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er 是一個基於 Python 3 的 Web 框架。具有以下特點:
- 使用異步請求處理和響應
- 簡單易用
- 具有可擴展性
- 充分利用了 Python 3 的協程特性
一、路由
路由是 Web 應用程序的核心。它決定了應用程序如何響應不同的 URL 請求。在 Responser 中,可以通過定義路由表來實現路由。
示例:
from responder import API api = API() @api.route("/") async def foo(req, resp): resp.text = "Hello, World!"
在這個示例中,我們創建了一個 API 實例,並定義了一個路由表。當請求根 URL 時,Responser 將使用定義的處理程序 “foo” 來響應請求,該處理程序設置了響應的文本內容為 “Hello, World!”。
除此之外,Responser 還支持帶參數的 URL。在路由表中,可以使用大括號來指定參數。
示例:
@api.route("/users/{username}") async def user_profile(req, resp, *, username): resp.text = f"User {username}"
在這個示例中,我們定義了一個帶參數的路由,其參數名為 “username”。當請求 “/users/john” 時,Responser 將使用定義的處理程序 “user_profile” 來響應請求,該處理程序設置了響應的文本內容為 “User john”。
二、請求和響應
請求和響應是 Web 應用程序的基本組成部分。在 Responser 中,可以通過 Request 和 Response 對象來處理請求和響應。
示例:
@api.route("/") async def echo_req(req, resp): resp.media = req.media
在這個示例中,我們定義了一個處理程序 “echo_req”,它將請求的 media 內容直接返回為響應的 media 內容。
除此之外,在 Responser 中,還可以設置響應的狀態碼和頭信息。
示例:
@api.route("/") async def custom_resp(req, resp): resp.status_code = 201 resp.headers["Custom-Header"] = "custom_value" resp.media = {"message": "Custom response!"}
在這個示例中,我們定義了一個處理程序 “custom_resp”,它設置了響應的狀態碼為 201,設置了自定義響應頭 “Custom-Header”,並設置響應的 media 內容為 {“message”: “Custom response!”}。
三、中間件
中間件是在路由之前或之後執行的一系列處理程序。在 Responser 中,可以通過定義中間件來實現對請求和響應的統一處理。
示例:
async def middleware(req, resp, *, call_next): print("Before request handler") response = await call_next(req, resp) response.headers["X-Middleware"] = "Done" print("After request handler") return response api = API(middleware=[middleware]) @api.route("/") async def hello(req, resp): resp.text = "Hello, World!"
在這個示例中,我們定義了一個名為 “middleware” 的中間件,在請求處理程序之前和之後分別輸出一行日誌。在創建 API 實例時,將中間件傳遞給構造函數,並在路由表中定義了一個處理程序 “hello”。在運行時,當請求根 URL 時,Responser 將依次執行 “middleware”、”hello”,並在響應頭中添加了自定義頭 “X-Middleware”。
四、模板引擎
模板引擎是一種將數據和模板結合生成 HTML 或其他格式文本的工具。在 Responser 中,可以使用 Jinja2 模板引擎來生成 HTML。
示例:
import responder from jinja2 import Template api = responder.API() @api.route("/{name}") async def greet_person(req, resp, *, name): template = Template("Hello {{ name }}!
") html = template.render({"name": name}) resp.html = html
在這個示例中,我們引入了 Jinja2 模板引擎,並在路由表中定義了一個處理程序 “greet_person”。當請求 URL “/John” 時,Responser 將使用 Jinja2 渲染 HTML 模板 “Hello {{ name }}!”,並將變量 “name” 設置為 “John”。渲染完成後,Responser 將將生成的 HTML 作為響應的 html 內容返回。
五、WebSocket
WebSocket 是一種協議,它允許在客戶端和服務器之間建立一個雙向通信的通道。在 Responser 中,可以通過 WebSocket API 實現 WebSockets 通信。
示例:
@api.route("/ws") async def websocket(req, ws): await ws.accept() while True: message = await ws.receive_text() await ws.send_text(f"You said: {message}")
在這個示例中,我們在路由表中定義了一個 WebSocket 處理程序 “websocket”,它接受 WebSockets 連接並在連接建立後不斷地監聽客戶端發送的消息。當接收到消息時,處理程序將回復 “You said: {message}”。
六、靜態文件
靜態文件是網站所必需的不變文件,如圖像、CSS、JavaScript 和字體等。在 Responser 中,可以通過在路由表中定義靜態文件路由來提供靜態文件。
示例:
import os import responder api = responder.API() @api.route("/static/{filepath}") async def server_static(req, resp, *, filepath): static_path = "static" file_path = os.path.join(static_path, filepath) if os.path.exists(file_path): resp.content_type = responder.models.CONTENT_TYPE.AUTO resp.content = responder.static_file(file_path) else: resp.text = "File not found" resp.status_code = 404
在這個示例中,我們定義了一個路由 “/static/{filepath}”,當請求該路由時,處理程序將在 “static” 目錄下尋找文件。如果文件存在,則響應文件內容,並自動設置響應的 content_type。如果文件不存在,則返回 “File not found”。
七、總結
Responser 是一個基於 Python 3 的 Web 框架,具有簡單易用、高效強大的特性。在 Responser 中,可以使用路由、請求、響應、中間件、模板引擎、WebSocket 和靜態文件等功能來開發 Web 應用程序。
原創文章,作者:小藍,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248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