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java的面向對象是什麼意思,能不能用通俗的話解釋一下?
面向對象的簡單理解就是,你可以把現實中的每一件物品都看作是一個對象,這個物品的信息看作是對象屬性,物品功能看作是對象方法
比如,身份證,這是一個對象,身份證上的姓名,籍貫地址,開卡所,有效期等等信息看作是這個對象的屬性,身份證可以刷卡,那麼刷卡這個動作就是身份證對象的方法/事件
再比如你開的車子,車子本身是對象,車輛類型,購買時間,里程數,手動/自動,耗油數,座位數,等等這些屬於這兩車子的信息都是屬性,前進,轉彎,後退,這些動作都是車輛方法;比如保養,年審,事故,修改里程公里數等等這些東西也是車輛的方法,但也同時是車輛的事件,所以這裡單獨稱為事件方法,事件是方法,方法不一定是事件.不知道說的清楚嗎
java面向對象的三大特徵
Java面向對象的三大個特徵是封裝,繼承,多態。
1、封裝:
封裝主要是對類的封裝。一個業務邏輯的實現往往需要多個對象和方法去實現,封裝是對不同對象的方法進行封裝處理,即不同對象的方法處在一個單獨的對象類中。
2 、繼承:
使用一個特殊類擁有其全部的屬性和服務,作為父類,他可以有多個子類,一般的類去實現,比如:父類為 人,子類可以是 男人和女人,男和女都繼承於父類,但是一個子類只能繼承一個特殊類,不能繼承多個。但一個一般類可以實現多個接口。子類繼承父類的時候,可以重寫父類的方法,也可以有自己的方法。
3、 多態:
具有三個條件繼承 、重寫 、父類對象引用指向子類對象
。多態具有可替換性(substitutability)、可擴充性(extensibility)、接口性(interface-ability)
、靈活性(flexibility)、簡化性(simplicity)的優點。
介紹一下java的面向對象
1、面向對象
面向對象(Object Oriented)是一種新興的程序設計方法,或者是一種新的程序設計規範(paradigm),其基本思想是使用對象、類、繼承、封裝、多態等基本概念來進行程序設計。從現實世界中客觀存在的事物(即對象)出發來構造軟件系統,並且在系統構造中儘可能運用人類的自然思維方式。
2、對象
對象是系統中用來描述客觀事物的一個實體,它是構成系統的一個基本單位。一個對象由一組屬性和對這組屬性進行操作的一組服務組成。
類的實例化可生成對象,一個對象的生命周期包括三個階段:生成、使用、消除。
當不存在對一個對象的引用時,該對象成為一個無用對象。Java的垃圾收集器自動掃描對象的動態內存區,把沒有引用的對象作為垃圾收集起來並釋放。當系統內存用盡或調用System.gc( )要求垃圾回收時,垃圾回收線程與系統同步運行。
3、類
類是具有相同屬性和方法的一組對象的集合,它為屬於該類的所有對象提供了統一的抽象描述,其內部包括屬性和方法兩個主要部分。在面向對象的編程語言中,類是一個獨立的程序單位,它應該有一個類名並包括屬性和方法兩個主要部分。
Java中的類實現包括兩個部分:類聲明和類體。
類聲明
其中,修飾符public,abstract,final 說明了類的屬性,className為類名,superclassName為類的父類的名字,interfaceNameList為類所實現的接口列表。
類體
成員變量限定詞的含義:
static: 靜態變量(類變量)
final: 常量;transient: 暫時性變量,用於對象存檔,用於對象的串行化
volatile: 貢獻變量,用於並發線程的共享
方法的實現也包括兩部分內容:方法聲明和方法體。
方法聲明
方法聲明中的限定詞的含義:
static: 類方法,可通過類名直接調用
abstract: 抽象方法,沒有方法體
final: 方法不能被重寫
native: 集成其它語言的代碼
synchronized: 控制多個並發線程的訪問
方法聲明包括方法名、返回類型和外部參數。其中參數的類型可以是簡單數據類型,也可以是複合數據類型(又稱引用數據類型)。
對於簡單數據類型來說,java實現的是值傳遞,方法接收參數的值,但不能改變這些參數的值。如果要改變參數的值,則用引用數據類型,因為引用數據類型傳遞給方法的是數據在內存中的地址,方法中對數據的操作可以改變數據的值。
方法體
方法體是對方法的實現,它包括局部變量的聲明以及所有合法的Java指令。方法體中聲明的局部變量的作用域在該方法內部。若局部變量與類的成員變量同名,則類的成員變量被隱藏。
為了區別參數和類的成員變量,我們必須使用this。this用在一個方法中引用當前對象,它的值是調用該方法的對象。返回值須與返回類型一致,或者完全相同,或是其子類。當返回類型是接口時,返回值必須實現該接口。
構造方法
構造方法是一個特殊的方法。Java 中的每個類都有構造方法,用來初始化該類的一個對象。
構造方法具有和類名相同的名稱,而且不返回任何數據類型。
重載經常用於構造方法。
構造方法只能由new運算符調用
4、面向對象的基本特性
封裝
封裝性就是儘可能的隱藏對象內部細節,對外形成一道邊界,只保留有限的接口和方法與外界進行交互。封裝的原則是使對象以外的部分不能隨意的訪問和操作對象的內部屬性,從而避免了外界對對象內部屬性的破壞。
可以通過對類的成員設置一定的訪問權限,實現類中成員的信息隱藏。
private:類中限定為private的成員,只能被這個類本身訪問。如果一個類的構造方法聲明為private,則其它類不能生成該類的一個實例。
default:類中不加任何訪問權限限定的成員屬於缺省的(default)訪問狀態,可以被這個類本身和同一個包中的類所訪問。
protected:類中限定為protected的成員,可以被這個類本身、它的子類(包括同一個包中以及不同包中的子類)和同一個包中的所有其他的類訪問。
public:類中限定為public的成員,可以被所有的類訪問。
繼承
子類的對象擁有父類的全部屬性與方法,稱作子類對父類的繼承。
Java中父類可以擁有多個子類,但是子類只能繼承一個父類,稱為單繼承。
繼承實現了代碼的復用。
Java中所有的類都是通過直接或間接地繼承java.lang.Object類得到的。
子類不能繼承父類中訪問權限為private的成員變量和方法。
子類可以重寫父類的方法,即命名與父類同名的成員變量。
Java中通過super來實現對父類成員的訪問,super用來引用當前對象的父類。super 的使用有三種情況:
訪問父類被隱藏的成員變量,如:super.variable;
調用父類中被重寫的方法,如:super.Method([paramlist]),super()調用父類構造方法;
調用父類的構造函數,如:super([paramlist]);
多態
對象的多態性是指在父類中定義的屬性或方法被子類繼承之後,可以具有不同的數據類型或表現出不同的行為。這使得同一個屬性或方法在父類及其各個子類中具有不同的語義。例如:”幾何圖形”的”繪圖”方法,”橢圓”和”多邊形”都是”幾何圖”的子類,其”繪圖”方法功能不同。
Java的多態性體現在兩個方面:由方法重載實現的靜態多態性(編譯時多態)和方法重寫實現的動態多態性(運行時多態)。
編譯時多態:在編譯階段,具體調用哪個被重載的方法,編譯器會根據參數的不同來靜態確定調用相應的方法。
運行時多態:由於子類繼承了父類所有的屬性(私有的除外),所以子類對象可以作為父類對象使用。程序中凡是使用父類對象的地方,都可以用子類對象來代替。一個對象可以通過引用子類的實例來調用子類的方法。
重載(Overloading)
方法重載是讓類以統一的方式處理不同數據類型的手段。
一個類中可以創建多個方法,它們具有相同的名字,但具有不同的參數和不同的定義。調用方法時通過傳遞給它們的不同參數個數和參數類型來決定具體使用哪個方法。
返回值類型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無法以返回型別作為重載函數的區分標準。
重寫(Overriding)
子類對父類的方法進行重新編寫。如果在子類中的方法與其父類有相同的的方法名、返回類型和參數表,我們說該方法被重寫 (Overriding)。
如需父類中原有的方法,可使用super關鍵字,該關鍵字引用了當前類的父類。
子類函數的訪問修飾權限不能低於父類的。
Java面向對象的理解?
通過你的描述根本看不明白你在說什麼
不一定老師說的就對,老師一般頭腦里有個“正確”做法,不一樣的都被看作“不好”做法。
面向對象的重要作用是封裝,一個類、方法一般只做一件事。如果你能做到對象內部管理其自身狀態和邏輯,對外只暴露簡單接口,那我覺得就算好的對象
JAVA中什麼是面向對象
在java的學習中,面向對象應該是java技術的重中之重,雖然在生活中沒有對象可以面對,但在技術中還是要一直接觸面對對象,而且不可避免。今天對面向對象來了一個小總結。
一、面向對象的特點:
1、將複雜的事情簡單化。
2、面向對象將以前的過程中的執行者,變成了指揮者。
3、面向對象這種思想是符合現在人們思考習慣的一種思想。
過程和對象在我們的程序中是如何體現的呢?過程其實就是函數;對象是將函數等一些內容進行了封裝。
二、匿名對象使用場景:
1、當對方法只進行一次調用的時候,可以使用匿名對象。
2、當對象對成員進行多次調用時,不能使用匿名對象。必須給對象起名字。
三、在類中定義其實都稱之為成員。成員有兩種:
1、成員變量:其實對應的就是事物的屬性。
2、成員函數:其實對應的就是事物的行為。
所以,其實定義類,就是在定義成員變量和成員函數。但是在定義前,必須先要對事物進行屬性和行為的分析,才可以用代碼來體現。
四、類中怎麼沒有定義主函數呢?
注意:主函數的存在,僅為該類是否需要獨立運行,如果不需要,主函數是不用定義的。主函數的解釋:保證所在類的獨立運行,是程序的入口,被jvm調用。
五、成員變量和局部變量的區別:
1、成員變量直接定義在類中;局部變量定義在方法中,參數上,語句中。
2、成員變量在這個類中有效;局部變量只在自己所屬的大括號內有效,大括號結束,局部變量失去作用域。
3、成員變量存在於堆內存中,隨着對象的產生而存在,消失而消失;局部變量存在於棧內存中,隨着所屬區域的運行而存在,結束而釋放。
六、構造函數和一般函數有什麼區別呢?
1、兩個函數定義格式不同。
2、構造函數是在對象創建時,就被調用,用於初始化,而且初始化動作只執行一次。
一般函數,是對象創建後,需要調用才執行,可以被調用多次。
七、創建一個對象都在內存中做了什麼事情?
1、先將硬盤上指定位置的Person.class文件加載進內存。
2、執行main方法時,在棧內存中開闢了main方法的空間(壓棧-進棧),然後在main方法的棧區分配了一個變量p。
3、在堆內存中開闢一個實體空間,分配了一個內存首地址值。new
4、在該實體空間中進行屬性的空間分配,並進行了默認初始化。
5、對空間中的屬性進行顯示初始化。
6、進行實體的構造代碼塊初始化。
7、調用該實體對應的構造函數,進行構造函數初始化。
8、將首地址賦值給p ,p變量就引用了該實體。(指向了該對象)
原創文章,作者:小藍,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248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