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 1、python怎麼知道列表中最大的元素是第幾個
- 2、python求兩個數組列表公共的序列中最長的一個
- 3、怎麼查找python列表中元素的位置
- 4、四、 python中的數據類型——列表
- 5、如何在python列表中查找某個元素的索引
python怎麼知道列表中最大的元素是第幾個
l = [1,2,3]
maxnum = max(l)
print(l.index(maxnum))
index函數只會返回列表裡第一個匹配的值,如果最大值在列表裡有多個,則無法全部查詢到
一個冒泡排序的思路,逐一對比,並記住當前最大值的下標,可以得到最大值的多個下標
l = [1,2,3,0,3]
indeiesDict = {}
maxnum = 0
for i in range(len(l)):
if i 0 :
if l[i] = l[i-1]:
maxnum = l[i]
index = i
else:
maxnum = l[i-1]
index = i-1
if indeiesDict.get(maxnum):
indeiesDict[maxnum].add(index)
else:
indeiesDict[maxnum] = set([index])
print(maxnum,indeiesDict[maxnum])
python求兩個數組列表公共的序列中最長的一個
a=[1,2,3,4,5,6,7,8,9]
b=[1,2,3,1,2,3,4,5,6]
print([x for x in set(a) if x in b])
怎麼查找python列表中元素的位置
Python中查找list中某個固定元素是常有的事,對於兩種不同的查找有兩種不同的解決方案,見下。
查找元素首次出現的位置:
list自帶的方法index可以找出某元素在list中首次出現的位置,用法為:
其中,start為開始搜索的位置,默認為0;end為結束搜索的位置,默認為list長度.
查找元素出現的所有位置:
若想找出某一元素在該list中的所有出現位置,則用一個循環來簡單的實現。
擴展資料:
序列是Python中最基本的數據結構。序列中的每個元素都分配一個數字 – 它的位置,或索引,第一個索引是0,第二個索引是1,依此類推。
Python有6個序列的內置類型,但最常見的是列表和元組。序列都可以進行的操作包括索引,切片,加,乘,檢查成員。
此外,Python已經內置確定序列的長度以及確定最大和最小的元素的方法。列表是最常用的Python數據類型,它可以作為一個方括號內的逗號分隔值出現。列表的數據項不需要具有相同的類型。
參考資料:Python 列表(List)
四、 python中的數據類型——列表
列表是一種有序的集合,有點類似c裡面的數組。它的特點是,可以隨時向裡面添加或刪除其中的元素,在python中經常用來存放數據。列表的特點是中括號,內部元素用逗號隔開。
在這個列表中,可以放進去任何元素,不論你的元素是字符串、整型、浮點型、還是布爾值、空值,包括列表什麼的,都可以放進去。
元素與元素之間,用逗號隔開。
列表會為每個元素分配序號,這個序號代表它的位置,稱為索引(index),第一個元素的位置是0,第二個元素是1,以此類推。
使用索引獲取列表中的值時,需要使用中括號來訪問,在中括號前面加上列表名,中括號內部是元素的索引。
0代表第一個元素的位置,1代表第二個,-1代表倒數第一個,-2代表倒數第二個
使用 len() 函數,可以查看列表裡面有多少個元素
在python中,列表的操作是非常的靈活的,我們可以向其中添加或刪除元素。
添加使用 list.append() 函數
list.append() 函數是將元素插入到列表的末尾,當我們想在特定位置插入元素時可以使用 list.insert() 函數
list.insert() 函數接受兩個參數,第一個參數是插入位置,第二個參數是要插入的元素。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append和insert時,必須在前面註明要操作的列表。就像上面的例子,我們要操作classmates這個列表,所以必須寫成 classmates.append() 或 classmates.insert() ,如果不這麼寫,計算機就不知道你要往哪個列表中加入元素。
沒有特殊情況的話,推薦使用append()函數添加元素,因為使用append的時候,元素默認加在列表尾部,不會造成其他元素索引值的改變。如果使用insert的話,就像上面的insert(1,’Tom’),在位置1插入’Tom’後,Tom後面所有的元素,索引值都加了一個1,列表中元素越多,受影響的程度越大,因此使用append()函數要比insert()函數更快。
刪除列表中元素的方法有三種
del後面需要用索引的方式表明要刪除的元素,也就是上面的例子,names[1]代表names中的第二個元素,使用del即可刪除
list.pop() 函數與del差不多,都是使用索引值進行刪除,只不過寫法不同。
我們可以發現,執行 names.pop(1) 後,python shell打印出了第二個元素的值,也就是我們要刪除的那個值,這是因為 pop() 這個函數,是有返回值的,有時候我們需要使用這個值,這個時候就可以用變量存起來。
這樣我們就可以通過調用a而使用剛才刪掉的元素了。
list.remove() 函數的作用是刪除第一個匹配的元素,上面的例子中,names這個列表裡面,有兩個’Bob’,remove函數只刪除了第一個’Bob’。這就是 list.remove() 函數的特點。
有時候我們想使用列表的前10個元素,或者前n個元素,這時候就應該使用列表的切片。
切片和索引類似,都是使用中括號,區別是,索引中的中括號裡面只有一個數,而切片不同。切片是切割列表,形成切割下來的部分形成新的列表。
切片: list[start:end:[step=1]] ,這就是切片的表達式,要求start和end兩者必須有一個,step不是可以不指定,不指定的時候默認為1。
切片該怎麼理解呢,start就是開始的位置,end就是結束的位置。切片有個特點是“取前不取後”,看上面那個例子可以發現,1作為start,3作為end,1代表第二個元素,3代表第四個元素,列表切片的時候,是不取後面的那個數字對應的元素的,也就是不取第四個元素,所以names[1:3]只取了第二個元素和第三個元素,這就是所謂的取前不取後。
再看下一個例子。
當不指定start或者end的時候,start默認為0,end默認為最後一個元素的索引值+1,因為“取前不取後”,要想取到最後一個元素,必須加個1才行。
上例中,用 len(numbers) 表示了最後一個元素的索引值,因為索引值從0開始,最後一個元素的索引值一定是列表內元素個數-1,根據“取前不取後”,在end位置上的數字應該+1,所以最後就等於 len(numbers) 了。
當不設定start和end的時候,就默認取所有的元素了。
當加入step,這個選項後,step代表步長,默認為1,設定成2的時候,就是隔一個取一個,設定成3時就是隔兩個取一個。
上例中,第一個切片,start和end均未設定,因此從第一個元素開始,隔一個取一個,得到了所有奇數位置的元素。
第二個切片,start設定為了1,因此取了所有偶數位置的元素。
3在列表中,0不在列表中,所以 3 in a 是True,而 0 in a 是False
更多關於列表的信息可以通過使用 help(list) 查看幫助文檔。
如何在python列表中查找某個元素的索引
1、方法一: 利用數組自身的特性 a.index(target), 其中a是目標list,target是需要的下標對應的值。代碼如下:
可知索引為2。但是如果a中有多個76元素,這種方法僅僅能獲取都第一個匹配的value的下標索引。
2、方法二:利用enumerate函數。
代碼如下:
運行結果:
擴展資料:
python通過索引的操作(Python包含6種內建序列:列表、元組、字符串、Unicode字符串、buffer對象、xrange對象):
1、索引:
負數索引與正數索引之間存在一個規律: 當正數索引+負數索引的絕對值=元素的個數,它們所指的是同一個元素。
2、分片:
分片用於截取某個範圍內的元素,通過:來指定起始區間(左閉右開區間,包含左側索引值對應的元素,但不包含右測索引值對應的元素)。
分片包括起始索引對應的元素,但不包括終止索引對應的元素,索引為正值時可以發生越界但只會取到最後一個元素。如果索引值為負值,則表示從最右邊元素開始,此時需避免索引越界。
原創文章,作者:小藍,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182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