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污染和能源危機已成為當今社會的兩大難題,如何在享受舒適的室內空氣環境的同時付出最少的代價逐漸成為人類的共識,在這種背景下以環保和健康為主要特徵的綠色建築應運而生。儘可能少地消耗能源為建築物創造舒適環境已經成為空調的發展方向,開發利用天然的冷/熱源能夠為空調帶來節能和環保雙重效益,因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我們身邊的大氣環境就是一個巨大的天然資源,可以隨意獲取和使用、對設備無害,是一種理想的天然冷熱源。
空調在製冷的同時,根據能量守恆原理要將與製冷量相當的熱量通過冷卻塔或冷卻風扇向大氣中排放掉,此舉除造成大氣廢熱污染外,還會產生溫室效應。而人們又要另外消耗高品位的電力、天燃氣、燃油等能源來加熱僅45℃的熱水,表面上似乎沒有熱能的損失,實際上伴隨着熱能形式轉換過程中的熵損失,已經是一種能源的浪費。能不能呢充分發揮高品位能量工作效率和利用低品位能量呢?
答案是肯定的,這就是利用熱回收技術則巧妙的在空調製冷的同時將被浪費的熱能集中回收來製取衛生熱水(或提供冬季採暖用熱)。其方法就是在空調製冷壓縮機出口側高溫高壓製冷劑蒸汽與冷凝器進行熱交換的部件前串聯或並聯一個換熱設備(製冷劑在空調製冷循環中的物化狀態及性質在此不再累敘),在廢熱沒有被冷卻塔或冷卻風機排放到大氣環境中去之前就將這部分熱量回收提走,這樣既保證了熱量的有效回收再利用,又保護了大氣環境免受熱污染,而這部分回收的廢熱則可以用來加熱衛生用熱水,直接產生二次經濟效益,一舉數得。
在風冷熱泵空調機上應用熱回收技術時,夏天相當於增加了一個水冷卻裝置。水冷卻效率比風冷卻效率高,空調製冷機因此可節能10~15%,而且由於冷凝溫度降低還可延長壓縮機使用壽命。
冬天熱泵則轉換為制熱模式,為房間提供採暖用熱媒水。在滿足採暖需求的前提下還可以生產部分衛生用熱水。
在春秋季過渡季節,建築物既無製冷要求、又無供熱需要,則可以充分利用熱泵設備的高效熱轉換效率來生產衛生熱水。
在滿足熱水加熱要求的前提下,其餘時間還可以對蓄熱水箱進行循環保溫加熱,大大降低的運行費用。
熱回收技術還使“一機三用”成為可能。利用熱泵技術冬季向建築物供暖、夏季向建築物供冷、並可同時提供衛生熱水,配以“四管制系統”還可以實現夏季無需投入鍋爐的前提下同時製冷、供暖,大大提高了設備的綜合利用率,性價比極高,其能源利用率為傳統方式的2~3倍,投入1kW的電能可得到3~4kW以上的製冷或供熱的能量(額定工況下)
對於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能源日益緊張,資金有限的實際狀況,在室外氣候條件合適的地區大力推廣熱泵製冷採暖和制衛生熱水,是符合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也是充分保障使用方的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的。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216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