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 1、java中什麼叫”觀察者設計模式”?
- 2、Java的回調函數和觀察者模式的區別
- 3、觀察者模式解析
- 4、設計模式-Spring中常用的設計模式
- 5、JAVA觀察者模式(observer pattern)
- 6、軟件設計模式主要有哪幾種
java中什麼叫”觀察者設計模式”?
觀察者模式(Observer Pattern),又被稱為發布/訂閱模式,它是軟體設計模式中的一種。觀察者模式定義了對象間的一種一對多的依賴關係,當一個對象的狀態發生改變時,所有依賴於它的對象都得到通知並被自動更新。
在觀察者模式中,一個目標物件(被觀察者)管理所有相依於它的觀察者物件,並且在它本身的狀態改變時主動發出通知,這通常通過呼叫各觀察者所提供的方法來實現。此種模式通常被用來實作事件處理系統。觀察者模式有很多實現方式,從根本上說,該模式必須包含兩個角色:觀察者和被觀察者。觀察者和被觀察對象之間的互動關係不能體現成類之間的直接調用,那樣就將使觀察者和被觀察對象之間緊密的耦合起來,從根本上違反面向對象的設計的原則。在具體的實現中,我們需要面向接口編程,讓被觀察者管理觀察者對象接口類型,然後調用接口方法更新觀察者。
詳細內容請參考《軟件秘笈:設計模式那點事》,祝你早日學會設計模式!
Java的回調函數和觀察者模式的區別
java的回調 叫listener 模式。
無論是listener模式,還是C++裡面的callback模式,本質是一樣的
他們都是觀察者模式的具體實現。
觀察者模式是設計模式中定義的一種思想,而具體到不同的語言環境,使用不同的語法表現出來就會有java的listener objc的 delegate,或者C++的 callback。
觀察者模式解析
定義 :對象間的一種一對多的依賴關係,使得當每一個對象改變狀態,則所有依賴於他的對象都會得到通知,並自動更新。
交互對象之間松耦合
1)觀察者定義了對象之間一對多的關係
2)被觀察者用一個共同的接口來更新觀察者
3)觀察者和被觀察者用松耦合方式結合,被觀察者不知道觀察者的細節,只知道觀察者實現了觀察者接口
優點:
1)觀察者與被觀察者抽象耦合,容易擴展;
2)建立了一套觸發機制。
缺點:
1)循環依賴會導致系統崩潰;
2)觀察者太多會浪費時間。
1)定義對象之間的一對多依賴關係而不使對象緊密耦合。
2)確保當一個對象改變狀態時,自動更新開放數量的從屬對象。
3)一個對象應該可以通知開放式數量的其他對象。
觀察者模式 vs 發布-訂閱模式
觀察者模式(Observer)
如何使用 Java8 實現觀察者模式?(上)
如何使用 Java8 實現觀察者模式?(下)
設計模式-Spring中常用的設計模式
設計模式是一種思想,是一種更快更好更優雅地解決問題的一種思想。這種思想在很多優秀的框架中都有落地。比如 Spring 框架。
接下來,我將從我的角度出發,粗淺的想一下,Spring 框架中常用的一些設計模式。
Spring 框架核心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呢?個人理解是為了解決對象之間複雜的依賴關係,降低耦合。或者可以這麼說,做項目我們也可以什麼框架都不用,實現功能的時候,創建多個類,自己去維護類什麼時候創建、使用、銷毀等生命周期以及類之間的關係。自己維護的很好或者功能很簡單的話,也可以不使用框架。框架本身也就是一個黑盒工具而已,開源使我們可以將其白盒化。
既然Spring框架的核心內容假設是解決對象之間複雜的依賴關係。 通俗來說便是“要啥給啥”。為了實現這個目的,Spring 核心的 IOC 容器出現了,對象都放在這個容器里,需要的時候從裡面取。那就涉及到幾點:
1. 創建對象,保存對象,保存對象之間的關聯關係
2. 獲取對象
涉及到如何創建,是只創建一次還是創建多次,有關聯關係,先創建A還是先創建B等。 單例模式、原型模式、工廠模式、策略模式 可以來幫忙。
工廠模式:
Spring 中的 BeanFactory、FactoryBean
單例模式 :
保證一個類僅有一個實例,並提供一個全局訪問點。Spring 下默認創建的 Bean 都是單例對象。
常用的單例模式寫法又有很多:最簡單的就是 懶漢式了,還有 餓漢式、註冊式、序列化方式、枚舉方式等。
原型模式 :
Java 中的克隆對象。以某個對象為原型,複製出一個新的對象。兩個對象內容相同,但是對象實例不同。
用於創建重複的對象,同時又能保證性能。這種類型的設計模式屬於創建型模式,它提供了一種創建對象的最佳方式。
這種模式是實現了一個原型接口,該接口用於創建當前對象的克隆。當直接創建對象的代價比較大時,則採用這種模式。例如,一個對象需要在一個高代價的數據庫操作之後被創建。我們可以緩存該對象,在下一個請求時返回它的克隆,在需要的時候更新數據庫,以此來減少數據庫調用。
策略模式:
一個類的行為或其算法可以在運行時更改。這種類型的設計模式屬於行為型模式。
在策略模式中,我們創建表示各種策略的對象和一個行為隨着策略對象改變而改變的 context 對象。策略對象改變 context 對象的執行算法。
定義一系列的算法,把它們一個個封裝起來, 並且使它們可相互替換。
獲取對象的時候,有策略方法,也可以通過代理進行功能增強等。策略模式、代理模式、模板方法模式、適配器模式、裝飾器模式等
代理模式:
為其他對象提供一種代理以控制對這個對象的訪問。從結構上來看和 裝飾器模式類似, 但 Proxy 是控制,更像是一種對功能的限制,而 裝飾器是增加職責。
Spring 的 AOP 代理,應該是很出名的。JdkDynamicAopProxy、Cglib2AopProxy。
模板模式:
定義一個操作中的算法的骨架,而將一些步驟延遲到子類中。模板方法使得子類可以不改變一個算法的結構即可重定義該算法的某些特定步驟。比如 JdbcTemplate
適配器模式 :
將一個類的接口轉換成客戶希望的另外一個接口。適配器模式使得原本由於接口不兼容而不能一起工作的那些類可以一起工作。
Spring AOP 模塊對 BeforeAdvice、AfterAdvice、ThrowsAdvice 三種通知類型的支持實際上是藉助適配器模式來實現的,這樣的好處是使得框架允許用戶向框架中加入自己想要支持的任何一種通知類型,上述三種通知類型是 Spring AOP 模塊定義的,它們是 AOP 聯盟定義的 Advice 的子類型。
屬於結構型模式,適配類與被適配類之間沒有必然聯繫。滿足 has-a 關係。
裝飾器模式 :
屬於結構型模式。滿足 is-a 關係。
Spring 中用到的包裝器模式在類名上有兩種表現:一種是類名中含有 Wrapper,另一種是類名中含有 Decorator。基本上都是動態地給一個對象添加一些額外的職責。
觀察者模式:
定義對象間的一種一對多的依賴關係,當一個對象的狀態發生改變時,所有依賴於它的對象 都得到通知並被自動更新。
當對象間存在一對多關係時,則使用觀察者模式(Observer Pattern)。比如,當一個對象被修改時,則會自動通知依賴它的對象。觀察者模式屬於行為型模式。
Spring 中 Observer 模式常用的地方是 Listener 的實現。如 ApplicationListener。
JAVA觀察者模式(observer pattern)
StockData( extends Observable)只需要關注一個事件就好了。把多餘的代碼分割出來,封裝到一個event事件類里。只要有新事件就通知 Investor( implements Observer)觀察者有時間了。具體的時間有觀察者調用時間的方法來觸發。這樣代碼會整潔不少,邏輯也會很清晰、、
軟件設計模式主要有哪幾種
軟件設計模式主要有以下三大類共23種:
一、創建型模式:
1、工廠方法模式工廠方法模式的創建是因為簡單工廠模式有一個問題,在簡單工廠模式中類的創建依賴工廠類,如果想要拓展程序,必須對工廠類進行修改,這違背了開閉原則,所以就出現了工廠方法模式,只需要創建一個工廠接口和多個工廠實現類。
2、抽象工廠模式抽象工廠模式是提供一個創建一系列相關或相互依賴對象的接口,而無需指定它們具體的類。區別於工廠方法模式的地方,工廠方法模式是創建一個工廠,可以實現多種對象;而抽象工廠模式是提供一個抽象工廠接口,裡面定義多種工廠,每個工廠可以生產多種對象。
3、單例模式單例模式能保證一個類僅有一個實例,並提供一個訪問它的全局訪問點,同時在類內部創造單一對象,通過設置權限,使類外部無法再創造對象。單例對象能保證在一個JVM中,該對象只有一個實例存在。
4、建造者模式建造者模式是將一個複雜的構建與其表示相分離,使得同樣的構建過程可以創建不同的表示。在程序當中就是將一些不會變的基本組件,通過builder來進行組合,構建複雜對象,實現分離。
5、原型模式:原型模式是用原型實例指定創建對象的種類,並且通過拷貝這些原型創建新的對象。其實就是將對象複製了一份並返還給調用者,對象需繼承Cloneable並重寫clone方法。原型模式的思想就是將一個對象作為原型,對其進行複製、克隆,產生一個和原對象類似的新對象。
二、結構型模式:
1、適配器模式適配器模式是使得原本由於接口不兼容而不能一起工作的那些類可以一起工作,銜接兩個不兼容、獨立的接口的功能,使得它們能夠一起工作,適配器起到中介的作用。
2、裝飾模式:裝飾器模式是動態地給一個對象添加一些額外的職責,給一個對象增加一些新的功能,要求裝飾對象和被裝飾對象實現同一個接口,裝飾對象持有被裝飾對象的實例。除了動態的增加,也可以動態的撤銷,要做到動態的形式,不可以用繼承實現,因為繼承是靜態的。
3、代理模式代理模式是為其他對象提供一種代理以控制對這個對象的訪問,也就是創建類的代理類,間接訪問被代理類的過程中,對其功能加以控制。
4、外觀模式外觀模式是為子系統中的一組接口提供一個一致的界面,外觀模式定義了一個高層接口,這個接口使得這一子系統更加容易使用。
5、橋接模式橋接模式是將抽象部分與實現部分分離,使它們都可以獨立的變化。橋接模式就是把事物和其具體實現分開,使他們可以各自獨立的變化(突然聯想到了mvc模式)。
6、組合模式:組合模式是將對象組合成樹形結構以表示”部分-整體”的層次結構,組合模式使得用戶對單個對象和組合對象的使用具有一致性。
7、享元模式:享元模式是運用共享技術有效地支持大量細粒度的對象。享元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實現對象的共享,即共享池,當系統中對象多的時候可以減少內存的開銷,重用現有的同類對象,若未找到匹配的對象,則創建新對象,這樣可以減少對象的創建,降低系統內存,提高效率。
三、行為型模式:
1、策略模式:
策略模式是定義一系列的算法,把它們一個個封裝起來, 並且使它們可相互替換,且算法的變化不會影響到使用算法的客戶。
2、模版方法模式:
模板方法模式是定義一個操作中的算法的骨架,而將一些步驟延遲到子類中。該模式就是在一個抽象類中,有一個主方法,再定義1…n個方法,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實際的方法,定義一個類,繼承該抽象類,重寫抽象方法,通過調用抽象類,實現對子類的調用。
模板方法使得子類可以不改變一個算法的結構即可重定義該算法的某些特定步驟,將一些固定步驟、固定邏輯的方法封裝成模板方法。調用模板方法即可完成那些特定的步驟。
3、觀察者模式:
觀察者模式是定義對象間的一種一對多的依賴關係,當一個對象的狀態發生改變時,所有依賴於它的對象都得到通知並被自動更新。
也就是當被觀察者狀態變化時,通知所有觀察者,這種依賴方式具有雙向性,在QQ郵箱中的郵件訂閱和RSS訂閱,當用戶瀏覽一些博客時,經常會看到RSS圖標,簡單來說就是當訂閱了該文章,如果後續有更新,會及時通知用戶。這種現象即是典型的觀察者模式。
4、迭代器模式:
迭代器模式是提供一種方法順序訪問一個聚合對象中各個元素, 而又無須暴露該對象的內部表示。
在Java當中,將聚合類中遍歷各個元素的行為分離出來,封裝成迭代器,讓迭代器來處理遍歷的任務;使簡化聚合類,同時又不暴露聚合類的內部,在我們經常使用的JDK中各個類也都是這些基本的東西。
5、責任鏈模式:
責任鏈模式是避免請求發送者與接收者耦合在一起,讓多個對象都有可能接收請求,將這些對象連接成一條鏈,並且沿着這條鏈傳遞請求,直到有對象處理它為止。有多個對象,每個對象持有對下一個對象的引用,這樣就會形成一條鏈,請求在這條鏈上傳遞,直到某一對象決定處理該請求。
6、命令模式:
命令模式是將一個請求封裝成一個對象,從而使發出者可以用不同的請求對客戶進行參數化。模式當中存在調用者、接收者、命令三個對象,實現請求和執行分開;調用者選擇命令發布,命令指定接收者。
7、備忘錄模式:
備忘錄模式是在不破壞封裝性的前提下,捕獲一個對象的內部狀態,並在該對象之外保存這個狀態。創建一個備忘錄類,用來存儲原始類的信息;同時創建備忘錄倉庫類,用來存儲備忘錄類,主要目的是保存一個對象的某個狀態,以便在適當的時候恢復對象,也就是做個備份。
8、狀態模式:
狀態模式是允許對象在內部狀態發生改變時改變它的行為。對象具有多種狀態,且每種狀態具有特定的行為。
9、訪問者模式:
訪問者模式主要是將數據結構與數據操作分離。在被訪問的類裡面加一個對外提供接待訪問者的接口,訪問者封裝了對被訪問者結構的一些雜亂操作,解耦結構與算法,同時具有優秀的擴展性。通俗來講就是一種分離對象數據結構與行為的方法。
10、中介者模式:
中介者模式是用一個中介對象來封裝一系列的對象交互,中介者使各對象不需要顯式地相互引用,從而使其耦合鬆散,而且可以獨立地改變它們之間的交互。
11、解釋器模式:
解釋器模式是給定一個語言,定義它的文法表示,並定義一個解釋器,這個解釋器使用該標識來解釋語言中的句子,基本也就用在這個範圍內,適用面較窄,例如:正則表達式的解釋等。
擴展資料:
軟件設計的概念以及意義:
軟件設計模式是對軟件設計經驗的總結,是對軟件設計中反覆出現的設計問題的成功解決方案的描述。為了記錄這些成功的設計經驗並方便以後使用,軟件設計模式通常包含 4 個基本要素:模式名稱、問題、解決方案以及效果。
模式名稱實際上就是一個幫助記憶的名稱,是用於軟件設計的技術術語,有助於設計者之間的交流。
問題描述了設計者所面臨的設計場景,用於告訴設計者在什麼情況下使用該模式。
解決方案描述了設計的細節,通常會給出方案的原理圖示(例如 UML 的類圖,序列圖等,也可能是一些示意圖)及相關文字說明,如果可能,還會給出一些代碼實例,以便對解決方案的深入理解。
效果描述了設計方案的優勢和劣勢,這些效果通常面向軟件的質量屬性,例如,可擴展性、可復用性等。
軟件設計模式的重要意義在於設計復用。設計模式可以使設計者更加方便地借鑒或直接使用已經過證實的成功設計方案,而不必花費時間進行重複設計。一些設計模式甚至提供了顯示的類圖設計及代碼實例,為設計的文檔化及軟件的開發提供了直接的支持。
原創文章,作者:小藍,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270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