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調位移比,為什麼要控制位移比

本文目錄一覽:

PKPM怎麼調整最大位移比和層間剛度 說具體點 調SATWE裡面哪些具體參數··

最大位移比為樓層最大位移點的位移比上平均位移,如果過大,意味着有一個很薄弱的地方,通常在樓層長方向的兩端。加強兩端的抗側力剛度會有效緩解這個情況。也有時候是一端很強,另一端很弱,加強弱的一端就好。想知道哪裡弱,可以去satwe結果中的空間振動裡面看。加強抗側力剛度不一定光是增加豎向構件尺寸,梁截面尺寸也很有用。satwe中的參數對位移比影響不大,因為這些參數影響的是整體的抗側力剛度,對比值影響不大。

層間剛度比有好幾種,若是剪切剛度,則只能靠調整較弱樓層的抗側力構件,最有效的是增加牆體,增加梁一點用處也沒有;其餘的情況都可以靠調整較弱樓層的抗側力構件,包括梁截面。

最大位移與層平均位移的比值大於1.5了,怎麼調

平均位移的位移是相對於基礎處的絕對位移,平均層間位移是的層間位移是相對於下層的位移,即本層與下一層的絕對位移差。需要注意的是,即使頂板為嵌固端,絕對位移也是從基礎算起。總結:控制位移比的計算模型,按照規範要求的定義,位移比表示為“最大位移/平均位移”,而平均位移表示為“(最大位移+最小位移)/2”。補充:1.位移比:樓層豎向構件的最大水平位移與平均水平位移的比值。2.層間位移比:樓層豎向構件的最大層間位移角與平均位移角的比值。3.位移角:樓層豎向構件層間位移與層高只比。

y向最大位移比超限怎麼調整

通過調整改變結構平面布置滿足高規要求,減小結構剛心與質心的偏心距。

由於位移比是在剛性樓板假定下計算的,結構最大水平位移與層間位移往往出現在結構的邊角部位,因此應注意調整結構外圍對應位置抗側力構件的剛度,減小結構剛心與質心的偏心距。同時在設計中,應在構造措施上對樓板的剛度予以保證。

計算模型

按照規範要求的定義,位移比表示為“最大位移/平均位移”,而平均位移表示為“(最大位移+最小位移)/2”,其中的關鍵是“最小位移”,當樓層中產生0位移節點,則最小位移一定為0,從而造成平均位移為最大位移的一半,位移比為2。

則失去了位移比這個結構特徵參數的參考意義,所以計算位移比時,如果樓層中產生“彈性節點”,應選擇“強制剛性樓板假定”。

前輩,結構的位移過大不能滿足要求該怎麼調?

通常,總體指標裡面按照調整的難易程度,分別是:位移比、位移角、周期比,而這三者又是互有一定關聯的:通常,如果結構的扭轉剛度較弱,則以上三者均較難以達到規範要求。

如果結構的平動剛度(即側向剛度)較弱,則位移角較難達到要求,位移比也比較難。

調整扭轉剛度的方法,就是加強周邊(加長或加多外圍牆的設置,加高外圍的梁高度),弱化中間(減少中部,如井筒部位的抗側力構件布置,有意弱化)。

增加側向剛度的方法,就是加強某個不能滿足要求方向上的抗側力構件布置。

擴展資料:

多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當首層層高較高,獨立基礎埋深又較深,抗震設計時樓層的彈性層間位移角常常難以滿足《抗震規範》5.5.1條的要求,當不考慮設置少量剪力牆時,通常可以採用下列三種措施的一種:

①加大框架結構梁,柱截面尺寸,提高混凝土的強度等級。

②可以採用短柱基礎,使框架柱嵌固在基礎短柱頂面,從而減小框架結構首層層高。(此短柱基礎可以理解為《地基基礎設計規範》第8.2.6條預製高杯口短柱基礎的現澆版。)

③在框架結構±0.000地面以下靠近地面處,設置拉梁層,將框架結構首層分為兩層。

所以最好在第二種和第三種措施中選擇,使用受力明確,構造簡單,施工也方便的第二種措施即短柱基礎。其截面尺寸及配筋構造要求可參照《地基基礎設計規範》第8.2.6條的規定確定。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結構位移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範

原創文章,作者:小藍,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ant/n/159273.html

(0)
打賞 微信掃一掃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小藍的頭像小藍
上一篇 2024-11-19 18:58
下一篇 2024-11-19 18:58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後才能評論