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c語言。結構體那邊的求大師,,我就想問下面這個結構體,沒有struct,也沒有成員名,這是怎麼回事,
如果用
typedef struct
{
…..;
}STREC;
// 這樣定義結構體,定義結構體變量的時候就可以不用寫struct;
初始化的時候只要按順序填入初始值就可以了,不用寫成員名的
c語言,顯示結構體里的元素沒有定義錯誤
#includestdio.h
#includestdlib.h
struct score
{char xh[10];
float bs;
float sj;
}*su;
void getscore(struct score *p)
{
int i;
printf(“請輸入學號”);
gets(p-xh);
fflush(stdin);
while(1)
{
printf(“請輸入筆試成績”);
scanf(“%f”,p-bs);fflush(stdin);
printf(“請輸入上機成績”);fflush(stdin);
scanf(“%f”,p-sj);
if(p-bs=100p-sj=100p-bs=0p-sj=0) break;
}
}
void putscore(struct score *p)
{
printf(“%s %f %f”,p-xh,p-bs,p-sj);
}
main()
{
struct score *su=(struct score*)malloc(sizeof(struct score));
getscore(su);
putscore(su);
}
兩種錯誤:
一個就是用指針引用成員變量的時候,-後面的沒有寫
另一個就是輸入學號的字符串的時候,用gets就可以了,用scanf一個一個輸字符,每次還要fflush(stdin)的。
c語言中如何定義一個結構體
結構體的定義如下所示,struct為結構體關鍵字,tag為結構體的標誌,member-list為結構體成員列表,其必須列出其所有成員;variable-list為此結構體聲明的變量。在一般情況下,tag、member-list、variable-list這3部分至少要出現2個。
結構體的成員可以包含其他結構體,也可以包含指向自己結構體類型的指針,而通常這種指針的應用是為了實現一些更高級的數據結構如鏈表和樹等。如果兩個結構體互相包含,則需要對其中一個結構體進行不完整聲明。
擴展資料:
一、結構體作用:
結構體和其他類型基礎數據類型一樣,例如int類型,char類型,只不過結構體可以做成你想要的數據類型,以方便日後的使用。
在實際項目中,結構體是大量存在的,研發人員常使用結構體來封裝一些屬性來組成新的類型。由於C語言內部程序比較簡單,研發人員通常使用結構體創造新的“屬性”,其目的是簡化運算。
結構體在函數中的作用不是簡便,其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封裝。封裝的好處就是可以再次利用。讓使用者不必關心這個是什麼,只要根據定義使用就可以了。
二、結構體的大小與內存對齊:
結構體的大小不是結構體元素單純相加就行的,因為我們主流的計算機使用的都是32bit字長的CPU,對這類型的CPU取4個字節的數要比取一個字節要高效,也更方便。
所以在結構體中每個成員的首地址都是4的整數倍的話,取數據元素時就會相對更高效,這就是內存對齊的由來。每個特定平台上的編譯器都有自己的默認“對齊係數”(也叫對齊模數)。
程序員可以通過預編譯命令#pragma pack(n),n=1,2,4,8,16來改變這一係數,其中的n就是你要指定的“對齊係數”。
三、結構體的規則:
1、數據成員對齊規則:結構(struct)(或聯合(union))的數據成員,第一個數據成員放在offset為0的地方,以後每個數據成員的對齊按照#pragma pack指定的數值和這個數據成員自身長度中,比較小的那個進行。
2、結構(或聯合)的整體對齊規則:在數據成員完成各自對齊之後,結構(或聯合)本身也要進行對齊,對齊將按照#pragma pack指定的數值和結構(或聯合)最大數據成員長度中,比較小的那個進行。
3、結合1、2可推斷:當#pragma pack的n值等於或超過所有數據成員長度的時候,這個n值的大小將不產生任何效果。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結構體
原創文章,作者:小藍,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238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