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初秋,當杭州瀰漫桂花香氣之際,一群技術達人都會趕往這座城市參加雲棲大會,其中不少人已經連續堅持了12年。
雲棲大會的前身可追溯到2009年的地方網站峰會,經過兩年發展,2011年演變成阿里雲開發者大會,到2015年正式更名為“雲棲大會”。會議的定位也從當初關注產品技術到服務並重,從客戶應用到雲端生態建設,不斷拓展邊界,全方位展示雲計算最新應用和實踐成果,成為引領雲計算行業創新發展的風向標。
今年的雲棲大會以“前沿·探索·想象力”為主題,不僅探討雲原生、數據中心、芯片、大數據、AI、物聯網等技術及前沿趨勢,還包括了公共服務、電力、汽車、教育等產業數字化內容。
“面向未來,雲計算是社會的基礎生產力。過去十幾年中,阿里積極投入科技自立自強,努力探索未知,走向科學的最底層和最前沿。我們希望首要解決通用型問題,繼而與產業合作夥伴和客戶一起,用更開放、更生態的方式解決個性化問題,最終形成多維融合的普惠生態。”10月19日,2021雲棲大會在杭州開幕,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勇在主論壇致辭中表示,從萬物互聯到萬物生長,雲棲大會經過12年的輪迴,正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阿里希望在基礎研究方面有更多、更紮實的社會擔當,讓更多人受益於技術的發展。
前半程:風雨中前行
12年前,阿里舉辦“2009年中國地方網站發展論壇”——即雲棲大會前身,全國各地的200家地方網站共聚一堂,主要關注點是地方網站和社區論壇的技術對接問題。彼時,受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很多企業把網絡作為低成本的營銷渠道之一。阿里認為,地方社區將是電子商務未來的重要前景之一,地方社區將成為阿里集團旗下淘寶、支付寶等的重要增長市場和未來戰略領域。
同年,阿里雲成立。當時國內雲計算產業剛起步,很多人並不看好。
在隨後舉行的2010中國(深圳)IT領袖峰會上,百度創始人李彥宏認為雲計算其實就是新瓶裝舊酒,沒有新東西。從早先客戶端與服務器的關係,到後來基於互聯網的Web界面服務,在到雲計算,本質上都是一樣的。騰訊創始人馬化騰認為未來雲計算擁有很大的想象空間,但現在還為時過早,要過幾百年、一千年後才確實有可能實現。與前兩位不同的是,阿里創始人馬雲表示對雲計算充滿了信心,充滿了希望。他所理解的雲計算是一種數據存儲、處理並分享的機制,阿里巴巴擁有大量消費數據、交易數據,這些數據於阿里而言,於社會而言都是非常有用的。他稱雲計算是阿里又找到的一個新的礦產。
馬雲對於雲計算的理解並非空想,而是早已付諸行動。
2008年,淘寶網技術保障總監劉振飛因為數據上的技術難題,想挖王堅的手下,結果跳票,他索性直接去挖王堅。王堅當時帶人所做的項目正和數據相關,通過海量數據分析了解用戶習慣、優化軟件迭代。
這一年,在阿里的IT架構中,淘寶和支付寶使用的絕大部分都是IBM小型機、Oracle商業數據庫以及EMC集中式存儲。當年用戶激增,數據越來越多,每天早上八點到九點半之間,服務器的處理器使用率都會飆升到98%。
當時全球企業的數據庫基本都是Oracle,而阿里巴巴擁有亞洲最大的Oracle集群,計算規模達百TB級別。按照當時淘寶用戶量的增長速度,Oracle集群很快將無法支撐業務發展,而最核心的問題就是算力不足。儘管當時阿里已開始把數據遷移到更大規模的Greenplum,但後者在百台機器規模時就遇到瓶頸,給業務增長造成極大阻礙。此外,Hadoop之類的開源技術在可靠性、安全性上也遭遇了天花板。
那年夏天,阿里巴巴CPO彭蕾找到王堅,一見面就說:“我們現在很差,就希望你來拯救我們”。
2008年9月,王堅帶着解決大規模算力瓶頸的任務加入阿里。他發現,無論是Oracle還是Greenplum、Hadoop,都不是大規模數據計算的最優解,要研發一套新的技術架構來換掉阿里巴巴的舊引擎。
新的架構需要足夠便宜,而且為了滿足阿里巴巴龐大的計算任務,這套系統至少要比IOE表現更好,能同時調度數千台計算機。王堅需要從零開始建立這個雲計算系統。2008年10月,這套雲計算系統被團隊定名為“飛天”。
隨着“去IOE”的實施,阿里IT發展策略逐漸從依賴“商業軟件”、到擁抱“開源軟件”,最終演變為自主技術和雲計算服務能力,更為2009年“阿里雲計算有限公司”的成立埋下伏筆。2011年7月28日,阿里雲自主研發的“飛天”雲計算平台開始以公共雲服務的方式對外提供雲計算服務。IT支撐起阿里集團的業務閃變,並在淘寶、支付寶等核心業務之外,勾勒出了新的盈利模式——雲服務。
2010年,是個人站長的黃金年代。這一年,阿里把全國3000多名站長請到了杭州,探討社區網站的運營思路,如何在社區中融合雲計算、移動互聯網、微博等創新應用,把握產業發展機遇。在此次大會上,阿里雲宣布開放其在雲計算領域的技術服務能力:通過阿里雲,用戶可以遠程進行海量計算、存儲和大數據處理。
2011年,王堅第一次被外界所熟知,提出了“雲計算與移動互聯網的結合將形成蝴蝶效應給人們生活巨大的變革”。在大會上,首次提出“開發者大會”的概念,對外發布雲計算產品和服務,並且將通過這些技術和服務等基礎力量幫助開發者、中小企業實現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的轉變。同時,阿里雲的OSS、阿里雲郵箱等產品第一次亮相。
2012年,“阿里雲開發者大會”首次以獨立會議品牌亮相,會議展示了阿里云為開發者提供的諸多雲計算產品,包括彈性計算、存儲、大數據處理等,為業界詳解雲計算究竟能帶來哪些創新成果。阿里雲飛天平台也在本屆大會上亮相。
在一系列成績的背後,王堅承受了太多。在2012年阿里雲年會上,他見到幾個已經離職的員工,一時間百感交集。一句“博士別哭”,卻讓他哭得更凶:“這幾年我挨的罵甚至比我一輩子挨的罵還多,但是我不後悔。”
2013年,大會舉辦地方定址雲棲小鎮。現場樹立了第一座標誌——飛天5K紀念碑,上面刻滿了參與開發的技術人員(包括已經離職的)的名字。距離飛天紀念碑不到200米的地方,部署了一個5000台機器的雲計算集群。
2014年,阿里雲的用戶數從96萬增長到140萬,服務範圍更是擴展至雲安全、政務民生、金融和創投等多個領域。
後半程:“為了無法計算的價值”
隨着“雲計算”的普及,其應用邊界也在不斷拓寬。
2015年大會名稱從“開發者大會”更名為“雲棲大會”,展現“互聯網+”時代下雲計算與各行各業的交錯連接。阿里雲發布了量子加密、DT PAI、混合雲、雲服務器2.0、IOT解決方案等15款新品與方案,宣布新品牌和品牌廣告“為了無法計算的價值”。這一年,阿里宣布對阿里雲增資60億元。
2016年,馬雲提出“新五通一平”戰略:新零售、新技術、新金融、新製造、新能源和公平的創業競爭環境。同時,阿里雲發布ET醫療大腦和工業大腦,人工智能開始探索社會管理,雲計算已成為全球創新的基礎設施。
2017年,城市大腦1.0正式發布,來管理百萬車流川流的城市,提高通行效率,縮短通行時間,特別是針對特種車輛的通行進行優先調控。阿里巴巴集團正式宣布成立實體組織“達摩院”,進行基礎科學和顛覆式技術創新研究。
“達摩院”首批公布的研究領域包括:量子計算、機器學習、基礎算法、視覺計算、自然語言處理、人機自然交互、芯片技術、傳感器技術、嵌入式系統等,涵蓋機器智能、智聯網、金融科技等多個產業領域。
在阿里,達摩院並不是一個純研究部門,它與業務和商業是緊密相關的,即使是前沿技術研發也是為未來的業務與商業研發。這意味着,實驗室除了學術以外,還有自己的產品以及商業邏輯。
“我們(實驗室)其實有三類人,一類是純做算法研究的,一類是做算法落地的,還有一類是推動產品化落地的技術人員,這三類人我們力圖把他們放到一個組織底下,這樣算法的研究成果可以迅速被產品化,被消費者所使用。”達摩院機器智能實驗室智能語音交互首席科學家鄢志傑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是從“算法—產品—商業”融合的方向,還有一種是從“商業—產品—算法”的方向,即從產品一側或者從商業一側直接收到市場的反饋,這些反饋就能直接給到算法團隊裡面,業務為研發提供豐富的數據與場景,一旦做出來就能夠創造巨大產品價值和商業價值。
“阿里的技術研發與創新,絕不是為了發論文,而是要成為業務發展的眼睛,為未來的業務指引方向。”鄢志傑說。
與一般公司在研究部門、產品部門等不同組織之間進行知識交換不同,達摩院的知識交換效率更快。以阿里自主研發的語音識別模型DFSMN為例,鄢志傑稱,從算法的驗證結束到最後鋪開到阿里雲上開放給開發者使用,整個過程只用了約1個月的時間。
2018年,雲棲大會上發布了管轄範圍擴大15倍的杭州城市大腦2.0版本。同時,阿里巴巴集團CTO、達摩院院長張建鋒宣布,將成立一家獨立運營的芯片公司,名為“平頭哥”。
2019年的杭州雲棲大會現場,阿里發布了第一顆自研芯片含光800,這款芯片是全球最強AI推理芯片,主要用於雲端視覺場景,可為業界提供AI推理算力。
2020年,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宣布阿里雲進入2.0時代: 飛天雲這個“超級計算機”,將裝上一個數字原生操作系統,就像Windows讓電腦走進千家萬戶一樣,升級後的雲讓人類和雲計算的交互更加容易,讓雲能夠普及到更多企業、更多人。當天,阿里巴巴發布了第一台雲電腦無影和第一款物流機器人“小蠻驢”,將雲的變革帶入終端。
今年,阿里巴巴旗下半導體公司平頭哥發布自研雲芯片倚天710。“基於阿里雲‘一雲多芯’和‘做深基礎’的商業策略,我們發布倚天710,希望滿足客戶多樣性的計算需求,這款芯片不出售,主要是阿里雲自用。”10月19日,阿里雲智能總裁、達摩院院長張建鋒在2021雲棲大會上表示,將繼續與英特爾、英偉達、AMD、ARM等保持密切合作,為客戶提供更多選擇。
阿里稱,倚天710採用的是5nm工藝,單芯片容納高達600億晶體管;在芯片架構上,基於ARMv9架構,內含128核CPU,主頻最高達到3.2GHz,能同時兼顧性能和功耗。
目前,平頭哥擁有處理器IP、AI芯片及通用芯片等產品,旗下玄鐵系列處理器出貨量已達25億顆;兩年前問世的阿里第一顆芯片含光800已實現規模化應用,通過阿里雲服務了搜索推薦、視頻直播等行業客戶。
在技術層面不斷迭代的過程中,阿里雲智能的業績也在不斷攀升。
財報數據顯示,2015財年~2021財年,阿里雲的營業收入呈現拋物線式增長,分別為12.71億、30.19億、66.63億、133.9億、247.02億、400.16億、601.2美元。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216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