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 1、成都歷史上有沒有大地震?
- 2、歷史上重大地震事件(國內外)及破壞損失程度
- 3、四川西部主要走滑活動斷裂帶的地震潛勢
- 4、地震對成都有多大影響啊??
- 5、突發!四川成都發生地震,地震發生時應該怎麼辦呢?
成都歷史上有沒有大地震?
成都歷史上並未生過大的地震。
1977年, 四川考古專家林向組織了2位老師與4位同學一起去調查成都周邊的古塔的情況,當時去看了彭州西15公里關口鎮西南坡的古塔,該塔建於北宋至和嘉祐年間(1054—1060),高34米,上部向北傾斜,從第5級到第8級歪斜差半個窗洞,頂部南北壁有破裂縫。
此塔工程質量甚好,專制塔磚、灰漿砌合、扁鐵強筋。林向分析認為,古塔顯然受北面龍門山地震波及所致,地震烈度推斷七度。此外,他們還考察了彭州北門外的龍興寺塔、彭州北20公里白塔壩的正覺寺塔以及丹棱白塔。
通過對4座典型古塔的現場調查和文獻研究,林向和學生們得出結論:古建的震害有方向性,塔的破裂呈南北向。按慣性地震波來自西北面,且是遠震,都受西北方向龍門山、鮮水河地震帶的影響,成都市區無地震。
四川考古專家林向從考古角度得出結論,成都歷史上並未生過大的地震,“我們可以通過文物,看出古代哪個地方發生了地震。成都以後是否會發生地震,可以基於歷史來判斷。因為,歷史上發生過地震的地方很可能有地震,歷史上沒發生過地震的地方,地震可能性就很小。”
擴展資料
四川地震多的原因
由於青藏高原、四川、雲南等地處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界,亞歐板塊受到印度洋板塊的擠壓而抬升,形成了喜馬拉雅山、橫斷山等山脈,這些山脈周邊的岩層在應力累積到一定程度後若超過了岩石的承受極限,則岩層會斷裂,從而發生地震。
中國是大陸強震最多的國家。從主要地震帶分布上看,四川西部是地震多髮帶,這裡有龍門山地震帶、攀西地震帶、松潘地震帶、岷江斷裂帶等多條主要地震帶,因此四川發生強震的頻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也就不奇怪了。此次九寨溝縣的7.0級地震,震中就發生在岷江斷裂帶附近。
參考資料來源:婺源縣人民政府-四川為什麼頻發地震?
參考資料來源:央廣網-專家:成都古代無大地震 現在發生概率小
歷史上重大地震事件(國內外)及破壞損失程度
我國:
河北邢台地震
1966年3月8日至29日,連續發生多次6、7級地震。首次地震發生於邢台地區隆堯縣以東,震級為6.8級,此後,又發生5次6級地震,以22日發生於寧晉縣東南的7.2級地震為最大。由於災區土質鬆散,地下水位較高,古河道等因素影響,地震造成破壞損失嚴重,破壞範圍大。6.8級地震波及142個縣市,7.2級地震破壞範圍包括136個縣市。有感範圍北到內蒙多倫,東到煙台,南到南京,西到銅川等廣大地區。地震共造成8182人死亡,51395人受傷,破壞房屋400餘萬間,損壞橋樑86座。災區共發生事故性火災115起,燒死16人,燒傷26人,燒毀簡易房153間。邢台西部山區和井陘、武安一帶發生山崩300餘處,山崩飛石引起火災22起,燒山80公頃。地裂縫、冒沙、冒水現象普遍,斷續延長几十米至數公里。地裂最寬達2米。井水上升或外溢等很普遍。滏陽河上幾座橋遭嚴重破壞。艾辛庄大橋橋面向南移動,與橋墩錯開1.8米,致使交通中斷。地震影響區域廣。天津市和琢縣有發電機掉閘,造成短暫停電現象。石家莊以西和山西昔陽等地破壞程度也較高。國務院非常重視邢台地震,即令當地駐軍趕赴災區進行搶救。全國各地大力支援災區,派出醫療隊,支援大批食品和救災物資。周恩來總理3月9日冒着地震危險到震區隆堯縣聽取災情彙報和救災情況,慰問災區人民。震後進駐災區的醫療隊達到94支,醫務人員達到7115人。
雲南大關地震
1974年5月11月,大關發生7.1級地震。四川盆地大部分地區有較強烈震感。有感面積約40萬平方公里。地震造成1423人死亡,1600餘人受傷;損壞房屋6.6萬餘間,其中倒塌2.8萬餘間,房屋破壞區面積約2300平方公里。極震區內木結構房屋的木構架無破壞,而土、石牆多倒塌,土擱梁房和毛石砌築石擱梁房,大多數坍塌或倒平。地震還造成山坡崩滑與地裂縫,毀壞道路,農田、水渠、埋沒村舍。最大規模滑坡的前緣沖抵小河對岸,形成高約30米的堤壩,堵水成湖。
遼寧海城地震
1975年2月4日,海城發生7.3級地震。極震區面積為760平方公里。這次地震發生在人口稠密、工業發達的地區,是該區有史以來最大的地震。由於我國地震部門對這次地震作出預報,當地政府及時採取了有力的防震措施,使地震災害大大減輕,除房屋建築和其他工程結構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和損失外,地震時大多數人都撤離了房屋,人員傷亡極大地減少。傷亡人員總數為29579人,佔總人口的0.32%,其中死亡2041人,佔總人口的0.02%。傷亡人員多為老、弱、病、殘、兒童和不聽指揮的人。地震造成城鎮房倒塌及破壞約500萬平方米,公共設施損壞165萬平方米,農村房屋毀壞1740萬平方米,城鄉交通、水利設施破壞2937個,各種設備、物資也遭到嚴重損失,總計約8.1億元。地面噴沙孔大的直徑達2.5米。有一地震斷裂,長約5.5公里,裂縫帶寬處達40米。營口市破壞面積佔全市總面積的53.1%。震後,及時展開救災工作。解放軍出動了3.5萬餘人,1173部汽車,12架飛機參加救災。派進災區的醫療隊達到101個,人員3480人。震後兩天供水修復;2月7月災區全部恢復供電。災民群眾在“三防”簡易房歡渡了春節。交通和工農業生產一個月後基本上得到恢復。海城地震預報的成功取得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據推測,如無預報,人員傷亡將達15萬人左右,經濟損失將超過50億元。
雲南龍陵地震
1976年5月29日,雲南西部龍陵縣先後發生兩次強烈地震。第一次發生在20時23分18秒,震級為7.3級,第二次發生在22時0分23秒,震級7.4級。這次地震屬於震群型地震。餘震活動額度高,強度大。每次地震各出現了兩個極震區。自5月29日至年底共記錄到3級以上地震2477次,其中,4.7、5.9級19次,6.2級、7.3級及7.4級各一次。這次地震使雲南省保山地區、臨滄地區、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9個縣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失。人員死亡98人,重傷451人,輕傷1991人,房屋倒塌和損壞42萬間。受災面積約1883平方公里。地震引起的滑坡也造成較嚴重損失。滑坡毀壞農房180幢,稻田、牧場、森林茶園近3900公頃,破壞渠道1126條,摧毀一座裝機容量為240千瓦的水電站和三座20千瓦以下的水電站。破壞道路185公里,塌方量達78萬立方米。龍陵地震經歷了中期和短臨預報的過程,並在震前採取了相應的防震措施。淺層崩塌性滑坡是此次地震的典型現象。
河北唐山地震
1976年7月28日,唐山市發生7.8級地震。地震的震中位置位於唐山市區。這是中國歷史上一次罕見的城市地震災害。頃刻之間,一個百萬人口的城市化為一片瓦礫,人民生命財產及國家財產遭到慘重損失。北京市和天津市受到嚴重波及。地震破壞範圍超過3萬平方公里,有感範圍廣達14個省、市、自治區,相當於全國面積的三分之一。地震發生在深夜,市區80%的人來不及反應,被埋在瓦礫之下。極震區包括京山鐵路南北兩側的47平方公里。區內所有的建築物均幾乎都蕩然無存。一條長8公里、寬30米的地裂縫帶,橫切圍牆、房屋和道路、水渠。震區及其周圍地區,出現大量的裂縫帶、噴水冒沙、井噴、重力崩塌、滾石、邊坡崩塌、地滑、地基沉陷、岩溶洞陷落以及採空區坍塌等。地震共造成24.2萬人死亡,16.4萬人受重傷,僅唐山市區終身殘廢的就達1700多人;毀壞公產房屋1479萬平方米,倒塌民房530萬間;直接經濟損失高達到54億元。全市供水、供電、通訊、交通等生命線工程全部破壞,所有工礦全部停產,所有醫院和醫療設施全部破壞。地震時行駛的7列客貨車和油罐車脫軌。薊運河、灤河上的兩座大型公路橋樑塌落,切斷了唐山與天津和關外的公路交通。市區供水管網和水廠建築物、構造物、水源井破壞嚴重。開灤煤礦的地面建築物和構築物倒塌或嚴重破壞,井下生產中斷,近萬名工人被困在井下。唐山鋼鐵公司破壞嚴重,被迫停產,鋼水、鐵水凝鑄在爐膛內。三座大型水庫和兩座中型水庫的大壩滑塌開裂,防浪牆倒塌。410座小型水庫中的240座震壞。6萬眼機井淤沙,井管錯斷,佔總數的67%。沙壓耕地3.3萬多公頃,鹹水淹地4.7萬公頃。毀壞農業機具5.5萬餘台(件)。砸死大牲畜3.6萬頭,豬44.2萬多頭。唐山市及附近重災縣環境衛生急劇惡化,腸道傳染病患病尤為突出。震後,黨中央和國務院迅速建立抗震救災指揮部。解放軍和全國各地的救援隊伍、物資源源不斷地雲集唐山,展開了規模空前的緊張的救災工作,及時控制了災情,減少了傷亡。市區被埋壓的60萬人中有30萬人自救脫險。解放軍各部隊出動近15萬人。唐山機場一天起降飛機達390架次。京津唐電網3000多人組成電力搶修隊。全國13個省、市、自治區和解放軍、鐵路系統的2萬多名醫務人員,組成近300個醫療隊、防疫隊。空運重傷員到外省市治療,共動用飛機474架次,直升機90架次;共開出159個衛生專列。各級政府及時解決了群眾喝水、吃飯、穿衣問題。重建家園工作1976年底着手準備,1978年開始,10年後一個欣欣向榮的新唐山出現在中國大地。
四川松潘-平武地震
1976年8月16日,松潘、平武之間發生7.2級地震。地震屬震群型,主震之後又發生22日6.7級地震和23日7.2級地震。這次地震有感範圍較大,西至甘肅高台,南至昆明,北至呼和浩特,東至長沙,最大半徑1150公里。震後連降暴雨,造成山崩、塌石、泥石流等,致使農田、道路、河床等破壞嚴重,通訊中斷。耕地被毀十幾萬公頃,糧食損失達500萬公斤,牲畜死亡2000餘頭。地震發生在人煙稀少的山區,加之震前已有預報,採取了人員撤離的措施,因此,人員傷亡僅為800餘人,其中輕傷600餘人。多數是由震後泥石流、山崩、滾石等次生災害所致。四川省各級政府在震前建立了防震抗震救災指揮部,要求各部門做好各方面準備。地震發生後成都市及附近地區群眾,由於受唐山地震的影響,產生了嚴重的恐震心理,從而出現了驚慌、外逃、外遷、跳樓現象,給社會生活帶來影響。同時地震謠言四起,人心浮動,加劇了社會不安定狀況,造成學校停課,商店停業,廠礦停產現象。
河北尚義地震
1998年1月10日11時50分,尚義以東地區發生6.2級地震,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是當年中國大陸地區最嚴重的一次地震災害。地震災區涉及張北、尚義、萬全和康定縣的19個鄉鎮,災區人口近17萬。地震中有49人死亡,11439人受傷,其中重傷362人,傷亡人數佔全國當年總數的83.9%。由於當地居民房屋的結構和選址不合理,房屋的建築質量和抗震性能不強,有些房屋本身就已經危險,因此,房屋破損較為嚴重,破壞面積達到650多萬平方米,其中完全毀壞175.4萬平方米。地震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7.94億元,占當年總數的44.6%。與該縣相鄰的山西大同高天鎮縣遭受的直接經濟損失也達到587.9萬元。震後政府和各方面共投入救災款項8.36億元。
台灣南投地震
1999年9月21日凌晨1時47分12.1秒,台灣地區發生了規模為7.3級的強烈地震。這場被形容為台灣20世紀最嚴重的大地震的震中,是位於日月潭西方12.5公里的南投縣集集鎮,震中距離地面只有1公里,屬於淺層地震。當時整個台灣地區都有明顯搖晃,很多民眾在睡夢中驚醒,嚇得抱起棉被就往外跑;住在公寓的人,在持續一分多鐘的強烈搖晃停止後,也都扶老攜幼疏散到巷道的空曠地區。據統計共造成2321人死亡,8722人受傷,79804處房屋受損,經濟損失高達幾千億新台幣。
世界:
■1906年美國舊金山大地震
美國迄今為止破壞最嚴重的一次地震,震級約為8.3級,估計有2000多人死亡,震後的破壞並不是直接來自地震本身,而主要是震後火災引起。
■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
震中位於日本東京附近60-80公里的相模灣,震級為8.2級。這次地震的次生災害(如火災)特別嚴重,加之適逢大風天氣,風助火勢,使城市陷入一片火海,加重了人員的傷亡。共有10餘萬人在這次地震中喪生,100多萬人震後無家可歸。由於損失巨大和政府救災不利,導致日本內閣倒台。
■1960年智利大地震
震級約為9.5級,為本世紀最大的地震。此次地震所引起的海嘯高度達6米,造成1千多人死傷或失蹤。
■1989年美國洛馬-普雷塔大地震
地震規模為7.1級,造成約62人死亡,超過3700人受傷,造成60億美元的財產損失,中斷高速公路、水電管線、瓦斯管線、通訊及電力等。
■1994年美國洛杉磯北嶺大地震
地震規模為6.7級,造成約58人死亡,將近9000人受傷,損失估計約200億美元。
■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
震級為7.6級,造成6000多人死亡,使號稱防震設施最好的日本遭到嚴重打擊,許多經過抗震設計的立交橋、高層建築、高速公路被破壞,地震引起的商業中斷等經濟損失總和達1000億美元,相當於此前20年地震損失的總和。
■2003年伊朗大地震
震中為伊朗東南部克爾曼省巴姆地區,震級為6.3級。這次地震造成4萬多人死亡,位於古絲綢之路的巴姆古城有70%的住宅被夷為平地,有2500多年歷史的著名磚體建築巴姆古城堡在地震中基本坍塌。
■2004年印度洋地震海嘯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發生7.9級強烈地震並引發海嘯,波及印度洋沿岸十幾個國家,造成20多萬人死亡或失蹤。
四川西部主要走滑活動斷裂帶的地震潛勢
聞學澤
(四川省地震局,成都 610041)
摘要 四川西部900km長的主幹走滑活動斷裂帶,呈現強烈的左旋斷層作用,是中國西南地區的主要發震帶之一。本文將地質和歷史地震資料相結合用於定量評估該斷裂帶的地震潛勢。重新計算或估計了斷層平均滑動速率,並根據斷層幾何形態以及歷史地震破裂的時-空圖像,將該帶劃分成16個段落。根據估計的同震滑動量、歷史和史前地震時間資料,使用時間可預報和更新模型,作者估算出每一斷裂段的地震平均複發時間。進一步使用時間相依的概率危險性評估模型計算了未來發生段破裂地震的概率。主要結果表明:①至2026年,16個斷裂段中有6個具有較高的累積發震概率(>0.45),這6個段落均位於沿斷裂帶至今已至少100年沒有發生破裂的空段中;②由於這6個段落的多數具有較長的平均複發時間或者具有相對於平均複發時間較短的離逝時間,故未來30年內(1996~2026年)並非均有較高的發震條件概率;③不同段落髮震概率的比較表明:乾寧—康定(段8—段11)和石棉—西昌(段14和段15)兩個地區應屬於該斷裂帶未來的相對危險區。
關鍵詞 地震潛勢活動斷裂四川西部
1 引言
本文研究的斷裂帶由北西向南東縱貫整個四川西部地區(圖1),全長約900km,由4條斷裂組成,它們是:甘孜—玉樹斷裂、鮮水河斷裂、安寧河斷裂和則木河斷裂。自從晚第四紀以來,這些斷裂均表現出強烈的左旋走滑斷層作用[13]。該斷裂帶也是中國西南地區的主要發震帶之一,自18世紀以來,至少20次震級大於或等於6.5級的地震沿該帶發生。
本文嘗試以斷層滑動速率、古地震和歷史地震資料,以及時間相依的概率模型為基礎,定量地評估出沿這一斷裂帶不同段落的地震潛勢。
圖2是本文研究步驟的流程圖,其表示的技術路線類似於那些已由有關研究者或研究小組在板塊邊界上使用過的技術路線[8,19~21]。作者一直在從事將這樣一種技術路線應用於中國大陸板內環境的一些活動斷裂[15~18],本文是這些努力的一部分。
2 斷層平均滑動速率
儘管從80年代以來已陸續發表了一些有關研究斷裂帶滑動速率的估值,但結果中的差別依然存在。本文仔細分析前人報道的資料[1,3,5·6,14,18,22],然後重新計算或估計了平均滑動速率及其標準差。重新計算或估計的平均滑動速率示意於圖3。圖3中有9個地點可獲得可靠的地貌斷錯量和沉積物的斷代數據,因而可得到計算的平均滑動速率及其標準差;圖3中另外3個地點的平均滑動速率及其不確定範圍(括號中的數字)是合理推測的結果。
圖1 四川西部主要走滑斷裂帶索引圖表示研究的斷裂帶與中國大陸其他主要活動斷裂的區域關係
圖3表明:甘孜—玉樹斷裂和鮮水河斷裂具有較高的滑動速率,達10~14mm/a,但沿安寧河與則木河斷裂,滑動速率僅在5.5~6.5mm/a之間。由圖1看到:在安寧河以及則木河斷裂的周圍有較多的次級分支斷層。一種可能合理的解釋是:這種次級的分支斷層分散了斷塊的水平運動量,從而減小了沿安寧河以及則木河主斷裂形跡的滑動速率。
圖2 活動斷裂分段地震危險性定量評估的技術路線框圖
3 歷史地震及其破裂的時—空圖像
對於該斷裂帶來說,除了兩個部分外,其餘部分均有歷史地震資料。圖4的一組平面圖將18世紀早期至今的歷史震源空間分布分5個時期分別繪出。各震源的尺度是根據地震時的重破壞區範圍圈繪的。
在過去250餘年中,斷裂帶的爐霍—道孚部分已重複發生過2~3次歷史地震(圖4),這一斷裂部分也正是整個斷裂帶中具有最高滑動速率(13~14mm/a)的部位(圖3)。因此,沿該斷裂帶的滑動速率越高,地震的複發率也越高。
如果將震源的長度取作為相應的破裂長度,並將這些破裂長度作為時間的函數,即可得到歷史地震破裂的時-空圖像(圖5)。圖5說明:
(1)在該斷裂帶的馬尼干戈附近部分,存在着一個無文獻地震記載的時空域,其意味着對於該斷裂部位,除了有一次地震(大約發生在公元1506年前後)是根據粗略的考古學方法確定年代之外[3],得不到有關18世紀之前的、有文獻記載的地震資料。然而,在該斷裂帶的冕寧—西昌之間的部分,具有500年長的地震歷史記載。
(2)歷史地震破裂往往在原地重複發生,但在空間上相鄰的破裂之間的重疊量相對於破裂長度來說是較小的。
(3)可識別出沿該斷裂帶的3個地震破裂的空段。這3個空段均自從上一次地震以來至少已有100年沒有發生過段破裂地震事件。
圖3 沿研究斷裂帶左旋平均滑動速率的新近估計結果滑動速率單位:mm/a
4 斷裂分段
該斷裂帶的分段是為了將它劃分為相對獨立的破裂單元。在確定段落的邊界時,考慮了以下幾點:①沿斷裂帶的大規模幾何不連續,例如羽列斷層之間的階區或者較短的斷層分支(持久性段落邊界);②已經重複過不止一次歷史破裂的、相鄰斷裂部位的接合區(相對穩定的段落邊界);③歷史上僅分別破裂過一次的兩斷裂部分之間的連接區(不確定的段落邊界);④如果同一斷裂部分發生過不同破裂長度的歷史地震,則考慮其中的最長破裂的端點(不確定的段落邊界)。
圖6提出了研究斷裂帶的分段模型,該模型共分出16個斷裂段並分別用S1,S2,S3,…表示。
圖4 歷史地震震源沿斷裂帶的空間分布分5個時期分別繪出從18世紀早期至今的震源,震源的大小根據地震的重破壞區面積圈繪
圖5 研究斷裂帶歷史地震破裂的時-空關係縱軸表示沿斷裂帶走向從南東到北西的空間位置,垂直虛線段表示不確定的破裂延伸
圖6 研究斷裂帶的分段圖
5 地震平均複發間隔
用於估計地震平均複發間隔的方法如下:
對平均滑動速率、同震平均滑動量均可得到或可估計出的斷裂段,平均複發間隔據“時間可預報模式”[10]和“更新模式”[21]進行計算。
對於時間可預報模式,有:
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論文集 第5卷 現代岩石圈運動 地震地質
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論文集 第5卷 現代岩石圈運動 地震地質
式中:Tm為平均的(或中位數的)複發間隔;σd為Tm的數據不確定性;u為最晚地震的同震平均滑動量;Su為u的標準差;v為斷層平均滑動速率(不包括蠕動速率);Sv為v的標準差。
對於更新模式,有:
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論文集 第5卷 現代岩石圈運動 地震地質
式中:um為n次同震滑動的平均值;Su為um的標準差;n為原有地震滑動的次數,當僅可測得最晚地震事件的滑動量時,n=1;σ1為複發間隔的內在不確定[見(10)式]。
對於大多數斷裂段,同震平均滑動量用這樣的方法估計[18]:將地震的面波震級M、破裂長度L、以及最大同震滑動量Dmax分別輸入一組表示(u·L)與M,及u、M、L和Dmax之間關係的經驗公式,得到最晚地震事件同震平均滑動量的若干種估值,然後假定每一種估值的權重反比於相應估值的方差,取加權平均作為最佳估值。
16個斷裂段之一的石棉段(S14),可得到的是過去4次古地震事件的14C年齡[9]。本文由這些年齡和下式[8,18]重新計算了平均(或中值的)複發間隔
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論文集 第5卷 現代岩石圈運動 地震地質
式中:Tav為n次事件複發間隔的算術平均;μ為複發間隙對數正態分布的均值[見(9)式];T為事件之間間隔時間的中值;5為T的標準差,當地震為歷史事件時,S=0;n為地震事件之間時間間隔的樣本數。
用於計算16個斷裂段的平均複發間隔及其不確定的數據均已在表1中列出。與上次事件以來的離逝時間一道,計算出的平均複發間隔將用於計算段破裂地震的發生概率。
表1 用於計算16個斷裂段平均複發間隔的數據
續表
6 段破裂地震概率的計算
評估單個斷裂段長期地震潛勢的方法是基於一種具有這樣假定的模型:沿一個斷裂段發生一次地震的概率隨着自上一次地震以來的離逝時間而增加。該模型也稱為時間相依的概率模型[8,21]。本文計算了兩種概率:條件概率和累積概率。條件概率Pc是在已知在時刻Te之前地震未發生的條件下,一次地震在時間區間Te至Te+DT內發生的可能性:
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論文集 第5卷 現代岩石圈運動 地震地質
式中:f(T)是隨機複發間隔T的概率密度,0是相對時間的起點,設在上一次地震的發生時間。Te是從上一次地震的時間到1996年1月1日的時間段,DT是一個設置的預測時間段,取為30年。
累積概率F是在從上一次地震後直到Te+DT的時段內發震的可能性:
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論文集 第5卷 現代岩石圈運動 地震地質
本文假定f(T)是一種對數正態型的密度函數,並採納了具有如下密度函數形式的特徵地震複發時間的通用分布[7,8]:
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論文集 第5卷 現代岩石圈運動 地震地質
其中μ(=-0.01)是該分布的均值。總不確定性σN由兩個部分:數據不確定σd和複發間隔內在不確定σ1組成:
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論文集 第5卷 現代岩石圈運動 地震地質
數據不確定σd來源於估計平均複發間隔Tm中的不確定性,內在不確定σ1(=0.21)來源於上述通用分布。
7 未來段破裂地震的震級估計
對於走滑性質的斷裂段,未來段破裂地震的震級由一組選擇的經驗關係式作粗略估計:
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論文集 第5卷 現代岩石圈運動 地震地質
假定一次未來的特徵事件將使一個長度相應為L的斷裂段發生破裂,由以上4個公式可得到該事件震級的4種估值。取這些估值的平均作為未來地震震級的最佳估計。
編號為S4的朱倭段是所有16個斷裂段中唯一的非走滑性質的斷裂段(參見圖6),該段位於甘孜拉分區南東緣。這一斷裂段曾在1967年發生6.8級地震時表現出北東向正斷層作用[1,18]。因此,該段的未來震級採用全球範圍正斷層地震的關係式[11]進行估計:
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論文集 第5卷 現代岩石圈運動 地震地質
8 概率地震潛勢的分析
表2列出了計算的未來段破裂地震的概率和預測的特徵震級。由於採用了時間可預報和更新兩種複發模型,得到多少有些差別的概率值,因此,採用這兩種模型得到的概率值的平均作為最終結果。
圖7說明了計算得到的概率。從圖7看出:至2026年,有6個斷裂段具有較高的、大於或等於0.45的累積概率。這6個段落均處於根據歷史破裂時-空圖像鑒定出的地震空段的位置(參見圖5和圖7)。然而,並非這6個段落在未來30年內均有較高的發震條件概率。實際上,如果一個斷裂段具有較長的至下次地震的複發時間,例如長於300年,則在一個相對較短的時間區間,例如DT=30年,無論自從上一次地震以來的離逝時間較長還是較短,計算的條件概率均不會高。這有些不同於板塊邊界構造環境的情況,板塊邊界斷裂的高活動性使得那裡的大地震或巨大地震平均的複發間隔往往僅幾十年或者在100~200年之間[8]。
在中國大陸板內環境,分析斷裂段的長期地震潛勢時不僅參考條件概率,而且還應參考累積概率可能會更好。例如,S2段和S6段在未來30年內具有相同的條件概率(Pc=0.16),但是S2段的累積概率(至2026年,F=0.71)要比S6段的累積概率(至2026年,F=0.19)高得多,從而在未來30年內,S2段要比S6段具有更高的地震潛勢。
表2 計算的16個斷裂段發震條件概率Pe(1996~2026年)和累積概率F(至2026年)
根據不同斷裂段概率值的相互比較以及從長期預測的觀點,作者提出兩個地區:乾寧—康定和石棉—西昌(參見圖6和圖7),應考慮作為未來30年的主要危險區。前一地區包括斷裂段S8—S11,後一地區包括斷裂段S14和S16。
9 討論
本文對四川西部主要走滑活動斷裂帶的地震潛勢進行了評估。這裡認為應強調以下幾點:
(1)本研究僅僅是一初步的努力,結果中明顯存在有不確定性,並主要是由地質數據的不確定所引起的。這些地質數據包括斷層滑動速率、同震平均滑動、古地震斷代以及若干段落的離逝時間等。
(2)結果中的不確定性也有由模型不確定引起的部分。特徵地震的通用複發時間分布[7]是針對板緣地震資料而建立的,是否能將該分布應用於像中國大陸這樣的板內構造環境仍然是一個問題。在沒有別的選擇的情況下,使用該模型所得結果只是一種近似。
(3)無論本文所得結果有多粗糙,但其對於研究區的長期地震危險評價仍然是有用的。具有較高累積概率的斷裂段均指示了長期缺震空段的事實,暗示了儘管使用了不確定的數據和模型而得不到精確的發震概率,但至少得到了那一斷裂段相對於其它斷裂段具有更高或更低地震潛勢的信息。
圖7 計算得到的、代表斷裂段未來地震潛勢的概率圖解地表的細線是四川省的邊界,粗線代表研究的斷裂帶;柱體的高度與概率值成正比
參考文獻
[1]C.R.Allen,et al..Field study of a highly active fault zone:The Xianshuihe fault of southwestern China.Geol.Soc.Am.Bull.,1991,103:1178~1199.
[2]M.G.Bonilla,et al..Statisticol relations among earthquake magnitude,surface rupture length,and surface fault displacement.Seis.Soc.Am.Bull.,1984,74,2379~2411.
[3]蔡長星等.甘孜-玉樹斷裂帶晚第四紀活動特徵及地震危險性評價.地震科學聯合基金課題92091號研究報告.1994.
[4]鄧起東等.地震地表破裂參數與震級關係的研究.活動斷裂研究,第二輯,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247~264.
[5]李天祒等.色拉哈—康定—磨西斷裂晚更新世活動特徵,活動斷裂研究,第二輯,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1~14.
[6]李天祒等.折多塘斷裂的新活動與1955年7.5級地震,活動斷裂研究,第二輯,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15~23.
[7]S.P.Nishenko and R.Buland.A generic recurrence interval distribution for earthquake forecasting.Bull.Seism.Soc.Am.,1987,77:1382~1399.
[8]S.P.Nishenko.Circum-Pacific seismic potential:1989~1999,PAGEOPH,1991,135(2):169~259.
[9]Qian Hong et al.,Prehistoric earthquake on the north segment of Anninghe fault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seismological research,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1993,7(4):330~341.
[10]K.Shimazaki and T.Nakata.Time-predictable recurrence model for large earthquakes,Geophys.Res.Lett.,1980,7:279~282.
[11]D.B.Slemmons.Determination of design earthquake magnitudes for microzonation,In:3rd International Earthquake Microzonation Conference Proceedings,1982,199~130.
[12]聞學澤等.甘孜—玉樹斷裂帶的新構造特徵與地震危險性估計.地震地質,1985,7(3):23~34.
[13]Wen Xueze.The main active strike-slipfault system in western Sichuan,In:Proceedings of China-Japan Symposiumon Earthquake Prediction,Seismological Press,Beijing.1987,119~137.
[14]Wen X.et al..Recent slip rates,earthquake recurrence intervals and strong seismic hazards on the northwestern segment of the Xianshuihe fault zone,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1988,2(4):432~451.
[15]聞學澤.鮮水河斷裂帶未來三十年內地震複發的條件概率.中國地震,1990,6(4):8~16.
[16]聞學澤.活斷層的定量研究與長期地震潛勢的概率估計問題.活動斷裂研究,第一輯,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174~183.
[17]聞學澤.準時間可預報複發行為與斷裂帶分段發震概率估計.中國地震,1993,9(4):289~300.
[18]聞學澤.活動斷裂地震潛勢的定量評估.北京:地震出版社,1995.
[19]Working Group on California Earthquake Probabilities.Probabilities of large earthquakes occurring in California on the San Andreas fault.U.S.Geol.Surv.Open-File Rep.,1988,88-398,66.
[20]Working Group on California Earthquake Probabilities.Probabilities of large earthquakes in the San Francisco BayRegion,California.U.S.Geol.Surv.Circ.,1990,1053:51.
[21]Working Group on California Earthquake Probabilities,Seismic hazards in southern California:Probable earthquakes,1994~2024.Bull.Seis.Soc.Am.,1995,85:379~439.
[22]Zhao Guoguang,et al..The late Quaternary slip rate and segmentation of the Xianshuihe active fault zone.In:Proceedings of the PRC-USA Bilateral Symposium on the Xianshuihe fault zone,Seismological Press.1992,41~57.
地震對成都有多大影響啊??
中新社成都七月一日電 (霍潺)四川省副省長黃小祥今天在此間與來訪的美國代表團座談時說,截至六月二十八日,“五�6�1一二”汶川大地震致四川省直接經濟損失超過一萬億元人民幣。
黃小祥說,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涉及範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一次地震。截至七月十九日,四川省遇難人數達到六萬九千一百九十七人,失蹤一萬八千二百二十二人,受傷三十七萬四千一百七十六人;倒塌房屋、嚴重損毀不能再居住和損毀房屋涉及近四百五十萬戶,一千餘萬人無家可歸;重災區面積達十萬平方公里。
5月12日在四川省汶川縣發生的特大地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大、救災難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災害。
這起歷史罕見的地震災害所造成的巨大破壞,舉國震驚,舉世關注。災情主要包含以下五方面:
一是人員傷亡慘重。截至6月23日,已確認因災遇難69181人、受傷374171人、失蹤18498人,其中四川省遇難68669人、受傷360352人、失蹤18498人。失蹤人員中相當數量可能已經遇難,估計這次遇難總人數將超過8萬人。
二是房屋大面積倒塌。倒塌房屋778.91萬間,損壞房屋2459萬間。北川縣城、汶川映秀等一些城鎮幾乎夷為平地。
三是基礎設施嚴重損毀。震中地區周圍的16條國道省道幹線公路和寶成線等6條鐵路受損中斷,電力、通信、供水等系統大面積癱瘓。
四是次生災害多發。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頻發,阻塞江河形成較大堰塞胡35處,2473座水庫一度出現不同程度險情。
五是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受到嚴重影響。6443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一度停產,其中四川5610個。機關、學校、醫院等嚴重受損。部分農田和農業設施被毀,因災損失畜禽達4462萬頭(只)。
突發!四川成都發生地震,地震發生時應該怎麼辦呢?
突發!四川成都發生地震。
聽到這個消息後,我很是擔心四川人們的安危,畢竟逼近年關,希望大家都好好的,然後在中國地震台網官方獲悉,時間是在2020年12月22日凌晨5時38分,具體地址是在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令人慶幸的是只有3.1級,本次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公里),地震震中經緯度位於北緯31.36度,東經103.87度。
雖然說這次地震是很小的級別,但還是不少睡眠比較淺的網友表示被震醒了,當然也有睡得比較沉的沒有感覺,慶幸本次四川人民有驚無險。那如果大地震來臨該做什麼?
地震來了怎麼辦?
大家都知道地震是屬於常見的自然災害,除了我國的四川其實還有新疆等地比較頻繁發生,那麼3級左右的地震,對於四川群眾來說,已經見怪不怪。其實現在隨着國家科技水平的提升,地震台被慢慢完善,完全可以在地震來臨之前預測到,那麼政府就可以提前讓地震區域的人民做好相應的準備,以防萬一,如果是大地震則會讓群眾暫時撤離,人民生命安全有了重要保障。
我沒有親身經歷過大地震,08年的汶川地震和2020年的8月8九寨溝地震的餘震我的親戚都經歷了,震感強烈,坐在客廳吃飯,突然覺得自己和坐在搖籃里一樣在擺動。
地震來了首先一定要保持冷靜,只有冷靜下來生存下來的機會才會更大。
1,向戶外跑。如果發生地震時,正好在門口等容易外跑的地方,盡量向外面空曠的地方沒有建築物的地方跑,並且跑的時候注意不要被碎玻璃,磚瓦,廣告牌等砸中。
2,躲在桌子下面。地震一般會先大晃動一兩分鐘如果你無法第一時間跑出去,那麼你就要躲在有緩衝的東西下面,如桌子等下面。
3,關閉火源。一旦沒跑出去,要注意觀察周圍的火源。保持冷靜在晃動之後,你發現自己沒辦法跑出去,一定想辦法關閉火源。
4,戶外,一定要保護好頭部。地震來時要注意抓穩東西,小心不要被牆壁倒塌砸中。
5,避難時,最少限度帶物品。在生命面前一切都顯得不重要了,你應該第一時間保證好自身的安全,不要因為一些財物而導致悲劇的誕生。
6,公共場合一定不要慌亂。在公共場合一定要冷靜,按工作人員的指揮,有序離開避免踩踏事件。 7,在車上應該停在路邊。抓住座椅蹲下,用衣物、包等保護頭部。
歷史上的地震
我國幅員遼闊,疆域特別大,基本上可以說是丘陵、山地、海洋、平原等地形都有相應的地區,而我國的很多地方都堪稱是地震多發地,在歷史上發生的地震也非常之多。
周朝——
周幽王的時候,大概是公元前780年時,在陝西岐山發生了一次很大的地震,《國語.周語》記載這次地震說:“西周三川皆震,是歲也,三川竭,岐山崩。”這裡所謂的三川也就是陝西境內的涇河、渭河、洛河,而這次地震後世學者預估至少達到了七級以上。哦,順帶一提,這個周幽王也就是烽火戲諸侯博美人一笑的那傢伙。
漢朝——
東漢時期,公元138年的時候,在甘肅一代也發生過一次地震,這次地震,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用儀器檢測到的地震,這個儀器也就是歷史課本上學的張衡所發明的地動儀。
史料記載,當時的地動儀放在洛陽,離地震的地方約有七百公里左右,而這麼遠的距離,卻被這個儀器給檢測到了,可惜古代的通訊技術不發達,就算提前三天檢測到有地震發生,但來不及通知當地的官員及百姓,還是造成了很大的損失,但不得不說,以當時的條件能造出這麼精準的儀器,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後漢書·順帝紀》記載這場地震“二郡山岸崩,地陷。”《後漢書·五行志》:“地震裂,城郭、室屋多壞,壓殺人。”
這隻言片語,足以讓我們明白當初那場地震的規模之廣,破壞力之大。
元朝——
這可謂是歷史上所記載的最大的地震了,這次地震,發生在公元1303年,是山西洪洞附近地區的,根據《元史》記載,這次地震壓壞了各種房屋達到十萬以上,要清楚,那時候地廣人稀,再加上不是現在的高樓大廈,壓壞了十萬座以上房子,那波及範圍可以說是相當之廣了。
據考證,這次的地震的破壞區域,長達400多公里,而級數更是有着八級之多。
在古代發生地震是很可怕的場面,像除了上面所羅列的,其實還有很多很多,比方說明朝有一次地震,史書上記載說“地中出火”,人員傷亡更是多大八十三萬。
雖然災情嚴重,受限於交通以及通訊技術,很多時候國家的援助並不能及時的到達,而現在就不一樣了,不管是抗洪還是抗震,中國永遠是最給力的,兄弟們沖啊。
原創文章,作者:小藍,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244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