規則幾乎沒有發生變化。詞彙方面的變化似乎要活躍的多,語義在不斷地消長,如1588年從漢語借用的litchi(荔枝),使用的頻率在加大。1819年拜侖使用過的toilet一詞,今已讓位於bathroom。對女士而言,bathroom又正在讓位於powder room;創新詞如雨後春筍,僅宇宙空間探索的詞彙有:space-station, spacecraft, feedback, countdown, blastoff;混成詞是另一種創新詞,類似複合詞,由兩個或更多的現有詞素構成。如,dandle 是由 dance 和 handle結合而成。
外來詞大增, 來自法語的詞語有garage(1902),limousine(轎車), camouflage (偽裝); 來西班牙語的詞語有 tango;來自捷克語的詞語有robot ;來自俄語的詞語有 Bolshevik (1917), sputnik(蘇聯人造地球衛星) ;來自阿拉伯語的詞語有 fedayeen(突擊隊員);縮略詞(acronym)是有每個詞的第一個字母聯結成的, AWOL—- absent without leave; NATO—-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radar — radio detecting and ranging; snafu — situation normal all fouled up; sonar— sound navigation ranging; veep — vice-president等。
縱觀千年的演變史,英語崛起有個“三級跳”。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在歐陸站穩腳跟,是第一跳;1640—166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及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資本主義迅速發展,19世紀末,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 “日不落帝國”,是第二跳;兩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國力式微,原有的殖民地紛紛獨立。(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英聯邦中仍有近53個國家。)而美國大發戰爭財,異軍突起,接過英語的接力棒,完成了第三飛躍。文化屬於上層建築,意識有相對獨立性,難免會超前或滯後。但在找到更好的標誌性事件之前,歷史巨變仍不失為重要參照物。
目前,英語的語法簡化到了底線,基本結構已經定型,詞彙卻以每年5000左右的新詞迅猛增長。俄羅斯的高中生要求掌握9000英語單詞,而我國對大學生的一般要求是求掌握4500單詞,研究生才要求掌握5500單詞。單詞量不足仍將是制約我們快捷使用英語的一大“瓶頸”。
Graddol預測,在21世紀英語和漢語都將名列世界語言六強(其他為印地語、烏爾都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英語的通用語功能不會輕易被取代,但也不會重現20世紀的輝煌;日語、法語、德語不會有大的作為,漢語必將乘勢崛起。英語不在是英美國家的專利,英語屬於全世界,英語的前途取決於中國和印度。
英語疑問詞有哪些?
英語疑問詞一般來說分為8種。分別是who/whom/whose 引導的、what引導的、which引導的、when引導的、where引導的、why引導的、how引導的和what(which,whose)+名詞引導的。
一、英語疑問詞
疑問詞是用來構建疑問句的詞語,疑問句是用來提出問題的語句。英語中的疑問詞有8種,其可以分為疑問代詞“who/whom, what, which, whose”和疑問副詞“when, where, how, why ”。
1、疑問代詞:
(1)who/whom:who是指詢問人(做主語);Whom也是是指詢問人(作賓語),意思都是“誰”。
例句:Who are you?你是誰?/To whom should I write?我應該把信寫給誰。
(2)what:是指詢問某物某事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例句:What is it?它是什麼?
(3)which:是指詢問一定範圍內特指的人或物。意思為“哪一,哪一個”。
例句:Which bag do you like best? 你最喜歡哪個書包?
(4)whose:是指詢問物體的所屬,做主語,意思是“誰的”
例句:Whose book is this?這本書是誰的?
2、疑問副詞:
(1)when:是指詢問時間,意思是“什麼時候/何時”。
例句:When is Tom birthday?湯姆什麼時候生日?
(2)where:是指詢問地點,意思是“哪裡,在哪裡”。
例句:Where is my new book?我的新書在哪裡?
(3)how:是指詢問有多種,例如健康狀況、程度和做事的方式等,可以和形容詞一起用構成含有具體含義的特殊疑問句。意思是“怎麼,怎麼樣”。
日常問候:How are you?你好嗎?(適合熟人間問候語)
詢問感覺:How is your feeling?你感覺怎麼樣?
詢問看法:How do you like the book?你覺得這本書怎麼樣?
詢問意見:How about playing basketball?去打籃球怎麼樣?
詢問年齡:How old are you?你年齡多少?
詢問方式:How do your go to school?你是怎麼去上學的?
這個明星叫什麼名字?
希拉里·達夫 (希拉里·達夫)Hilary Duff的資料(檔案)
生於1987年9月28日
出生地:Houston, Texas, USA
其他名:Hilary Ann Duff
由於出演《新成長的煩惱Lizzie McGuire》而走紅
並成為了一名成功的歌手
最近她的單曲“breat of my heart”還拿了美國音樂大獎
Hilary Duff 的全部作品
兒女一籮筐2 Cheaper by the Dozen 2 (2005) Lorraine Baker
超完美男人 The Perfect Man (2005) Holly Hamilton
灰姑娘 A Cinderella Story (2004) Sam
放開歌喉 Raise Your Voice (2004) Terri Fletcher
少年特工科迪 Agent Cody Banks (2003) Natalie Connors
兒女一籮筐 Cheaper by the Dozen (2003) Lorraine Baker
平民天后 The Lizzie McGuire Movie (2003) Lizzie McGuire/Isabella
人性 Human Nature (2001) Young Lila Jute
鬼馬小精靈-相見歡 Casper Meets Wendy (1998) Wendy
專輯曲目:
01. Fly
02. Weird
03. Our Lips Are Sealed
04. Shine
05. Someone’s Watching Over Me
06. Anywhere But Here
07. Who’s That Girl (Acoustic Version)
08. Jericho (Remix 2005)
09. Sweet Sixteen
10. SuperGirl (Exclusive Track)
11. Come Clean (Joe Bermudez Josh Harris Main Mix)
12. Wake Up (DJ Kaya Long-T Remix)
13. BOMH (Sugarcookie Remix)
14. So Yesterday (Radio Remix)
15. Fly (AOL Session) 她演過的電影
灰姑娘的故事 A Cinderella Story (2004)
上映:2004年
別名:無線知兩心/灰姑娘的玻璃手機
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類型:愛情片,喜劇片
畫面:彩色
導演:馬克·羅斯曼 Mark Rosman,Mark Rosman
主演:希拉里·達芙 hilary duff,Hilary Duff 查德·邁克爾·墨瑞,Chad Michael Murray 珍妮佛·柯立芝,Jennifer Coolidge
楚楚可人的高中女生薩姆·蒙哥馬利(希拉里·達芙飾)給人的感覺不完全是可人那麼直接,其生活的痕迹中顯然可憐的成分佔據着更多的比重。她同苛刻的繼母菲奧納(珍妮佛·柯立芝飾)以及刁鑽無理的同父異母的姐姐生活在一起。這個外人看來也算人丁齊整的家庭對薩姆而言並沒有幸福可言,她更像是一個奴僕而不是成員那樣疲於奔命地活着,名目則是為了讓已故父親的小飯店繼續維持下去。無依無靠的薩姆喜歡網絡。這種挑戰傳統的交流方式也使薩姆找到了異性的伴侶、投緣的傾訴對象。逐漸的知己相交使兩人決心在一次聚會中把彼此從虛擬世界重新拉回到現實中來。原本滿懷憧憬的薩姆在約會當天竟然意外地發現心目中的白馬王子原來竟是學校中頗…
勁歌飛揚 Raise Your Voice (2004)
上映:2004年
別名:提高你的聲音 (聽得到的說話)
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類型:愛情片,劇情片,音樂片
畫面:彩色
導演:肖恩·麥克納馬拉 Sean McNamara
主演:希拉里·達芙 hilary duff,大衛·基恩 David Keith,麗貝卡·德莫尼 Rebecca De Mornay出品:Moonlight Films [nl],Hoyts Distribution [au],新線影業New Line Cinema [us]
小城女孩泰瑞·弗萊切(希拉里·達芙飾)天生一付好嗓子,作為教堂唱詩班的領唱,她覺得歌唱就是自己生平的理想、未來的方向。善解人意的哥哥非常理解她的心情與所想,偷偷為她申請了演藝人才輩出的洛杉磯表演藝術學校的暑期課程。但申請尚未批複,哥哥在一次車禍中意外身亡,泰瑞為此心傷不已。於是,不顧父親的強烈反對,她決心完成哥哥對於自己的期望,在母親的秘密幫助下,只身前往紐約表演藝術學校就讀,遠離了小城熟悉的環境,從頭適應大城市的生存節奏,接觸到了一個完全不同於以往的新世界,除了必須習慣都市生活及都市人,更要讓從未受過正統音樂教育的自己闖出一片天。理想、挑戰與真愛,這就是青春時代的三元色,但最終的泰瑞能否把握住自己?
超完美男人 The Perfect Man (2005)
上映:2005年
類型:愛情片,劇情片,喜劇片
畫面:彩色
主演:希拉里·達芙 hilary duff,海瑟·洛克萊爾
出品:環球
溫柔賢淑的簡·漢密爾頓(海瑟·洛克萊爾飾)是一位單身母親。從母親的角度講,她堪稱成功美滿,大女兒霍莉(希拉里·達芙飾)和小女兒佐伊在她的精心照料下茁壯成長,簡既是她們的媽媽又是她們的朋友,三個女人的家庭生活其樂融融。而作為女人,簡的感情生活卻是一籌莫展,每當男人出現,母女三人的生活便開始動蕩不安。最讓人擔心的,並非青春期的霍莉,而是即將步入不惑之年的媽媽。在女兒霍莉的眼中,早已摸清了媽媽的情感規律:與一個不怎麼樣的男人開始相處,短暫的甜蜜很快轉變為難以避免的破裂,接着分手之後的簡便會儘快離開傷心之地,帶着霍莉和佐伊搬到另一個城市,期待下一站將出現的男人能與以往不同。
就這樣,簡的愛情周而復始,兩個女兒也隨她一起走馬燈似的居無定所。馬上成年的霍莉迫切希望她們能在某處安心定居,像周圍的同齡人一樣,能夠心無旁騖的去參加學校的舞會,過上正常人的生活。霍莉不願媽媽再重複傷心的浪漫,認為她應該認清自己的魅力和優點,而且愛情並非幸福的唯一源泉。
霍莉在不斷考慮媽媽約會的最佳人選,誰能阻止心碎的愛情再度發生呢?當簡的又一次愛情宣告結束,霍莉開始意識到時間緊迫,她必須馬上制定出計劃,製造出一個簡的追求者,一個令人驚訝的超完美男人,這是挽救媽媽感情的唯一辦法。
霍莉必須開始行動了,因為媽媽的同事、運氣不佳卻心地善良的麵包師蘭尼正成為新的追求者,霍莉發現自己捏造的email、信件和禮物已經不再具有有效的鎮靜作用,媽媽開始被蘭尼80年代式愚蠢的求愛“圍剿”擾得心煩意亂。情急之下,霍莉找來朋友的叔叔本(克里斯·諾斯飾)充當一直暗戀媽的“隱形” 人,長期以來的書信往來已經讓簡相信他是個溫柔而充滿魅力的餐館老闆。
不過,出乎霍莉意料的是,也許本太有魅力了,這個霍莉和新夥伴亞當和本的侄女艾米共同策劃的權宜之計發展得越來越無法控制,隨着兩人的關係進展,霍莉越發苦惱於謊言該如何延續,對她來說,最重要的是讓媽媽快樂,並且她們能落地生根。可是霍莉的麻煩依然棘手,她在計劃中投入了太多的心思,以至幾乎錯過了屬於自己的超完美男人……
兒女一籮筐 Cheaper by the Dozen (2003)
上映:2003年
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類型:家庭片,劇情片,喜劇片
畫面:彩色
主演:希拉里·達芙 hilary duff,史蒂夫·馬丁 Steve Martin
出品:20th Century Fox [se],0世紀福克斯(意大利)20th Century Fox Italia [it],wentieth Century Fox Film Corporation [us],0世紀福克斯(荷蘭)20th Century Fox Netherlands [nl]
當代美國平均每個家庭有1.87個孩子。而湯姆·貝克(斯蒂夫·馬丁飾)和他的妻子凱特(伯尼·亨特飾)卻擁有12個孩子,他們始終覺得孩子越多,生活就越幸福。這12個孩子既有已經22歲獨立生活的大女兒安妮(派帕·佩拉度飾),也有剛5歲大的頑皮雙胞胎兄弟,尼格爾和肖恩。
這個充滿溫馨但又不免有點混亂的大家庭同住在伊利諾斯州的一個小鎮上。湯姆在當地學校的一支橄欖球隊當教練。突然有一天,湯姆得到了他夢寐以求的工作,被邀出任芝加哥西北大學橄欖球隊的教練。儘管他的12個孩子都不樂意,一家人還是搬到了這個大城市。而就在此時,妻子凱特也得知自己的文集即將出版發行。她越來越覺得自己要和丈夫一樣,走出家門,追求自己的事業。他們在家裡照顧孩子的時間變少了,於是夫妻二人都嘗試着用新的方法來和他們的12個孩子交流溝通。結果他們發現自己的方法並沒有原本設想的那麼實用。更加湊巧的是,妻子凱特的經紀人還安排她到紐約為自己的作品做為期數周的宣傳。於是,湯姆不得不一邊努力地和他的新球隊進行磨合,一邊挑起照顧這個亂七八糟的家的重任。
湯姆的工作走上了正軌,凱特依然在外面宣傳她的新書,而家裡已經是矛盾重重。面對這一切,貝克一家人最後毅然決定放棄現在的所有,回到了他們以前的生活。
食物大戰 Foodfight! (2007)
上映:2007年
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類型:動畫片,動作片,喜劇片
畫面:彩色
導演:勞倫斯·卡薩諾夫
主演:希拉里·達芙 hilary duff,查理·辛,伊娃·朗格利亞
《食物大戰》是“獨立製片豪強”獅門影業殺入電腦動畫領域的開山之作,故事的背景設定於超市,每當夜幕降臨,林林總總的商品就活了起來,安靜冷清的大賣場化作喧囂繁華的都市。但商品們幸福的生活被邪惡的品牌“X”終止了,多虧超市英雄戴克斯偵探挺身而出,才帶領食物群眾趕走了壞蛋。影片的製作公司極限娛樂產業(Threshold Entertainment Productions)長期苦心經營小本生意,6年前便開始籌備這部人物眾多、場面宏大的3D動畫。據官方發言,所有在逛超市時能進入購物籃的商品均會在片中亮相,這麼大的工作量,難怪六年磨一劍。2005年3月,獅門影業終於擊敗索尼米高梅,拿下這部別具一格的CG作品炙手可熱的發行權。頭條新聞還不止於此,“絕望的主婦”伊娃·朗格利亞等一干大牌的名字陸續出現於配音陣容,再次將獅方戰必勝、行必果的決心昭告世人。
少年特工科迪2 Agent Cody Banks 2: Destination London (2004)
上映:2004年
別名:間諜小哥2 (特務B續集)
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類型:動作片,家庭片,冒險片,神秘片,喜劇片
畫面:彩色
導演:凱文·艾倫
編劇:Dyl
主演:希拉里·達芙 hilary duff,安東尼·安德森 Anthony Anderson出品:Lighthouse Pictures [sg],20世紀福克斯(荷蘭)20th Century Fox Netherlands [nl,20世紀福克斯(德國)20th Century Fox of Germany [de],米高梅影業MetroGoldwynMayer (MGM) [us],Hispano Foxfilms S.A.E. [es]
少年特工科迪又回來了!繼第一部中由邪惡勢力手中拯救世界之後,科迪·班克斯(弗蘭奇·莫尼茲飾)又開始了新的征程。這次由於一名中情局資深特工的突然變節,竊取了一份絕密圖紙並逃往霧都倫敦,致使國家利益再次受到威脅。科迪臨危受命秘密前往倫敦力圖完璧歸趙。抵達倫敦的科迪以一名學生的身份隱身於一所音樂寄宿學校當中。在絕密圖紙被賣給意圖控制世界的邪惡魁首之前將其攔截是不得已的選擇。如此重任之下,科迪必須嚴密守護着自己的真實身份,逐步接近嫌疑人的藏身之處,追蹤所指目標,甚至要日臻完善自己的小提琴演奏技術以免引起同學們的懷疑。全新的目標,高潮迭起的喜劇動作,激動人心的追逐場面,再加上滿口搞笑的德里克(安東尼·安德森飾)以及同路人艾米麗(漢娜·斯皮爾里特飾)的遭遇,少年特工面臨的挑戰一點都不比詹姆斯邦德的少。
戰爭公司 War, Inc (2007)
上映:2007年
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類型:動作片,犯罪片,驚悚片,劇情片,喜劇片
畫面:彩色
導演:Joshua Seftel
主演:希拉里·達芙 hilary duff,本·金斯利,約翰·庫薩克 John Cusack,瓊·庫薩克 Joan Cusack,瑪麗莎·圖梅
Brand Hauser(着名的戰爭公司)打算在將來,當沙漠國家turagistan發生暴動之後,可以設立一個分公司,由前美國總統接管,可以控制接管這個國家。約翰·庫薩克扮演一名中年男子,他受命充當職業殺手,去刺殺中東某國的石油部長。性感女記者,阿拉伯流行歌星,一切在這次行動中紛繁呈現……
Go 語言三色標記掃描對象是 DFS 還是 BFS?
最近在看左神新書 《Go 語言設計與實現》的垃圾收集器時產生一個疑惑,花了點時間搞清楚了記錄一下。
Go 語言垃圾回收的實現使用了標記清除算法,將對象的狀態抽象成黑色(活躍對象)、灰色(活躍對象中間狀態)、白色(潛在垃圾對象也是所有對象的默認狀態)三種,注意沒有具體的字段標記顏色。
整個標記過程就是把白色對象標黑的過程:
1.首先將 ROOT 根對象(包括全局變量、goroutine 棧上的對象等)放入到灰色集合
2.選一個灰色對象,標成黑色,將所有可達的子對象放入到灰色集合
3.重複2的步驟,直到灰色集合中為空
下圖是書上的插圖,看上去是一個典型的深度優先搜索的算法。
下圖是劉丹冰寫的《Golang 修養之路》的插圖,看上去是一個典型的廣度優先搜索的算法。
我疑惑的點在於這個標記過程是深度優先算法還是廣度優先算法,因為很多文章博客對此都沒有很清楚的說明,作為學習者這種細節其實也不影響對整個 GC 流程的理解,但是這種細節我非常喜歡扣:)
對着書和源碼摸索着大致找到了一個結果是深度優先。下面看下大致的過程,源碼基於1.15.2版本:
gcStart 是 Go 語言三種條件觸發 GC 的共同入口
啟動後台標記任務
為每個處理器創建用於執行後台標記任務的 Goroutine
上面休眠的 G 會在調度循環中檢查並喚醒執行
執行標記
gcw 是每個 P 獨有的所以不用擔心並發的問題 和 GMP、mcache 一樣設計,減少鎖競爭
嘗試在全局列表中獲取一個不為空的 buf
這是官方實現的無鎖隊列:)漲見識了,for 循環加原子操作實現棧的 pop
到這裡從灰色集合中獲取待掃描的對象邏輯說完了。找到對象了接着就是 scanobject(b, gcw) 了,裡面有兩段邏輯要注意
根據索引位置找到對象進行標色
嘗試存入 gcwork 的緩存中,或全局隊列中
無鎖隊列,for 循環加原子操作實現棧的 push
到這裡把灰色對象標黑就完成了,又放回灰色集合接着掃下一個指針。
Go 語言設計與實現 垃圾收集器
Golang三色標記+混合寫屏障GC模式全分析
原創文章,作者:小藍,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279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