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互聯網的起源和發展「互聯網起源的了解」

身處數字時代,你是否也有過這些疑問,當今無處不在的互聯網起源在哪裡?改變了我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的互聯網是怎樣發展起來的?艾森豪威爾、利克萊德、鮑伯·泰勒、拉里·羅伯茨,這些名字和互聯網有什麼關係?蘇聯、美國、世界霸權、冷戰、軍備競賽…這些又和當今的互聯網有什麼聯繫?…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走近互聯網的BIG BANG!

01互聯網的前身ARPANET

在介紹ARPANET之前,我們得來先說一說ARPA。

ARPA誕生於美蘇爭霸的大背景之下,是美國高級研究計劃局(Th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簡稱,隸屬美國國防部。1958年,受制於蘇聯發射旅伴號人造地球衛星的驚人事件影響,在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的建議下,這個機構得以成立,它的主要任務是為軍隊尋求最新的科學與技術。

無論是二戰時期、冷戰時期、美蘇爭霸時期等等,美國很多研究機構,表面上是大學的實驗室、研究室,但實際上都會為軍方提供一些秘密技術研究,比如香農當年研究出信息論所在的貝爾實驗室,也是為軍方提供技術支撐。

ARPA的核心機構之一是信息處理處(IPTO)。1962年,利克里德(J.C.R.Licklider)離開MIT,加入ARPA,並在後來成為IPTO的首席執行官。利克利德前瞻性的判斷“(軍事)命令和控制系統”方面的改善,必須通過推進現行的計算機技術發展。利克利德富召集了美國很多知名的計算機專家,並將他所領導專家小組稱為“星際網”(Intergalactic Network),並從中孕育出了有關阿帕網的整體思想。也就是在他任職期間,據估計,整個美國計算機科學領域研究的70%由ARPA贊助,結果ARPA不僅成為網絡誕生地,同樣也是電腦圖形、平行過程、計算機模擬飛行等重要成果的誕生地。

02初識ARPANET

ARPA之所以從事ARPANET的研究,比較通行的說法是美國軍方為了減少集中的信息站點易受攻擊的危險為做出的。當時的大背景是冷戰中美蘇爭霸,尤其是圍繞核武器而開展的各種各樣的軍事競賽。

二戰期間,美國在核武器研製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面。戰後,世界核武庫不斷擴大,核武器的數量、種類迅速增加,相關的技術水平也日新月異。很多國家相繼加入了核俱樂部,打破了美國獨家壟斷核武器的局面。尤其是美蘇兩國先後研製出原子彈和氫彈,使得在冷戰高峰期,核武器庫成為最主要的威懾力量。為了避免出現集中命令式的控制系統極易遭到破壞,優先考慮改善通信設施,於是冷戰時期的軍事智囊團蘭德公司提出了有關阿帕網的最初設想:建立一個分布式冗餘的計算機網絡,使所有的消息拆分為一個個分組並可以通過協議發送,這樣,即便出現核戰爭,也總是可以找到最保險的信息通道,將命令等信息的發送地和目的地連接起來。

利克萊德卸任之後,他將交接棒交給了鮑伯·泰勒。泰勒接受了利克萊德的思想,接管了“星際網”的這些“大神”們。泰勒的辦公室坐落在五角大樓的第三層,放着3台不同操作系統的電腦終端,他們分別連着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聖莫妮卡市的主機。這三台電腦必須使用不同的操作系統和上機步驟,一不小心弄混了就前功盡棄。於是,泰勒萌生了將這些不同操作系統的電腦聯繫到一塊的想法。1966年的一天,泰勒走進了隔壁ARPA署長查爾斯·赫茲菲爾德(C.Herzfeld)的辦公室,提出了一個超越時代的互聯網項目建議,經過20分鐘交談獲得了100萬美元的資金支持。

泰勒提出的這個不到20分鐘就啟動的項目就叫“阿帕網”。

另一個對阿帕網有着鋪墊性貢獻的“神級”人物、互聯網的創始人之一、有着天才學霸之稱的拉里·羅伯茨。泰勒請羅伯茨出山的時候,卻多次被拒之門外。因為只想搞自己研究的羅伯茨對這個項目不感興趣。無奈之下泰勒只好向ARPA署長赫茲菲爾德求助,因為這位大佬掌控着羅伯茨的經濟命脈,羅伯茨所在林肯實驗室的全部經費。在金錢的威逼利誘之下,羅伯茨只能乖乖就範。

羅伯茨不負眾望,阿帕網的框架迅速的搭建了起來。1967年10月,上任不到一年的羅伯茨便寫了第一份建立阿帕網的開發計劃。在計劃中,他提出了阿帕網的構想《多電腦網絡與電腦間通信》。1968年6月,羅伯茨又提交了一份《資源共享的電腦網絡》報告。這份報告中提出在美國的西海岸用四種主流機型(Sigma-7、IBM360、PDP-10和XDS-940)建立四個實驗節點。

那麼核心問題就是,怎麼讓這四種電腦相互通信呢?

為此,泰勒和羅伯茨召開了一次龐大的技術研討會。會議持續了一整天卻沒有任何實質性的進展,就在所有人準備好又一次無功而返時,另一位“遠古大神”克拉克出現了。克拉克告訴泰勒和羅伯茨,並不需要將所有電腦都接入網絡,只需要將提供資源的主機和網絡之間安裝一台中介電腦。這個中介電腦的任務只有兩個:接受遠程傳來的信息,並轉為本地電腦使用的格式,負責線路調度工作。這個中介電腦就是路由器的前身,在當時被命名為“中介電腦處理器”(IMP)。

此時,一個嶄新時代的輪廓開始慢慢浮現,並清晰了起來。互聯網就是從這時開始的,從這個位於硅谷中的狹小網絡開始,邁向改變世界的征途。1969年底,阿帕網正式投入運行,全球互聯網的始祖就此誕生。

03 燎原之勢

阿帕的構成具有濃厚的研究色彩,而不單單以軍事產品為方向。阿帕在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研製過程中,與很多知名大學合作,在阿帕網的產生歷史中,大學始終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最初的主機間傳播協議由密歇根大學承擔,它包括字符和部件傳輸、錯誤檢測和轉發、計算機和使用者識別等規定:“接口信息處理器”的基礎研究由“斯坦福研究所”進行,在完成以後,由博爾特·貝拉尼克和紐曼公司贏得了生產“信息接口處理器”之間的子網絡的合同;麻省理工學院承擔多路存取計算機(MAC)計劃的工作,1974年,該計劃被更名為計算機科學實驗室,正是這個實驗室,90年代成為舉世聞名的萬維網大本營。

阿帕網的4個第一批節點是: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網絡測試中心;斯坦福研究所的網絡信息中心;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互動數學系統;猶他大學的圖形學(隱線移去)系統。

在70年代這個分布式結構網絡大量擴展的時期,又是少數軍事基地和將近20所大學被連接到阿帕網,由此帶來的是對於阿帕網的需求日益增長,從而促使阿帕開始認真討論連接不同網絡、實現轉型的問題。

1970年已具雛形的阿帕網開始向非軍用部門開放,許多大學和商務部門開始接入,同時阿帕網在美國東海岸地區建立了首個網絡節點。到1971年,隨着阿帕網的成功運行,已經有擴充到15個節點。

1975年7月ARPA網移交給美國國防部通信局管理。到1981年已有94個節點,分布在88個不同的地點,並結束了網絡實驗階段,從此阿帕網不再是實驗性獨一無二的了,美國進入了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

04 巨星隕落

大量新的網絡在1970年代開始出現,包括計算機科學研究網絡(CSNET),加拿大網絡(CDnet),因時網(BITNET)和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網絡(NSFnet)等。

由於ARPA網無法做到和個別計算機網絡交流,因此,1973年春,文頓·瑟夫和鮑勃·康(Bob Kahn)開始思考如何將ARPA網和另外已有的網絡相連接,尤其是連接衛星網絡(SAT NET)和基於夏威夷的分組無線業務的ALOHA網(ALOHA NET),瑟夫設想了新的計算機交流協議,最後被稱為傳送控制協議/互聯網協議(TCP/IP)。

1982年中期ARPA網被停用,原先的交流協議NCP被禁用。

1983年1月1日,NCP成為歷史,TCP/IP開始成為通用協議。

1983年ARPA網被分成兩部分,用于軍事和國防部門的軍事網(MILNET)和用於民間的ARPA網版本。

1985年成為TCP/IP協議突破的一年,當時它成為UNIX操作系統的組成部分。最終將它放進了Sun公司的微系統工作站。

1990年,NSFNET代替了原來的慢速的ARPAnet,成為互聯網的骨幹網絡。

90年代初,美國國防部正式宣布取消阿帕網。

最後,

科技的發展,是隨着人類的認知不斷提升而不斷進化的,受限於當時的技術、環境、解決的問題等因素,阿帕網的“結局”從它誕生之日起就已經註定是個“悲劇”。任何一項偉大技術的發明,都在建立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之上,相信當時建立阿帕網的專家團隊怎麼也不會想到它能發展到今天鏈接地球每一個角落的因特網,當我們為今天所取得的輝煌成果喝彩的時候,那些奠基今天偉大成就的技術與過程,也應該被歷史銘記。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251152.html

(0)
打賞 微信掃一掃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投稿專員的頭像投稿專員
上一篇 2024-12-13 17:21
下一篇 2024-12-13 17:22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後才能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