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在人工合成澱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首次在實驗室中實現了從二氧化碳到澱粉的合成過程。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了世界頂級期刊《科學》雜誌。

客觀地說,這個研究是諾貝爾獎級別的大突破。相信看到這裡,很多人會納悶:這有什麼了不起的?
我們可以簡單列舉一下,如果這個技術實現了大規模的應用,人類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
- 不再需要大量的耕地
- 降低大氣二氧化碳含量,解決全球變暖問題
- 把太陽能變成液化能源
- 上火星不再需要不用種土豆了(註:美國大片《火星救援》中,宇航員在火星上種植土豆)
那究竟是咋回事呢?這回我們就來好好說一說這個事情。
澱粉到底有什麼用?
俗話說“人活着不是為了吃,但吃是為了活着”,人如果要活下去,就必須攝取足夠多的食物。而如果把食物按照成分進行分類,大概就這麼幾個大類:
- 碳水化合物(糖)
- 蛋白質
- 脂肪
- 無機鹽
- 微量元素
- 水
其中,能夠為人體提供能量的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我們日常吃的食品其實都有營養成分表,這些成分都在上面寫着。

碳水化合物是人類最主要的能量來源之一,而碳水化合物中是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的,是自然界中存在最多的有機化合物,由於氫氧的比例為二比一,和水一樣,故被稱為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也分很多種,我們還可以對其進行分類,分為多糖類,和單糖類。常見的多糖類就有澱粉、纖維素,而最典型的單糖類就是葡萄糖、果糖。
我們在吃糧食時,其中含有的就是澱粉,它進入人體後,會分解成單糖“葡萄糖”,葡萄糖可以在細胞內生成ATP,ATP水解後就可以釋放出大量能量讓人體使用。

所以,澱粉實際上是人類最需要的能量來源,人類種植農作物的本質就是獲取澱粉。在太陽光下,植物的葉綠體可以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澱粉,整個過程極其複雜,各種調控和和反應大概有60個步驟,十分緩慢,對於利用率和轉化率極低,只有2%左右。這才使得我們需要大量的耕地來種植農作物。

人工合成澱粉
這次合成澱粉的實驗方法是另闢蹊徑,僅需要11個步驟。首先是在無機催化劑下,把二氧化碳和氫氣合成為甲醇,其中這裡還用到了太陽能分解水制氫的技術,這也是受到了光合作用利用太陽能的啟發。緊接着,再把甲醇轉化成三碳化合物,再把三碳化合物合稱為六碳化合物,以此類推,像搭積木一樣,最後聚合成澱粉。

和植物合成澱粉相比,操作簡單,工序很少,速率快,轉化率和利用率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以前自然界合成澱粉時,對於光能的利用率不到2%,而這次的利用率超過了10%。也就是說,研究人員靠着太陽能、電能加上二氧化碳和水,就可以自己製備出澱粉來。

這項技術的偉大意義,不僅僅在於多了一條澱粉生產途徑,更為重要的是為我們移民外太空做準備。
太空移民的食物來源
美國大片《火星救援》中,美國宇航員馬克·沃特尼被遺留在了火星,同伴們都已離開,食物也只能夠維持一個月左右,但他憑藉著植物學家的身份,在太空中種植土豆,依靠着土豆他存活了下來,並成功等到了地球的救援。

通過這部電影我們可以看出,在美國的想象中,人類移民火星的食物來源是地球供給,以及在火星表面種植農作物。
而中國的科技卻打破了美國的想象,人工合成澱粉技術成功之後,未來人類移民火星,根本不用在火星表面種植農作物,而是可以直接利用二氧化碳在火星表面製作澱粉,這樣製作的澱粉周期更短,而且轉化率更高,能夠以最少的代價獲得更多的澱粉。

可能會有人說:既然可以人工合成澱粉,那未來是否可以不用種地了呢?
實際上,現如今還無法做到僅靠實驗室合成來獲取澱粉,還需要繼續耕種。未來可以大規模生產之後,或許就可以減少農業種植面積。
但是除了澱粉之外,人類還需要維生素,而我們主要是從水果、蔬菜中獲取維生素,再加上我們食用水果、蔬菜主要是喜歡它們的口感,所以在無法人工合成水果、蔬菜之前,我們仍舊要繼續種地。
當然了,人工合成澱粉除了可以當作太空食物之外,還有非常多的好處:節約土地;早日實現碳中和;農民不用勞作,甚至可以消滅全世界的飢餓,從這些角度來看,我國科學家人工合成澱粉的技術非常重要,一旦大規模生產,將能夠造福於整個地球。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228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