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有人認為生活就應該隨心隨意地過,但是有很多時候,你選擇隨心所欲的生活,可能會迎來是生活拮据,每個月都得用信用卡,這種生活就感覺自己的命運就是隨波逐流。
今天筆者文章中的這位職場人,大專畢業,非統招本科,如今在阿里工作十年,P8職級,年薪200萬。

用該職場人的原話來說就是:
我自己並不算成功,要說成功也是相對自身來看的,這種“成功”有時代的原因,也有自己的努力。但是無論在哪個時代,人才畫像的特性都是相似的:勤奮、努力、上進、自省、皮實,我相信真正成功的人一定不是偶然,在時代的浪潮下不是每個人都能抓住機遇,機遇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不知不覺,工作滿10年了,撒點雞湯。非科班出身,學歷也不太好,非統招本科。
剛畢業,做過幾年外包,現在還記得第一個月拿到1800塊工資的激動的心情。因為起點比別人低,所以比身邊的人都努力。自學了很多技術棧,每一項都有認真做筆記和總結。慢慢地,成了別人口中的技術達人,後面有幸加入了阿里,沒有關係老闆,真的是一步一個腳印,一個人的產出可以抵一個小團隊,年年375,總包也漲到了200,今年晉陞P8。

看到一句話,特別受用:因為我的起點很低,所以不得不拚命努力,我在枕邊堆放了很多與哲學與宗教相關的書籍,不管多麼忙碌,多麼疲勞,在每天入睡前,我都會拿起書本,哪怕只讀上一兩頁,讀到最有感觸的地方,就會用紅筆畫線,反覆咀嚼,就像烏龜爬行一樣,一步一步為了磨鍊心性,提升人格,持續接地氣地,樸實地努力。
感覺現在部分年輕人的想法比較畸形,把自身的成敗歸結於時代。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機遇和挑戰。10年前,在創業電商,物流成為瓶頸,我被發配到倉庫打包分揀,10年前沒有高並發處理經驗,沒有全鏈路壓測經驗,沒有任何可借鑒的方案,都是前人在不斷地摸索中實踐出來的。現在工程端已經相對成熟,你不用再糾結怎麼解決高並發場景,怎麼設計領域模型,已經有很多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這個時代,是互聯網的後時代,是人工智能、大數據、生物科學領域的時代,這才是需要你們的時代。
過去有過去的紅利,現在有現在的紅利,時代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關鍵要看你在機遇來時有沒有能力和實力去抓住他。因人成事,還是因事成人,這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走蛋的問題,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答案。你有你的想法,你說得都對。如果覺得這個時代紅利已經耗盡,那就繼續躺平吧。這是思考習慣的問題,當遇到問題的時候是首先從自身找原因還是歸咎於外界因素。

職場很多持“時代重要”觀點的同學我猜大部分是95後,甚至00後。作為一個80末的尾巴,也許很多前輩會覺得現在的年輕人喪,負能量。但是回想一下當年,我們80後也是長輩口中垮掉的一代,歷史是如此的相似。
現在雖然物質富足,年輕人不用再為吃穿發愁,但是大環境的競爭壓力也在逐漸提高,從幼兒園就開始的讀書軍備競賽,到求職階段水漲船高的用工要求,再到定居時面對的天價樓市,現在的孩子從一出生就開始競爭,這大概就是內卷吧,我相信這些都是都是導致現在年輕人喪的原因。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烙印,作為一個“過來人”,我覺得需要了解年輕人的難處和時代背景,多傾聽,保持同理心,而不是急於否定。

最後
希望對於求職階段的一些社會性討論問題,建議開闢一個專區,讓大家去討論,可以基於年齡層、性別、職級、工種去做分層統計,也算是做社會調研了。
另外,對於類似的社會性話題,我覺得大家也不要光抱怨,可以積極給出自己的解決辦法,比如:“你覺得在目前的大環境下,一家好的用工單位是什麼樣的?”、“想要成為更好的自己,應該怎麼做?”,我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解決不了這些問題,但是我相信人多力量大的道理,大家集思廣益才是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好的動力,不是么?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231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