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 1、C語言之父是誰?
- 2、女科學家有誰
- 3、不具備學歷背景的阿達·洛芙萊斯,是如何完成程序編譯任務的?
- 4、丹尼斯·里奇(C語言之父)的英文介紹 要英文!要長的 不能太短!!!!好的補50分!!急用!!!!!
- 5、c語言之父是哪一個人?
- 6、編程語言是誰發明的?
C語言之父是誰?
確實是Dennis Ritchie。
C語言是由UNIX的研製者丹尼斯·里奇(Dennis Ritchie)和肯·湯普遜(Ken Thompson)於1970年研製出的B語言的基礎上發展和完善起來的。
他們都是早期ATT的Bell實驗室的計算機科學家,他們還是UNIX的開發者。
〇. X、▼。 別生氣,知識往往被少數人了解。
女科學家有誰
瑪麗·居里(波蘭),居里夫人就不用說了,其他的有:
希帕蒂婭是歷史記載最早的著名的古羅馬女科學家、天文學家和哲學家
卡羅琳·赫舍爾 (1750年-1848年)出生在德國漢諾威,發現了8顆彗星及星雲的偉大天文學家
埃達·洛夫萊斯伯爵夫人(1815年-1852年) 美國國防部用的她名字命名Ada計算機程序語言,以紀念這位150年前幫助英國發明家查理·巴貝奇研製出
後來被認為歷史上第一台計算機的女科學家。
埃達·拜倫1815年出生在英國倫敦,她首先為計算擬定了“算法”,然後擬定了“程序設計流程圖”,這也被後人認定為“第一個計算機程序”。
伊雷娜·約里奧-居里 (1897年-1956年)和她的丈夫弗雷德里克·約里奧發現新的人造放射性元素而雙雙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利斯·邁特納,奧地利物理學家,發現了具有決定意義的核裂變。但是,諾貝爾獎卻只授給了她的合作者奧托·哈恩。
多蘿西·克羅福特·霍奇金(1910年-1994年) 英國生物化學家。1955年用X射線衍射技術確定維生素B12、青霉素和它的化合物的複雜分子結構,獲
1964年諾貝爾化學獎。
芭芭拉·麥克林托克(1902年-1992年) 發現自發移動的遺傳基因,1983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之後才產生了巨大影響。
羅莎琳德·富蘭克林 (1920年-1958年) 美國植物學家。發現活動遺傳基因,即遺傳基因可移動性,從而獲1983年諾貝爾生物和醫學獎。
喬斯琳·貝爾-伯內爾 (1943年-)在排除信號來自於天外星球後,猜測可能出自一個巨大而特殊的星體,這個星體被稱為脈衝星
格蒂·科里:美國生物化學家。用組織提取液和純化酶完成了從糖到乳酸的完整代謝過程,在1947年與其丈夫同獲諾貝爾生物學獎和醫學獎。
瑪麗亞·戈波爾特·梅耶:美國物理學家。在1949年提出關於原子核結構的殼後模型理論而獲得196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羅沙琳·雅羅:美國醫學物理學家。在研究中把免疫學、同位系學、數學、物理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創製出具有高靈敏性的放射免疫試驗方法,與其
合作者同獲1977年諾貝爾生物學與醫學獎。
麗莎·藍道爾 出生於1962年,現年45歲美國哈佛大學理論物理學家 ,2007年美國《時代》雜誌評選為全球“100名最有影響力人物”之一,被公認
為當今全球最權威的額外維度物理學家
何怡貞(1910~2008)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第一位女物理博士、著名物理學家2005年度獲李薰成就獎,是李薰獎中最高榮譽,在國際材料科學與工程
領域有重大影響、為我國材料科學與工程和金屬所發展做出傑出貢獻。
吳健雄(1912-1997)她對物理學的傑出貢獻,贏得全世界的讚譽 ,“世界物理女王”、“中國的居里夫人”。以實驗驗證了“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稱
不守恆”和“β衰變中矢量流守恆定律”。1990年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將國際編號為2752號的小行星命名為“吳健雄星”。
何澤慧女核物理學家1914年3月5日出生於江蘇蘇州。1945年在德國皇家學院從雲室中首先發現正負電子幾乎全部交換能量的彈性碰撞現象;1946年底
,在法國約里奧—居里實驗室與錢三強及另外兩名法國研究生髮現了核裂變的三分裂現象;還首先觀察到四分裂現象;1947年初,與錢三強正式發表
論文,在國際科學界引起巨大轟動,當時許多媒體稱他們為“中國的居里夫婦”;1948年回國,研製出我國自製的分別對質子或電子靈敏的核乳膠,
還在中子物理與裂變物理實驗研究、固體徑跡探測技術、空間科學、宇宙射線等方面作出重要貢獻
不具備學歷背景的阿達·洛芙萊斯,是如何完成程序編譯任務的?
阿達·洛芙萊斯受家庭背景的影響非常大,她是史上第一位程序員。她的父親是拜倫,有名的大詩人,但是她的母親出生於顯赫的家庭,精通數學,熱愛數學。阿達·洛芙萊斯從小跟隨母親生活,從小母親就讓她學習數學課程,她從小熱愛學習算數,同時有數學上極大的天賦。
由於家庭條件優越,阿達·洛芙萊斯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她的母親給她請了專門的家庭教師。不同的學習階段都有不同的家庭教師教學, 阿達·洛芙萊斯集合了父親詩人般浪漫、富有想象力的一面和母親對數學的天賦和興趣。她從小對數學的演算很感興趣,對機械、小動物結構也很感興趣,喜歡思考和研究。
阿達·洛芙萊斯還對發明也感興趣,學習了歐幾里得,後來又學習了高階數學。隨着掌握的知識越來越多,她發明創造的天性也逐漸展現出來,開始研究起來巴貝奇的分析機,翻譯圖紙,並且會程序編譯,認識到分析機可以處理用數字代表的好多信息,從而推廣了分析機,讓更多的人學習使用。
同時阿達·洛芙萊斯意識到不只是數字能用分析機,同樣音樂音調之間的關係也能編入程序,這讓我們都覺得多麼不可思議,是的,她就是這樣的思路奇特,但是卻有着專業的編程知識,同時對分析機編程進行解釋和運用,促進了傳統計算器向計算機的轉變,這是一位了不起的程序員。
總之,多虧了她的母親為她提供了這麼好的條件,同時也是阿達·洛芙萊斯本身就非常優秀,對數學、發明有着天賦和愛好,憑藉自己的努力成功完成了編程。
丹尼斯·里奇(C語言之父)的英文介紹 要英文!要長的 不能太短!!!!好的補50分!!急用!!!!!
Dennis MacAlistair Ritchie (born September 9, 1941) is an American computer scientist notable for his influence on C and other programming languages, and on operating systems such as Multics and Unix. He received the Turing Award in 1983 and the National Medal of Technology in 1998. Ritchie was the head of Lucent Technologies System Software Research Department when he retired in 2007.
Born in Bronxville, New York, Ritchie graduated from Harvard with degrees in physics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In 1967, he began working at the Bell Labs’ Computing Sciences Research Center.
Ritchie is best known as the creator of 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 and a key developer of the Unix operating system, and as co-author of the definitive book on C, 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K/R’ or KR (in reference to the authors Kernighan and Ritchie).
Ritchie’s invention of C and his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Unix alongside Ken Thompson, has placed him as an important pioneer of modern computing. The C language is still widely used today in application and operating system development and its influence is seen in most modern programming languages. Unix has also been influential, establishing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that are now well-established precepts of computing. The popular Linux operating system and its tools are descendants of Ritchie’s work and the Windows operating systems include Unix compatibility tools and C compilers for developers.
Ritchie has said that creating the C language ‘looked like a good thing to do’ and that anyone else in the same place at the same time would have done the same thing, though Bell Labs colleague Bjarne Stroustrup, developer of C++, said that “if Dennis had decided to spend that decade on esoteric math, Unix would have been stillborn.”
Following the success of Unix, Ritchie continued research into operating systems and programming languages with contributions to the Plan 9 and Inferno operating systems and the Limbo programming language.
In 1983, Ritchie and Ken Thompson jointly received the Turing Award for their development of generic operating systems theory and specifically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UNIX operating system. Ritchie’s Turing Award lecture was titled, “Reflections on Software Research.”
On April 27, 1999, Thompson and Ritchie jointly received the 1998 National Medal of Technology from President Bill Clinton for co-inventing the UNIX operating system and 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 which together have led to enormous advances in computer hardware, software, and networking systems and stimulated growth of an entire industry, thereby enhancing American leadership in the Information Age
Dennis Ritchie is often referred to as “dmr” (his Bell Labs email address) in technical discussion groups.
c語言之父是哪一個人?
C語言之父是丹尼斯里奇。
丹尼斯里奇,C語言之父,UNIX之父。曾擔任朗訊科技公司貝爾實驗室下屬的計算機科學研究中心系統軟件研究部的主任一職。
1978年與布萊恩科爾尼干一起出版了名著《C程序設計語言》,現在此書已翻譯成多種語言,成為C語言方面最權威的教材之一。2011年10月9日,丹尼斯里奇去世,享年70歲。
丹尼斯·里奇,全名丹尼斯·麥卡利斯泰爾·里奇。美國計算機科學家,對C語言和其他編程語言、Multics和Unix等操作系統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里奇在哈佛大學學習物理學和應用數學畢業,1967年他進入貝爾實驗室,是朗訊技術公司系統軟件研究部門的領導人。
C語言其主要特點如下:
1、簡潔的語言
C語言包含的各種控制語句僅有9種,關鍵字也只有32個,程序的編寫要求不嚴格且以小寫字母為主,對許多不必要的部分進行了精簡。
實際上,語句構成與硬件有關聯的較少,且C語言本身不提供與硬件相關的輸入輸出、文件管理等功能,如需此類功能,需要通過配合編譯系統所支持的各類庫進行編程,故c語言擁有非常簡潔的編譯系統。
2、具有結構化的控制語句
C語言是一種結構化的語言,提供的控制語句具有結構化特徵,如for語句、switch語句等。可以用於實現函數的邏輯控制,方便麵向過程的程序設計。
編程語言是誰發明的?
我也抄一下。
奧古斯塔·阿達·金,勒芙蕾絲伯爵夫人(Augusta Ada King, Countess of Lovelace,1815年12月10日-1852年11月27日),原名奧古斯塔·阿達·拜倫(Augusta Ada Byron),通稱阿達·洛芙萊斯(Ada Lovelace),是著名英國詩人拜倫之女,數學家。計算機程序創始人,建立了循環和子程序概念。
為計算程序擬定“算法”,寫作的第一份“程序設計流程圖”,被珍視為“第一位給計算機寫程序的人”。為了紀念阿達·奧古斯塔對現代電腦與軟件工程所產生的重大影響,美國國防部將耗費巨資、歷時近20年研製成功的高級程序語言命名為Ada語言,它被公認為是第四代計算機語言的主要代表。
在1842年,人稱“數字女王”的阿達·洛芙萊斯(Ada Lovelace)編寫了歷史上首款電腦程序。
在1834年,阿達的朋友——英國數學家、發明家兼機械工程師查爾斯·巴貝其(Charles Babbage)——發明了一台分析機;阿達則致力於為該分析機編寫算法,並於1843 年公布了世界上第一套算法。
巴貝其分析機後來被認為是最早期的計算機雛形,而阿達的算法則被認為是最早的計算機程序和軟件。
1852年,阿達為了治療子宮頸癌,卻因此死於失血過多,得年36歲。無獨有偶,她與她父親拜倫死於相同年齡,一樣死於治療中的失血過多。她留下了兩個兒子與一位女兒—安妮·布蘭特貴女。
依她的遺言,阿達葬於諾丁漢哈克諾的聖 瑪麗亞·抹大拉教堂,長眠在父親的身旁。
在1842年與1843年其間,阿達花了9個月的時間翻譯意大利數學家路易吉·米那比亞對巴貝奇最新的計算機設計書(即分析機概論)所留下的備忘錄。在這部譯文里,她附加許多註記,內容詳細說明用計算機進行伯努利數的運算方式,而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個電腦程式;因此,阿達也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位程式設計師。巴貝奇在他所著的《經過哲學家人生》(Passages from the Life of a Philosopher, 1846)里留有下面的述敘:
倫敦科學館分析機複製品
“我認為她為米那比亞的備忘錄增加許多註記,並加入了一些想法。雖然這些想法是由我們一起討論出來的,但是最後被寫進註記里的想法確確實實是她自己的構想。我將許多代數運算的問題交給她處理,這些工作也與伯努利數的運算相關。在她所送回給我的文件,更修正了我先前在程序里的重大錯誤。”
阿達的文章創造出許多巴貝奇也未曾提到的新構想,比如阿達曾經預言道:“這個機器未來可以用來排版、編曲或是各種更複雜的用途。”
她死後一百年,於1953年,阿達之前對查爾斯·巴貝奇的《分析機概論》所留下的筆記被重新公布,並被公認對現代計算機與軟件工程造成了重大影響。[2]
在1980年12月10日,美國國防部製作了一個新的高級計算機編程語言——Ada,以紀念阿達·洛芙萊斯。
在微軟的Wins產品里也可以找到阿達的全息圖標籤。
英國計算機公會每年都頒發以阿達命名的軟件工程創新大獎。
原創文章,作者:小藍,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200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