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預訓練詞向量可以用測試集嗎
預訓練詞向量是通過對大規模語料進行訓練,學習出每個單詞的向量表示,使得語言模型在詞彙相似度、情感分類、實體識別等任務上表現出更好的性能。一般情況下,預訓練詞向量是在訓練集上進行訓練得到的,但是也可以在測試集上用來評估模型的性能。當測試集與訓練集的文本領域和主題差異較大時,使用預訓練詞向量可以提升模型的性能。
在實際應用中,我們可以使用預訓練的詞向量對測試集進行處理,將其轉換為向量表示,然後和訓練集中的向量進行比較。我們可以使用餘弦相似度等方法來衡量兩個向量之間的相似程度。
#使用預訓練詞向量對測試集進行處理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 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BertTokenizer, BertModel tokenizer = BertTokenizer.from_pretrained('bert-base-chinese') model = BertModel.from_pretrained('bert-base-chinese') text = '這是一篇測試文本' input_ids = tokenizer(text, padding=True, truncation=True, return_tensors='pt')['input_ids'] with torch.no_grad(): last_hidden_states = model(input_ids)[0]
二、訓練詞向量中文語料
在中文語料的訓練中,我們需要先對文本進行分詞處理,將文本轉換為單詞序列,然後使用word2vec、glove等算法對單詞進行向量化表示。在中文語料處理中,需要注意一些特殊的問題,如中文文本中的詞彙組成形式、詞彙的歧義性、分詞系統的選擇等。因此需要進行一些特殊的處理,如使用jieba分詞進行分詞等。
在訓練中,我們使用Skip-gram算法來學習詞向量,首先隨機初始化詞向量,然後通過最大化所有單詞與其上下文的餘弦相似度來學習單詞的向量表示。對於每個單詞,我們會採樣num_samples個“噪音”單詞作為負面例子,同時使用優化方法進行模型更新。
#使用gensim庫進行中文語料詞向量訓練 from gensim.models import Word2Vec import jieba # 假設已有訓練語料corpus,每行為分詞後文本 corpus = [['這是', '一隻', '很', '可愛', '的', '貓'], ['這是', '一隻', '很', '兇猛', '的', '狗']] model = Word2Vec(sentences=corpus, size=100, window=5, min_count=1, workers=4, sg=1) model.save('./chinese_word2vec.model') # 保存模型 model = Word2Vec.load('./chinese_word2vec.model') # 加載模型
三、預訓練詞向量在哪裡下載
目前常用的預訓練詞向量包括GloVe、Word2vec等。這些詞向量可以在官方網站或者開發者提供的預訓練詞向量庫中進行下載和使用。以Word2vec為例,我們可以在以下鏈接中找到訓練好的中文詞向量:
https://github.com/Embedding/Chinese-Word-Vectors
#使用預訓練的中文詞向量進行詞彙相似度計算 from gensim.models import KeyedVectors model = KeyedVectors.load_word2vec_format('./sgns.zhihu.bigram', binary=False) #計算兩個詞彙的相似度 word1 = '開心' word2 = '高興' result = model.similarity(word1, word2)
四、訓練詞向量
對於某些特殊的數據集,我們可以自己訓練詞向量。通常使用的算法有word2vec、glove等。在訓練中,我們需要指定一些參數,如詞向量的維度、窗口大小、負採樣的數量等。
#使用gensim庫訓練自己的詞向量 from gensim.models import Word2Vec import jieba # 假設已有訓練語料corpus,每行為分詞後文本 corpus = [['這是', '一隻', '很', '可愛', '的', '貓'], ['這是', '一隻', '很', '兇猛', '的', '狗']] model = Word2Vec(sentences=corpus, size=100, window=5, min_count=1, workers=4, sg=1) model.save('./my_word2vec.model') # 保存模型 model = Word2Vec.load('./my_word2vec.model') # 加載模型
五、訓練詞向量的算法有哪些
訓練詞向量的算法主要包括CBOW和Skip-gram兩種,其中Skip-gram算法是當前應用最廣泛的一種。Skip-gram算法是一種將單詞投射到低維空間中的方式,它會利用單詞周圍的上下文信息,學習出每個單詞的向量表示,使單詞向量之間的距離與含義之間的關係更加接近。
在Skip-gram算法中,每個單詞都被表示為一個向量,其餘單詞都被表示為一個與其單詞數量相同的向量。在訓練時,我們需要隨機抽樣目標單詞周圍的一些單詞,來預測目標單詞。訓練時使用的目標值是二進制,表示目標單詞是否出現在其他單詞的周圍窗口中。Skip-gram算法通常涉及到兩個矩陣,一個是輸入向量,一個是輸出向量。輸入向量指的是一個單詞的向量表達形式,輸出向量指的是當這個單詞出現在一個詞對或者一個句子中的時候的向量表達形式。
#使用gensim庫訓練CBOW詞向量 from gensim.models import Word2Vec import jieba # 假設已有訓練語料corpus,每行為分詞後文本 corpus = [['這是', '一隻', '很', '可愛', '的', '貓'], ['這是', '一隻', '很', '兇猛', '的', '狗']] model = Word2Vec(sentences=corpus, size=100, window=5, min_count=1, workers=4, sg=0) model.save('./cbow_word2vec.model') # 保存模型 model = Word2Vec.load('./cbow_word2vec.model') # 加載模型
六、自己訓練的詞向量與預訓練的區別
自己訓練的詞向量與預訓練的詞向量在訓練數據規模、詞彙覆蓋範圍、數據集特徵等方面有所不同。預訓練的詞向量往往基於大型通用語料庫進行訓練,旨在學習單詞的通用語義和模式,涵蓋更廣泛的語言方言和語種,通常對於任務的適應性更強。自己訓練的詞向量往往基於任務相關和特定領域數據進行訓練,旨在學習與特定領域相關的特徵和模式,通常能夠更好地適應於任務。
另外,在訓練的超參數、算法選擇方面也會對詞向量在性能上產生更明顯的區別。
原創文章,作者:小藍,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245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