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說起SCI影響因子(IF),大家是又愛又恨。IF直觀的表示出了期刊的影響力,而根據發表IF的高低來評職稱、晉級,其實也就跟高考一樣,是效率和公平結合的結果。
近日,美國微生物學會(ASM)官網最新消息:ASM期刊總編和ASM領導層決定,以後將不在ASM期刊網站上公布IF。原因就是如果期刊過分看中IF的話,為了使計算時的分母變小,會限制刊發論文數量,創造出一種排他性的印象。
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為IF的計算方法實在是太簡單粗暴了。簡單的說,IF就是一份期刊的文章在過去兩年中被引用的平均次數。例如,《Nature》雜誌目前的影響因子為38.138,基本就能認為,在過去兩年中,《Nature》的每篇論文被引用了38次。
這種吃大鍋飯的平均主義計算方式,很容易產生誤讀。比如說,有些期刊里只有一小部分有影響力的論文擁有最多的引用率。而大量的論文引用率較低,甚至是沒有引用率。就像IF最高的CA,每年靠第一篇癌症統計的論文就能獲得上萬的引用,它只要少發幾篇文章,IF肯定奇高。
去年就有消息說SCI要被賣了,當時對與買家的猜測主要集中在學術雜誌出版商,如NPG等 ;或者是發達國家政府。更有甚者認為谷歌會接盤SCI來完善學術搜索,但最後確是“門外漢”——加拿大的Onex公司和霸菱亞洲投資基金。
那谷歌為啥不買SCI呢?很大一個原因是和谷歌自家的H指數影響力越來越大,大有取IF而代之。

谷歌H5指數優勢漸顯

H指數是谷歌學術在2012年推出了一個雜誌評價指標,用來評價各個領域雜誌的影響力。其中最重要的是H5指數,用來計算的期刊5年的論文數量及各論文被引用的次數。如果某雜誌在過去5年內所發表的論文中至少有h篇論文分別被引用了至少h次,那麼這份雜誌的H5指數就是h。比如說排名最高的Nature,現在H5指數是379,這就表示這5年里,Nature有379篇文章的引用量超過了379次。

和IF相比,H5指數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
1.與影響因子只基於過去兩年數據不同,谷歌學術指標統計過去五年的數據,因而更加體現一個出版物的持久影響力,而不僅僅是當前的熱度。
2.H5指數的評價方式,更接近於中位數。對於引用率的分布存在很大的偏離的期刊來說,不會像影響因子那樣很容易受一篇高引用文章所扭曲。就像神刊CA連H5指數的top100都沒進。
3.谷歌學術數據庫收入範圍非常廣泛,不僅包括學術期刊,而且還收錄書籍、會議、以及各種預印本。
4.最重要的是,JCR報告需要購買賬號查詢,而谷歌學術H5指數查詢是免費的。
當然,H5指數現在還是有不少問題的。
1.最討厭的一點就是,不能查看谷歌的H5指數往年數據,所以不能進行年度橫向對比。
2.只提供了英文雜誌各領域前20名雜誌信息,其餘中低檔次雜誌信息都看不到。
3.谷歌沒有提供對各領域及學科分類的標準,也沒有提供每個雜誌所隸屬的學科信息。
4.更偏重年發表論文量大的雜誌。
所以,雖然H5指數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指導意義,但目前還無法戰IF的“王者”地位。這也是沒辦法的事,畢竟IF從1975年開始就有了,用了近半個世紀的標準哪能說換就換。H5如今才5歲,其有些問題仍有待完善,比如雜誌數據庫收錄的各項指標等,一旦修改優化完畢,到時候結果如何,拭目以待。
新興的論文評價指標Altmetric評分
如今這個互聯網的時代,光靠期刊來傳播論文實在是太慢了。有的論文發表以後,被大家廣泛轉載,網絡新聞報道,Twitter或者G+上評論和分享。這些關注就不算在引用里,但文章的確引起了很大的轟動,IF和H5指標此時就只能幹瞪眼了,就需要Altmetric評分出馬了。
Altmetric評分根據不同社會化媒體引用文獻的次數,一般包括新聞報紙、博客、微博,論壇等。各個社會化媒體的權重並不一樣,www.altmetric.com給出的一般計算方式如下。
新聞:8分
博客:5分
問答或論壇:2.5
Twitter:1
Google+:1
Facebook:0.25
例如一篇文章在新聞報紙上報道了1次,博客上轉載了2次,在問答社區或者論壇轉載了3次,在Twitter上轉載了4次,G+上轉載了5次,非死不可上轉載了6次。那麼該文的Altmetric評分就是1×8+2×5+3×2.5+4×1+5×1+6×0.25=36。
根據Altmetric評價系統的評分標準來看,Altmetric評價系統更測重於大眾和網絡影響力。但是這個評價系統並未把下載和閱讀次數考慮進內。
RG因子
RG因子是ResearchGate(ResearchGate)推出的一個評價作者的指標。RG因子推出的目的是為了幫助評價自己在科學圈內的處於一個啥水平。計算方法並不是自我發表了多少文章,而是自己的科研工作被同行認可以程度。
RG因子不同於傳統評價指標之處,在於可以統計更多的信息,如下載,瀏覽、分享等。RG因子不同於Altmetric之處在於RG Score更測重於分享。如果和同行分享自己的Idea,並得到同行的認可和討論,那麼RG因子增長很快。
當然,無論怎麼改論文還是要自己寫的,短時間內SCI還將是世界上主流的科研評價指標。如果大家不知道SCI如何下手,請參加解螺旋課堂的《實例解析與SCI課題設計初級班》,今晚8點就開課了,見下圖。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202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