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模型概述
預訓練模型是指在一個大規模數據集上以無監督的方式進行訓練得到的模型,通常會選擇在包含數萬到數百萬個圖像或文本數據的數據集上進行預訓練,並將其用於下游任務,如分類、語義分割、問答等。
而自己訓練的模型則是指針對具體任務的數據集,如人臉識別、目標檢測等,使用有監督的方式進行訓練得到的模型。
二、優缺點對比
1.速度和效果
預訓練模型可以把大部分工作都完成,只需要微調(fine-tuning)一下就可以得到不錯的效果。而自己訓練的模型需要從頭開始訓練,相對會更慢一些。
但是,自己訓練的模型在數據量和多樣性方面更具優勢,特別是對於一些具有領域專業性的任務,預訓練模型的效果可能不如自己訓練的模型。
2.模型複雜度
預訓練模型通常相對較大,具有更多的參數和更多層次的結構。這使得它們可以處理更複雜的任務和更大的數據集。而自己訓練的模型可以更好地滿足自己的需求,可以更靈活地設計結構和調整參數。
3.數據集需求
預訓練模型所需要的數據集通常更加廣泛和具有代表性,而自己訓練的模型則需要更多地關注數據集的特定方面,如數據量、質量、類別等。
三、應用場景
1.預訓練模型的應用
通過預訓練模型,可以幫助我們處理各種常見的自然語言處理和圖像處理任務,如:文本分類、情感分析、命名實體識別、語義分割、對象檢測等。
一些優秀的預訓練模型包含BERT、GPT-2、ResNet、Inception等。
2.自己訓練的模型的應用
自己訓練的模型通常用於一些實際應用場景中,比如人臉識別、目標檢測等,對於這些任務我們需要一個更加專業且精細的模型來解決問題。
四、示例代碼
# 預訓練模型
import tensorflow as tf
model = tf.keras.applications.ResNet50(weights='imagenet', input_shape=(224, 224, 3), include_top=True)
# 自己訓練的模型
import tensorflow as tf
model = tf.keras.models.Sequential([
tf.keras.layers.Conv2D(64, (3,3), input_shape=(64, 64, 3), activation='relu'),
tf.keras.layers.MaxPooling2D(pool_size=(2,2)),
tf.keras.layers.Conv2D(64, (3,3), activation='relu'),
tf.keras.layers.MaxPooling2D(pool_size=(2,2)),
tf.keras.layers.Flatten(),
tf.keras.layers.Dense(128, activation='relu'),
tf.keras.layers.Dense(1, activation='sigmoid')
])
model.compile(optimizer='adam', loss='binary_crossentropy', metrics=['accuracy'])
原創文章,作者:小藍,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200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