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為尚未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之前,華為海思設計的麒麟芯片都是交由台積電進行代工製造的,當時的華為一度超越三星、蘋果成為全球手機銷量冠軍,在台積電的客戶名單中也是和蘋果並肩的大客戶。

可為什麼當美國發出“新規定”,在明知營收會受到削減的情況下,台積電還捨得丟掉華為這個大客戶呢?

我們先來看下2021年台積電的營收情況,數據顯示台積電去年全年營收3657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8.5%,快趕上了現在華為一半的營收,市值暴漲比騰訊還高,可見即便失去了華為這個大客戶,台積電並沒有受到意料之中的大影響。


原因其實也不難理解,在全球“芯片荒”的大環境下,不單止華為一家企業需要芯片代工,即便少了華為如此大體量的訂單,蘋果、高通等外國眾多科技巨頭的訂單也是撲面而來、應接不暇,無論是成熟工藝的產能還是先進工藝的產能,台積電都處於滿載狀態。

另一方面,華為的手機業務受到芯片限制,高端手機無法如期供應,甚至只能拿出庫存的4G芯片來賣,如此一來蘋果就趁機吞併了原來華為的高端手機市場份額,其芯片代工需求暴漲,填補了華為空出來的代工產能,一躍成為台積電名副其實的第一大客戶。

不僅如此,台積電芯片代工價格普遍上漲10%-20%,而蘋果新機iPhone 13雖然破天荒地加量不加價,但其芯片等成本的上漲必然要轉移,不轉移到消費者身上就是轉移到供應商身上。

蘋果本來在中國供應商面前就掌握着絕對的話語權,加上蘋果新款iPhone的訂單量加大,以及蘋果近段時間剔除30多家中國供應商的舉動,都足以令其有足夠的理由向供應商壓價。
現實就是這樣,誰站在產業鏈的上游誰就有話語權,誰就掌握着最高的利潤,而中國供應商則只能搶些臟活累活,拿着最少的利潤。

如今,有不少製造型企業都開始組建自己的研發部門,並且有意識地完善自己的人才培育體系。廣東數家專精特新企業,就率先通過導入五星智造平台,令其核心班組完成了從零星到一星的躍升。

五星智造平台,通過線上測評、學習、實踐、成果四大模塊,加之落地的激勵機制,培養員工自主學習改善的行為習慣,時下入駐企業員工使用率均達到80%以上,累積提案改善數千件,節省有形成本數十萬元,改善效果持續且比請諮詢機構駐廠培訓更省時、成本更低。

無論是華為、芯片企業、還是整個中國製造業,想要擺脫“卡脖子”的命運,就必須走上自研的道路。唯有重視人才,專註技術,中國製造才能從低端代工產業轉型升級到高端製造產業。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223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