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 1、Java冒泡排序中i、j各代表什麼意思?
- 2、算法- 冒泡排序(Bubble Sort)
- 3、java中冒泡排序算法的詳細解答以及程序?
- 4、JAVA 冒泡排序法的詳細解釋是什麼?
- 5、java冒泡排序法代碼
- 6、Java冒泡排序的原理?
Java冒泡排序中i、j各代表什麼意思?
沒有什麼特別的含義。
冒泡排序(Bubble Sort,台灣譯為:泡沫排序或氣泡排序)是一種簡單的排序算法。它重複地走訪過要排序的數列,一次比較兩個元素,如果他們的順序錯誤就把他們交換過來。走訪數列的工作是重複地進行直到沒有再需要交換,也就是說該數列已經排序完成。
這個算法的名字由來是因為越大的元素會經由交換慢慢“浮”到數列的頂端,故名。
冒泡排序(BubbleSort)的基本概念是:依次比較相鄰的兩個數,將小數放在前面,大數放在後面。即在第一趟:首先比較第1個和第2個數,將小數放前,大數放後。然後比較第2個數和第3個數,將小數放前,大數放後,如此繼續,直至比較最後兩個數,將小數放前,大數放後。
算法- 冒泡排序(Bubble Sort)
冒泡排序是一種計算機科學領域的較簡單的排序算法。
從後向前,比較相鄰的元素,如果第一個比第二個大,就交換他們兩個。比較每一對相鄰元素,到隊尾最後一個元素應該會是最大的數。依次類推,比出第二大的數,直至所有元素都成倒敘排列(9,8,7,6,5,4,3,2,1,0)
這個算法的名字由來是因為越大的元素會經由交換慢慢“浮”到數列的頂端,故名。
時間複雜度
若文件本身的排列和想要的排列一致,一趟掃描即可完成排序。所需的關鍵字比較次數C和記錄移動次數M均達到最小值。
原排序(9,8,7,6,5,4,3,2,1,0) ➡ 需要排序(9,8,7,6,5,4,3,2,1,0)
[圖片上傳失敗…(image-b8e712-1571212381789)]
若文件本身的排列和想要的排列相反,需要進行n-1趟排序,每趟排序要進行n-i次關鍵字的比較。
比如 原排序(1,2,3,4,5) ➡ 需要排序(5,4,3,2,1)
n = 5, 1 = i 5 ; 排列次數 1+2+3+…+(n-1) = n*(n-1)/2 ;
每次比較都必須移動記錄三次來達到交換記錄位置。在這種情況下,比較和移動次數均達到最大值:
[圖片上傳失敗…(image-36e71a-1571212381789)]
[圖片上傳失敗…(image-fc1c25-1571212381789)]
冒泡排序的最壞時間複雜度為 [圖片上傳失敗…(image-10a015-1571212381789)]
。
冒泡排序總的平均時間複雜度為 [圖片上傳失敗…(image-1272a9-1571212381789)]
。
算法描述
C語言
void bubble_sort(int a[] , int n)
{
}
OC語言
NSMutableArray * arr = [NSMutableArray arrayWithObjects:@”5″,@”4″,@”3″,@”2″,@”1″, nil];
for (int j = 0; j arr.count – 1; j++) {
}
NSLog(@”%@”,arr);
時間複雜度
算法的時間複雜度是一個函數,它定量描述了該算法的運行時間。這是一個關於代表算法輸入值的字符串的長度的函數。時間複雜度常用於大O符號表示,不包括這個函數的低階項和首項係數。O(n)即時間複雜度為n。
java中冒泡排序算法的詳細解答以及程序?
實例說明
用冒泡排序方法對數組進行排序。
實例解析
交換排序的基本思想是兩兩比較待排序記錄的關鍵字,發現兩個記錄的次序相反時即進行交換,直到沒有反序的記錄為止。
應用交換排序基本思想的主要排序方法有冒泡排序和快速排序。
冒泡排序
將被排序的記錄數組 R[1..n] 垂直排列,每個記錄 R[i] 看做是重量為 R[i].key 的氣泡。根據輕氣泡不能在重氣泡之下的原則,從下往上掃描數組 R 。凡掃描到違反本原則的輕氣泡,就使其向上“漂浮”。如此反覆進行,直到最後任何兩個氣泡都是輕者在上,重者在下為止。
(1) 初始, R[1..n] 為無序區。
(2) 第一趟掃描,從無序區底部向上依次比較相鄰的兩個氣泡的重量,若發現輕者在下、重者在上,則交換二者的位置。即依次比較 (R[n],R[n-1]) 、 (R[n-1],R[n-2]) 、 … 、 (R[2],R[1]); 對於每對氣泡 (R[j+1],R[j]), 若 R[j+1].keyR[j].key, 則交換 R[j+1] 和 R[j] 的內容。
第一趟掃描完畢時,“最輕”的氣泡就飄浮到該區間的頂部,即關鍵字最小的記錄被放在最高位置 R[1] 上。
(3) 第二趟掃描,掃描 R[2..n]。掃描完畢時,“次輕”的氣泡飄浮到 R[2] 的位置上 …… 最後,經過 n-1 趟掃描可得到有序區 R[1..n]。
注意:第 i 趟掃描時, R[1..i-1] 和 R[i..n] 分別為當前的有序區和無序區。掃描仍是從無序區底部向上直至該區頂部。掃描完畢時,該區中最輕氣泡漂浮到頂部位置 R[i] 上,結果是 R[1..i] 變為新的有序區。
冒泡排序算法
因為每一趟排序都使有序區增加了一個氣泡,在經過 n-1 趟排序之後,有序區中就有 n-1 個氣泡,而無序區中氣泡的重量總是大於等於有序區中氣泡的重量,所以整個冒泡排序過程至多需要進行 n-1 趟排序。
若在某一趟排序中未發現氣泡位置的交換,則說明待排序的無序區中所有氣泡均滿足輕者在上,重者在下的原則,因此,冒泡排序過程可在此趟排序後終止。為此,在下面給出的算法中,引入一個布爾量 exchange, 在每趟排序開始前,先將其置為 FALSE 。若排序過程中發生了交換,則將其置為 TRUE 。各趟排序結束時檢查 exchange, 若未曾發生過交換則終止算法,不再進行下趟排序。
具體算法如下:
void BubbleSort(SeqList R){
//R(1..n) 是待排序的文件,採用自下向上掃描,對 R 做冒泡排序
int i,j;
Boolean exchange; // 交換標誌
for(i=1;in;i++){ // 最多做 n-1 趟排序
exchange=FALSE; // 本趟排序開始前,交換標誌應為假
for(j=n-1;j=i;j–) // 對當前無序區 R[i..n] 自下向上掃描
if(R[j+1].keyR[j].key){ // 交換記錄
R[0]=R[j+1]; //R[0] 不是哨兵,僅做暫存單元
R[j+1]=R[j];
R[j]=R[0];
exchange=TRUE; // 發生了交換,故將交換標誌置為真
}
if(!exchange) // 本趟排序未發生交換,提前終止算法
return;
} //endfor( 外循環 )
}//BubbleSort
public class BubbleSor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ListInteger lstInteger = new ArrayListInteger();
lstInteger.add(1);
lstInteger.add(1);
lstInteger.add(3);
lstInteger.add(2);
lstInteger.add(1);
for(int i = 0; ilstInteger.size(); i++){
System.out.println(lstInteger.get(i));
}
System.out.println(“排序之後—————–“);
lstInteger = sortList(lstInteger);
for(int i = 0; ilstInteger.size(); i++){
System.out.println(lstInteger.get(i));
}
}
public static ListInteger sortList(ListInteger lstInteger){
int i,j,m;
boolean blChange;
int n = lstInteger.size();
for(i=0;in;i++){
blChange = false;
for(j = n-1; ji ; j– ){
if(lstInteger.get(j)lstInteger.get(j-1)){
m = lstInteger.get(j-1);
lstInteger.set(j-1, lstInteger.get(j));
lstInteger.set(j, m);
blChange = true;
}
}
if(!blChange){
return lstInteger;
}
}
return lstInteger;
}
}
歸納注釋
算法的最好時間複雜度: 若文件的初始狀態是正序的, 一趟掃描即可完成排序。所需的關鍵字比較次數 C 和記錄移動次數 M 均達到最小值,即 C(min)=n-1, M(min)= 0 。冒泡排序最好的時間複雜度為 O(n)。
算法的最壞時間複雜度: 若初始文件是反序的,需要進行 n-1 趟排序。每趟排序要進行 n-1 次關鍵字的比較 (1=i=n-1), 且每次比較都必須移動記錄 3 次。在這種情況下,比較和移動次數均達到最大值,即 C(max)=n(n-1)/2=O(n ^2 ),M(max)=3n(n-1)/2=O(n ^2 )。冒泡排序的最壞時間複雜度為 O(n^2 )。
算法的平均時間複雜度為 O(n^2 )。雖然冒泡排序不一定要進行 n-1 趟,但由於它的記錄移動次數較多,故平均時間性能比直接插入排序要差得多。
算法穩定性:冒泡排序是就地排序,且它是穩定的。
算法改進:上述的冒泡排序還可做如下的改進,① 記住最後一次交換髮生位置 lastExchange 的冒泡排序( 該位置之前的相鄰記錄均已有序 )。下一趟排序開始時,R[1..lastExchange-1] 是有序區, R[lastExchange..n] 是無序區。這樣,一趟排序可能使當前有序區擴充多個記錄,從而減少排序的趟數。② 改變掃描方向的冒泡排序。冒泡排序具有不對稱性。能一趟掃描完成排序的情況,只有最輕的氣泡位於 R[n] 的位置,其餘的氣泡均已排好序,那麼也只需一趟掃描就可以完成排序。如對初始關鍵字序列 12、18、42、44、45、67、94、10 就僅需一趟掃描。需要 n-1 趟掃描完成排序情況,當只有最重的氣泡位於 R[1] 的位置,其餘的氣泡均已排好序時,則仍需做 n-1 趟掃描才能完成排序。比如對初始關鍵字序列:94、10、12、18、42、44、45、67 就需 7 趟掃描。造成不對稱性的原因是每趟掃描僅能使最重氣泡“下沉”一個位置,因此使位於頂端的最重氣泡下沉到底部時,需做 n-1 趟掃描。在排序過程中交替改變掃描方向,可改進不對稱性
JAVA 冒泡排序法的詳細解釋是什麼?
冒泡排序的英文Bubble Sort,是一種最基礎的交換排序。
大家一定都喝過汽水,汽水中常常有許多小小的氣泡,嘩啦嘩啦飄到上面來。這是因為組成小氣泡的二氧化碳比水要輕,所以小氣泡可以一點一點向上浮動。而我們的冒泡排序之所以叫做冒泡排序,正是因為這種排序算法的每一個元素都可以像小氣泡一樣,根據自身大小,一點一點向著數組的一側移動。
冒泡排序算法的原理如下:
比較相鄰的元素。如果第一個比第二個大,就交換他們兩個。
對每一對相鄰元素做同樣的工作,從開始第一對到結尾的最後一對。在這一點,最後的元素應該會是最大的數。
針對所有的元素重複以上的步驟,除了最後一個。
持續每次對越來越少的元素重複上面的步驟,直到沒有任何一對數字需要比較。
具體如何來移動呢?讓我們來看一個栗子: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有8個數組成一個無序數列:5,8,6,3,9,2,1,7,希望從小到大排序。按照冒泡排序的思想,我們要把相鄰的元素兩兩比較,根據大小來交換元素的位置,過程如下:
首先讓5和8比較,發現5比8要小,因此元素位置不變。
接下來讓8和6比較,發現8比6要大,所以8和6交換位置。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繼續讓8和3比較,發現8比3要大,所以8和3交換位置。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繼續讓8和9比較,發現8比9要小,所以元素位置不變。
接下來讓9和2比較,發現9比2要大,所以9和2交換位置。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接下來讓9和1比較,發現9比1要大,所以9和1交換位置。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最後讓9和7比較,發現9比7要大,所以9和7交換位置。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這樣一來,元素9作為數列的最大元素,就像是汽水裡的小氣泡一樣漂啊漂,漂到了最右側。
這時候,我們的冒泡排序的第一輪結束了。數列最右側的元素9可以認為是一個有序區域,有序區域目前只有一個元素。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下面,讓我們來進行第二輪排序:
首先讓5和6比較,發現5比6要小,因此元素位置不變。
接下來讓6和3比較,發現6比3要大,所以6和3交換位置。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繼續讓6和8比較,發現6比8要小,因此元素位置不變。
接下來讓8和2比較,發現8比2要大,所以8和2交換位置。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接下來讓8和1比較,發現8比1要大,所以8和1交換位置。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繼續讓8和7比較,發現8比7要大,所以8和7交換位置。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第二輪排序結束後,我們數列右側的有序區有了兩個元素,順序如下: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至於後續的交換細節,我們這裡就不詳細描述了,第三輪過後的狀態如下: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第四輪過後狀態如下: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第五輪過後狀態如下: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第六輪過後狀態如下: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第七輪過後狀態如下(已經是有序了,所以沒有改變):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第八輪過後狀態如下(同樣沒有改變):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到此為止,所有元素都是有序的了,這就是冒泡排序的整體思路。
原始的冒泡排序是穩定排序。由於該排序算法的每一輪要遍歷所有元素,輪轉的次數和元素數量相當,所以時間複雜度是O(N^2) 。
冒泡排序代碼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java冒泡排序法代碼
冒泡排序是比較經典的排序算法。代碼如下:
for(int i=1;iarr.length;i++){
for(int j=1;jarr.length-i;j++){
//交換位置
}
拓展資料:
原理:比較兩個相鄰的元素,將值大的元素交換至右端。
思路:依次比較相鄰的兩個數,將小數放在前面,大數放在後面。即在第一趟:首先比較第1個和第2個數,將小數放前,大數放後。然後比較第2個數和第3個數,將小數放前,大數放後,如此繼續,直至比較最後兩個數,將小數放前,大數放後。重複第一趟步驟,直至全部排序完成。
第一趟比較完成後,最後一個數一定是數組中最大的一個數,所以第二趟比較的時候最後一個數不參與比較;
第二趟比較完成後,倒數第二個數也一定是數組中第二大的數,所以第三趟比較的時候最後兩個數不參與比較;
依次類推,每一趟比較次數-1;
……
舉例說明:要排序數組:int[] arr={6,3,8,2,9,1};
for(int i=1;iarr.length;i++){
for(int j=1;jarr.length-i;j++){
//交換位置
}
參考資料:冒泡排序原理
Java冒泡排序的原理?
冒泡排序是所欲排序算法里最好理解的了。
1、排序算法:
A)比較相鄰的元素。如果第一個比第二個大,就交換他們兩個。
B)對每一對相鄰元素作同樣的工作,從開始第一對到結尾的最後一對。在這一點,最後的元素應該會是最大的數。
C)針對所有的元素重複以上的步驟,除了最後一個。
D)持續每次對越來越少的元素重複上面的步驟,直到沒有任何一對數字需要比較。
2、給你一個java的實現代碼:
public class BubbleSort{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int score[] = {67, 69, 75, 87, 89, 90, 99, 100};
for (int i = 0; i score.length -1; i++){ //最多做n-1趟排序
for(int j = 0 ;j score.length – i – 1; j++){ //對當前無序區間score[0……length-i-1]進行排序(j的範圍很關鍵,這個範圍是在逐步縮小的)
if(score[j] score[j + 1]){ //把小的值交換到後面
int temp = score[j];
score[j] = score[j + 1];
score[j + 1] = temp;
}
}
System.out.print(“第” + (i + 1) + “次排序結果:”);
for(int a = 0; a score.length; a++){
System.out.print(score[a] + “\t”);
}
System.out.println(“”);
}
System.out.print(“最終排序結果:”);
for(int a = 0; a score.length; a++){
System.out.print(score[a] + “\t”);
}
}
}
原創文章,作者:小藍,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227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