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或許並不知曉或者關心 Nyaa。
在這個用戶已經漸漸習慣於 Spotify、Netflix 及 Steam 的時代,一家種子網站的關停對他們而言又有什麼意義呢?這樣的新聞甚至可能都無法被他們看到,畢竟,在這個 RSS 已經死去的人人都熱衷於所謂內容精準推薦的年代,每個人能看到什麼新聞也不再是由自己做主的了。
但是,回溯到十年前,回溯到二十年前,在那個數字化內容還遠遠談不上豐富完全的年代,種子、種子網站及種子下載分享軟件支撐了一批又一批的互聯網世界最早的探險者的探索精神,那些互聯網最早的原住民們用他們的自由精神和夢想打造了一個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開放樂園。
然後,一切漸漸地都不復存在。理想主義終究讓位於現實,互聯網的精神樂土最終也漸漸被大公司和它們的商業價值觀一點點侵佔。
在這個過程中,人們享受到更多,同樣也失去了很多。
純真年代

2011年,扎克伯格、說唱歌手史努比狗狗在帕克舉辦的一次音樂活動上合影 Kevin Mazur | Getty Images 來源:CNBC
西恩·帕克(Sean Parker),對今天的大多數人來說,這是一個陌生的名字,對一些人而言,這是那個在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電影《社交網絡》(The Social Network)里賈老闆(Justin Timberlake)扮演的角色,對部分人來說,這是一個身價數十億美元的成功投資人和企業家。
但如果時光倒流回二十多年前的九零年代,在那時,這是一個如雷貫耳的名字。
在帕克還只有十五歲的時候,他在網上遇到了十四歲的肖恩·范寧(Shawn Fanning ),在那時他們在一起討論最多的就是理論物理和駭客技術,隨後,他們一起在1999年6月創辦了 Napster,這個音樂文件分享網站最初的5萬美元是由帕克籌集的,而 P2P 文件分享理念則是范寧構思出來的,僅僅在一年之內,Napster 就獲得了數千萬的用戶。

Napster 的工作原理
P2P 文件分享通過中央服務器把用戶的文件都索引起來,當有用戶搜索文件時,就把已經索引好的文件提供給用戶下載,整個過程都是在兩台私人電腦之間完成的,Napster 最大的特點就是它只允許進行音樂文件的分享和下載。索引、搜索及下載分享都是通過 Napster 軟件和服務器完成的。有了 Napster 和 P2P,用戶就能免費在網絡上下載分享專輯和歌曲,這自然而然地侵犯了各大唱片公司的權益,於是麻煩也隨之而來。
1999年底,RIAA(美國唱片工業協會,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對 Napster 提起了訴訟,它要求網站為每首盜版歌曲支付10萬美元的補償,而當時的 Napster 服務器上有超過20萬歌曲,也就是說,Napster 需要賠付20億美元。

美國唱片產業進入新世紀後遭遇到嚴重的萎縮 來源:CNN
事實上,1999年是傳統音樂產業最後的輝煌,IFPI 的數據顯示,從1983年實現連續十七年的增長之後,全球 CD 銷量在2000年達到史無前例的24.5億張,此後便持續下滑。在1999年,美國音樂產業的規模達到146億美元,自此之後便一蹶不振。
在互聯網剛剛興起的21世紀初,已然嗅到些危機將近的傳統音樂產業還沒法理解和認識到網絡的價值,在他們看來,充斥着分享、下載和免費的互聯網就是對傳統產業的最大威脅。於是,他們迫不及待地要將起勢的 P2P 服務謀殺在搖籃之中。法律訴訟成了他們最有把握也是最具威力的武器。
在官司進行的過程中,Napster 也不斷做大,同時還在和 RIAA 在法庭上討價還價,但在在第九巡迴法庭的上訴被駁回後,到了2001年3月,Napster 最終被下發了禁止令關停 P2P 服務。儘管之後上訴法院允許它繼續運營。Napster 宣稱自己已經開發出技術來阻止99.4%的侵權文件分享,而法院認為這還不夠,要求前者把比例降到零。
堅持放寬版權束縛的哈佛大學法學教授勞倫斯·賴斯格(Lawrence Lessig)曾經對此頗有不滿,他認為如果連99.4%的比重都不滿的話,那已經不是針對侵權的戰爭,而是針對文件分享了。
到了2001年9月,Napster 和 RIAA 的訴訟終於實現和解,它不僅要為過去的侵權行為向音樂人和版權持有人賠付2600萬美元,同時還要為將來的授權許可支付1000萬美元。這個用戶最多時高達7000萬的網站卻根本拿不出這麼多錢,於是,它不得不轉型付費訂閱服務,但是,用戶卻並不買賬,Napster 的流量和用戶量雪崩式下滑。
破產清算的 Napster 本來在2002年有機會能夠以9400萬美元的價格出售給德國音樂公司 Bertelsmann AG,最終也因為這家公司時任 CEO 曾經在德國公司擔任高管可能涉及不當交易而被破產法庭取消。一直到2008年,Napster 才以1.21億美元的價格被百思買收購併在隨後和 Rhapsody 合併。
Napster 星火熄滅,但是,燎原的草灰已經升騰。
就在這個音樂分享網站正如火如荼的2000年,傑德·麥克卡勒布(Jed McCaleb)在網上放出了 eDonkey2000。相比 Napster,它增加了群集(swarming)功能,也就是說,用戶使用客戶端通過多個端來上傳下載文件的各個部分,而不止是局限於某個用戶。
同時,eDonkey2000 還將各個服務器連接在一起,組成一個搜索網絡。還有一個重要的改進,eDonkey2000 的搜索和下載引進了 HASH 值,而不止是簡單根據文件名來判斷。
到了2005年,eDonkey2000 也不出意外地收到了 RIAA 的停終令並最終關停了服務,一年之後,它和 RIAA 達成了3000萬美元的和解協議,而網站頁面也被替換成 RIAA 的告示。但是,它的機制和理念卻被 eMule 繼承下去。
Napster 和 eDonkey2000 這樣基於中央服務器(tracker)的 P2P 文件分享服務極容易受到影響被徹底關停,於是,其後的第二代 P2P 服務如 Kazaa 及 Gnutella 不約而同地開始採取去中心化的分布式架構,而到了第三代就是所謂的“暗網”(Darknet),在去中心的基礎上又加強了對用戶匿名性的保護。
就在 Napster 和 eDonkey2000 推出後不久併流行的2001年,當時還在布法羅大學念書的布拉姆·科恩(Bram Cohen)設計了 BitTorrent,這是最常見也是最重要的 P2P分享協議之一。基於 BitTorrent 協議,一個用戶只要上傳一個文件就會產生一個 torrent,而這個文件在 BitTorrent 的節點上就是一個種子(seed)。
每個文件被分為各個碎片(pieces),每個用戶下載到碎片後,這些碎片就會持續成為其他人下載的源。BitTorrent 在下載大文件時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暴雪戰網推送遊戲更新即是採用這種形式進行的。
只要上傳者持續做種保證這個文件在服務器上被上傳,那就意味着它可以被分發到無數想要下載它的人,每個通過 BitTorrent 下載的人也同樣在上傳做種。也就是說,同一個種子文件,同時下載的人越多,它的速度就會越快。
在 BBS 和郵件組還蔚然成風的時代里,在硅谷和華爾街編織的互聯網泡沫破滅的時代,互聯網成了最後一塊未被現實主義污染的理想國。人人都沉醉於自由、開放和分享的互聯網原教旨精神氛圍之中,對規訓的反抗和蔑視讓那個時代的互聯網用戶們成了新時代的嬉皮士。
他們杯葛微軟、華納、EMI 這樣的大公司,對 RIAA、MPAA 等機構不屑一顧,他們試圖要在賽博空間里開拓出一片對抗外在世界的烏托邦。
於是,在互聯網上利用侵權的方式違法成了他們自認為最有效最具效力的手段。
幻滅
2003年的美國,Napster 已經關停,BitTorrent 漸漸大行其道,而在遙遠的瑞典,宣揚自由分享的組織“海盜局”(Piratbyrån)成立,而後,他們成立了種子下載網站海盜灣(The Pirate Bay)。
海盜灣最開始是在墨西哥上線的,然後很快就回到了瑞典,整個網站是在其中一位創始人的奔騰三筆記本上架設的,其內存只有256 MB。當時並沒有多少 P2P 網站存貨,於是,海盜灣很快就脫穎而出,到了2004年年底,它的用戶就達到了100萬左右,種子數也超過了60萬,一年之後,它的用戶翻倍增加到了250萬。事實上,超過80%的海盜灣用戶來自瑞典以外的地區,到了2005年年中,它乘勢推出了多語言版本網站。

P2P 在誕生後迅速流行,成為互聯網流量最大來源之一 來源:torrentfreak
到了2004年,最極端的數據顯示,BitTorrent 已經佔據了35%的互聯網流量,Cachelogic 的調查則告訴我們,在2004年,62%的互聯網流量都與 P2P 有關,而其中又有53%是 BitTorrent 帶來的流量。
與此相映成趣的是實體音樂產業的繼續下滑,數字盜版愈發猖獗,這引起了傳統內容生產和版權擁有者的極大不滿。於是,最為最知名的種子分髮網站,海盜灣也不出意外地被盯上,成為他們的眼中釘。
2005年,美國高等法院裁定 P2P 網站需要為侵犯版權行為負責,各大唱片公司和電影製片廠因此可以對 P2P 網站提起侵權訴訟。最高法院還規定任何 P2P 服務只要觸及以下三個行為即可視為鼓勵侵權:
- 實施侵權;
- 引導鼓勵用戶侵權,包括以廣告向用戶推薦產品來侵權或有意吸引用戶使用產品服務達到侵權目的;
- 計劃侵權。
事實上,面對互聯網和科技的迅速發展,現實往往並無法迅速跟上時代的變化來與時俱進,最高法院的裁決出現了前後標準不一的情況。
在1984年索尼 Betamax 和環球影業的訴訟中,最高法院做出了與二十年後截然相反的判決,他們認定索尼的錄像機“適用於商業上明顯非侵權使用”,宣布即使技術產品服務可能被用戶用來侵權,公司也毋須為此負責。
當時,最高法院不僅認定用戶在家中私人並非商業性地使用“時移”(time-shifting)功能不構成侵權行為,同時還支持“時移”屬於合理使用(fair use),用戶的非商業使用“未對版權產品的潛在市場造成明顯不利影響”。最高法院的態度保證了家庭錄像帶市場的健康和蓬勃發展,並為之後的 DVD 和藍光技術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P2P 誕生之後就處在這樣不利的環境里,海盜灣命運多舛於是也並不讓人意外。

2009年,海盜灣的三位創始人在參加完訴訟後離開法院 Photo: Reuters/Bob Strong 來源: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mes
2006年5月,65名警察突襲海盜灣位於斯德哥爾摩的數據中心,試圖關停網站,但是,三天之後,海盜灣就找到新的域名託管並重新上線。三年之後,網站的四位創始人最終以協助侵犯版權罪名被判刑,被處以一年徒刑及362萬美元的罰款。海盜灣被迫轉變成為一家種子索引網站。
到了2010年,經過上訴,他們的入獄時間被縮短但是罰金卻膨脹到650萬美元。在這一年,遠在德國漢堡發生了一起訴訟,MPAA 起訴寬帶提供商 CB3ROB 為海盜灣提供了六部迪士尼盜版電影的連接服務,最終法院判決 CB3ROB 停止為海盜灣繼續提供寬帶服務。於是,海盜灣再次臨時下線,但是,很快它又恢復如初。
一個月後,由於創始人中的一位去世,海盜局最終也以解散告終。
海盜灣已經成了全世界版權機構的公敵,丹麥、意大利、英國以及荷蘭的 ISP 都被要求封鎖這個網站的入口,於是,海盜灣及其用戶只好利用代理,到了2012年,海盜灣開始用磁力鏈接替換大文件的種子,以此來節省資源並讓第三方站點更方便地運行代理服務。在2013年,海盜灣稱有8%的用戶是通過代理打開網站的。
Alex 的數據顯示,自2003年之後的十一年時間裡,海盜灣一直是世界上訪問量最大的種子網站,直到2014年11月,它才被 Kickass 超過。
後者在2008年才成立,僅僅三年之後,它就成了美國司法部的目標,在一系列域名被封之後,它遷移到了菲律賓並註冊了.ph 域名。隨後,它又增加了包括 kickass.to, kickass.so、kat.cr 等備用域名,它們甚至計劃每隔六個月就更換一次域名以防止被封停的危險。
到了2013年,英國高等法院下令 ISP 停止對 Kickass 的域名解析,一個星期之後,在RIAA 和 MPAA 的要求下,Google 也停止了對 Kickass 的抓取。
此後,這家種子網站先後遭到比利時、愛爾蘭、馬來西亞,葡萄牙等國的封鎖,Twitter 曾經一度屏蔽過它的鏈接,Steam 也將此設為聊天信息中的屏蔽關鍵詞,Chrome 及 Firefox 也曾經將其標記為危險網站,它還上過 Whois 的封禁名單導致網站一度下線。

被司法部關停後,Kickass 首頁上的公告
直到2016年,這個多災多難的網站終於在是年七月被美國司法部關停,在蘋果提供的信息幫助下,調查人員交叉比對了 iTunes 賬戶交易及登錄 Kickass 在 Facebook 的 IP 地址,最終確認並在波蘭逮捕了網站負責人阿爾特木·沃林(Artem Vaulin),他被指控侵犯版權及洗錢罪名。隨後,網站的代理域名紛紛主動關停。調查顯示,自2015年8月28日到2016年3月10日之間,沃林的銀行賬戶轉進了超過2800萬歐元的存款。
根據司法部的估計,Kickass 是全美訪問量第69位的網站,而這個種子網站每年的廣告收入大約在1700萬美元左右。
由於 Kickass 的關停,海盜灣再次成為世界上訪問量最大的種子網站。

BitTorrent 已經漸漸成為明日黃花 來源:Sandvine
數據顯示,在2016年的北美互聯網的下載流量中,BitTorrent 的比重已經萎縮到只有1.73,如果以上傳及下載的平均流量計算的話,在線視頻及流媒體在前10項應用中佔據了四席,它們在去年全部互聯網流量中的比重超過了一半。
思科的報告預測,到2020年時,互聯網視頻及 IP VoD 在全球互聯網流量中的比重將接近82%。它表示,在互聯網視頻增長的推動下,互聯網流量將從以 P2P 為典型的相對穩定的流量演變成為更加動態的流量模式。
種子的時代,於此終焉。
破碎的春天
在海盜灣成立的第十年,互聯網時代的第一個時期就宣告結束了。

斯沃茨在2012年一次反對 SOPA 的活動上 Daniel Sieradski, via Wikimedia Commons 來源:qz
在這一年,RSS 和 Markdown 的參與者、Reddit 的聯合創始人之一 亞倫·斯沃茨(Aaron Swartz)因為利用哈佛大學提供給他的 JSTOR 賬戶下載了大量 MIT 論文而遭學校官方和特勤局逮捕,並在隨後被指控犯有13項聯邦重罪並可能面臨最多50年監禁及100萬美元罰款,斯沃茨拒絕認罪和解。最終,在公訴機構的強大壓力下,他沒有留下任何遺言選擇自殺了解。
同樣是在這一年,Google 宣布他們將終止世界上最大的 RSS 閱讀器 Google Reader 以把注意力集中在更少的產品上,與此同時,在2011年推出的被 Google 的寄予厚望的和 Facebook 對抗的社交產品 Google+在事實上已經陷於失敗,其用戶平均駐留時間僅有7分鐘不到,而 Facebook 的數據則為將近7小時。
還是在這一年,Netflix 正式宣布開始自製內容,並在同年推出了劇集《紙牌屋》(House of Cards),此後三年,Netflix 每年推出的自製內容數目同比增長都超過了100%,自最初試水的2012年到2016年,Netflix 自製劇集及電影在四年里增長了超過3000%。
所有乍看起來毫不相關的事實最終卻匯聚在一起。斯沃茨的死就如同一個讖緯,Google Reader 的關停恰似一個幽靈,Netflix 則是一個預言。
在在線視頻流媒體的新互聯網勢力的衝擊下,傳統的互聯網正在不由自主地走向消亡。代表着互聯網草創時期內涵核心的 RSS 和 BBS 都在漸漸消退,P2P 分享及種子這樣和它們同時誕生的傳統事物在這股浪潮里又如何能夠倖免呢?種子網站、BT 下載這樣的內容獲取方式逐漸被統一的平台渠道分發、流媒體逐漸取代。

報告顯示,BitTorrent 在2010年全球互聯網流量中的比重約在17.9%,而視頻流媒體播放則僅僅只有1.4%。在對 PublicBT 上10000個最流行的種子分析後發現,63.7%的內容都是侵犯版權並非法分享,電影電視劇和遊戲的比重分別為47.9%和6.7%,全部存在侵權行為,色情片是比重最大的單一項目,其比例高達35.8%。
色情片、遊戲及視頻這些占種子網站最大比重的內容在新時代逐漸有了新的獲取和消費形式。

在互聯網早期,種子網站還能夠幫助人們在獲取色情內容上獲得不小的方便,但是,隨着在線色情網站的崛起和興盛,人們發現,在線觀看遠比下載更加便利。
Pornhub 的數據顯示,該網站在2013年的訪客超過了147億,每小時的訪客在168萬以上,用戶在網站上共觀看了632億段視頻。到了2016年,Pornhub 全年消耗了3110PB 的帶寬,每秒鐘就有99GB 的視頻播放,將近919億段視頻被觀看,其訪客超過23億。
Pornhub 之外,Neflix、Steam 這些平台的存在則在更大程度上抹殺了盜版影視劇和遊戲存在的意義價值,不僅越來越多用戶傾向於服務質量、付費訂閱制度更合理的大平台。更致命的問題是,版權機構、內容製作公司及執法部門正不斷加緊對它們的打擊力度。
在2017年5月,世界上最大的動漫種子網站被關停,網站團隊主動刪除了所有信息,早在2011年,這家網站就因為用戶非法下載分享 One Piece 的種子而和 Kickass 等網站一起遭到 Funimation 起訴,到了2014年,這家網站甚至遭到過不明 DDoS 的攻擊而中斷過服務。

Nyaa 之死,根源實際上在歐洲。
荷蘭的伍勒斯(Jack Frederik Wullems)開發了一款多媒體播放器 filmspeler,它能夠將圖像、音頻信號投放到屏幕上,聯網後,用戶就能用播放器從網站播放流媒體內容。與此同時,伍勒斯還為這個播放器安裝了包含超鏈接的插件,點擊後會幫助用戶重新分配來推流網站內容。這樣無論用戶獲得版權放許可與否都可以免費觀看節目。反盜版機構 Stichting Brein 因此狀告伍勒斯的“公開傳播”違反了荷蘭版權法。
由於歐盟及本國都未曾有過類似判例裁決,荷蘭地區法院向歐盟法院提起指導請求要求解決。最終,歐盟法院做出裁決,認定 filmspeler 屬於“公開傳播”侵犯了版權所有者的權利,同時法院還討論了以短暫重製(temporary reproduction)來保證作品合法使用的標準:
- 只適用於特定的特殊情形內;
- 和作品的合理使用不發生衝突;
- 不侵犯版權所有者的合法權益。
歐洲法院還認定,第三方如果以推流方式侵犯版權也要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而用戶通過網站獲取其他網站的盜版資源,即使網站沒有儲存內容也屬於侵犯版權行為。在這樣雷厲風行的裁定下,像 Nyaa 這樣的種子網站最終只能關停。
不難想象,大環境對種子網站來說將只會越來越艱難。在這個消費者已經培養起通過訂閱模式來享受流媒體的年代,P2P 分享已經成了白頭宮女一般的陳舊腐朽之物。就和 iPod 出來後,Walkman 和 CD 被時代淘汰一樣,就像智能手機出來之後,遊戲掌機漸漸被人冷落一樣,P2P 分享和種子下載已經漸漸成了越來越小眾的行為,甚至是一種帶着某種儀式感的共同體驗的活動。
自互聯網誕生至今,自 P2P 分享及種子下載興起到今天的流媒體崛起,我們仔細觀察其中歷史的稜角,就會發現互聯網經歷了一個從中心化到去中心化又回到中心化的循環,人們已經習慣並享受於 Google、Facebook、蘋果這些的大公司及 Netflix、YouTube、Spotify、Steam 如此大平台。
在曾經的那個互聯網年代,人們想得最多的是如何讓每個人在互聯網上更加自由更加便利,而現在,人們只在意如何讓現實和互聯網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小,窮極一切地試圖把互聯網和現實之間黏合成沒有任何差別的平面國。
人們甚至不再在意自己擁有什麼,而只在乎自己使用過,每個人都設法或不知不覺地讓自己成為了互聯網世界裡的神經浪遊者,每個人的真名實姓都消弭在消費主義的愉悅狂潮里,只剩下未來前途未知的百億之晝與千億之夜在未來等待着今日狂歡的我們——這不止是互聯網時代的縮影,也是我們時代和人類的寫真。
國內的 P2P 分享網站比外國的同行們更早地感受到了威脅和壓力,早在六年前,中國最大的資源分享網站 VeryCD 就開始清除 eD2K 鏈接開始轉型,這個網站的最後一次更新是在2013年1月3日,在這一年的年終盤點裡,最受歡迎的華語電影叫《青春期3》。
在經歷了最美好的互聯網黃金時代之後,P2P 分享和種子下載終究成了過眼雲煙,成為過往歷史的殘破遺迹。而互聯網的青春期終於也結束了。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277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