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有這麼一個故事,由於當時電視機的價格不斷下滑,因此生產廠家就必須生產出更加便宜的顯像管,於是松下公司內部的技術人員就被召集到了一起,共同探討如何將顯像管的生產成本再減少10%。然而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一直無法得出任何結論。
松下幸之助先生最後只留下了一句話:“如果大家沒辦法將成本降低10%的話,那就想辦法把成本降低30%好了。”
眾人一驚,什麼?降低10%都很難,怎麼可能降低30%
但轉念一想,大家覺得很有道理。如果只從現有基礎上考慮降低成本,那就是進入了慣性思維的誤區,就會一直在現有條件下如何降低10%的成本上討論、研究。
如果要降低30%的成本,很顯然,再在原地打轉轉是絕對沒有出路的。必須跳出現有條件、現有基礎的框框,在更大的方面去討論、去研究。
在我們的企業中,類似問題不是常見嗎。要降低成本10%,大家都覺得很難,人員不能減,設備不能少,管理費用本來就不多,怎麼減?
但如果一定要降低 30%成本的話,反而變得簡單了。為什麼?崗位存在的必要性兩兩對比,部門存在的必要性兩兩對比,最後,一些崗位去掉了,一些部門合併了,過去10個部門50人,現在5個部門30人。成本降下來了,效率還提高了,拖拉扯皮現象沒了。
降低成本,如果是鑽進具體部門的小天地去,可能就會不識廬山真面目,如果站在企業層面居高臨下去看,則會發現可以改進的地方很多。
發生在松下的故事告訴我們,必須突破慣性思維局限,在更大的層面去分析研究,實現思維的轉換,也唯有如此,才能登高望遠,具有全局觀念,系統思考,綜合分析,合理組織,做出正確決策。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212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